王珂
【摘 要】瑞士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敏銳大膽地探索,發明了“體態律動教學法”,他的這一貢獻揭示和喚起了人們對節奏的表現價值和生命意義的認識,不僅拯救了被技能技巧所主宰而陷入困境的音樂和舞蹈藝術,還揭示了律動這種節奏性動作在音樂和舞蹈教育中的新的教育價值,在挺起音樂的脊梁和獲取舞蹈的命脈的過程中,使人真正掌握藝術的真諦。
【關鍵詞】舞蹈;律動;教育價值;普及意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207-02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術家研究如何畫出人的各種細微的表情;法國著名的音樂家弗朗索瓦·德爾薩特致力于觀察、記錄和分析人體動作的外在表現與人的內心活動之間的關系,為動作的表現力找到了內心的依據,也為情感的表達拓展了肢體的功能;瑞士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敏銳大膽地探索,發明了“體態律動教學法”,豎起了音樂教育新的里程碑;在舞蹈領域,鄧肯驚天動地的反叛行為沖破了芭蕾藝術四百多年來編織的程式羅網。而德爾薩特和達爾克羅茲這兩位音樂家在喚醒人們的動作意識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達爾克羅茲對節奏和節奏的肉體運動形式——體態律動的把握,更是抓住了提高藝術表現力的關鍵和抓住了音樂和舞蹈教育弘揚人的生命力的關鍵部分。
達爾克羅茲的這一貢獻揭示和喚起了人們對節奏的表現價值和生命意義的認識,不僅拯救了被技能技巧所主宰而陷入困境的音樂和舞蹈藝術,還使律動這種節奏性動作為音樂和舞蹈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價值。這種新的教育價值就在于提供了一種帶有質變的藝術教育的方法。
一、律動教育是一種涉及藝術本質的教育方法
節奏是宇宙一切事物運動的最基本的表現形態,是客觀事物一種合規律的周期性變化的運動形式。節奏也是藝術范疇的重要概念,它是通過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的現象,承擔起藝術表現的主要要素。律動是節奏的一種動態現象或效果的體現,即節奏是律動的內在條件,而律動則是節奏的外在表現。在藝術領域,相對于音樂、舞蹈等在時間中流動的藝術,繪畫、書法、雕塑和建筑是形象一次性呈現的非動態、非過程性藝術,它們的律動感通過線條、塊面和色彩的變化有規律的組織排列來呈現,觀者需通過主觀的感覺和想象來獲取動態的理解和感受藝術形式的生命感。而在種種藝術的節奏表現中,唯有舞蹈藝術的身體律動在形態上既包含音樂的時間性,又包含繪畫等的空間性,可以說既是律動最鮮明、最充分的體現,又是一種能夠引起人的感知覺(動覺)的律動,這種律動與人的生命意識緊密相連,正如中國學者聞一多先生曾說過的那樣,以律動為主的原始舞蹈是生命情調最直接、最實質、最強烈、最尖銳、最單純而又最充足的表現。律動所體現的生命活力,使得舞蹈在歷史的長河中生生不息,魅力永存。處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達爾克羅茲運用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科學原理為自己的體系找到了理論的依據。
正如達爾克羅茲所說,“所謂律動乃是具有音樂本質的一個方法……”,它“是以新的音樂教育為主的教育方法,同時,它不僅是新的舞蹈教育法,也是能夠廣泛地涉及一般藝術面的教育方法”。因為“我的方法,其目的是使學生們完全的音樂感覺、聽覺、全部的感情、對節奏的感情及對律動的本能等發達起來,形成他們研究藝術的基礎”。尤其是對節奏的情感表達和對律動的本能的敏感,能使人的原始動作的各種機能發達、調和并能通過在時間和空間上以整理肉體動作為目的的一系列練習,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藝術是一種以感性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形式,但當它在歷史的長河中日趨完美的同時,精美的形式和高超的技藝往往使人們忘卻了它賴以生存的、最本質的含有鮮活情感的節奏特征和富有生命力的律動表現。達爾克羅茲的律動教育重新揭示了這一切,使機械理性的音樂教育、在刻板節拍下跳動的舞蹈教育以及所有注重追求技能和優美形式的藝術教育都相形見絀,猛然醒悟地邁開新的步伐。所以,律動教育是一種涉及藝術本質的教育方法,也是能夠廣泛地涉及一般藝術面的教育方法。它誕生一個多世紀以來,徹底改變了音樂教育的面貌,對舞蹈教育的巨大影響和對其他藝術教育的影響也是最好的證明。
二、律動教育還是一種開發、調動人的本能的藝術教育方法
音樂、舞蹈曾是人們表情達意自然而然產生的一種藝術形式。原始人通過律動發泄情感,口唱身跳和手舞足蹈是人們不能壓抑的本性沖動。反之,當人們聽到節奏性強的音樂,身體就自然想動,甚至不由自主地隨著節奏點頭和擺動身體。60年代末,國外相關的研究就證明,半歲的孩子已開始對音樂有最初的動作反應;兩歲起,對音樂顯然已有一系列的諸如點頭、晃頭、搖腿、提起或放下腳跟等部分身體的動作對應了。這種幼兒會跟著音樂自然舞動的例子比比皆是,而自古以來在民間人人都能跳以簡易律動為特征的風俗舞蹈和流行舞蹈也是不爭的事實。曾幾何時,藝術化了的舞蹈越來越使人們望而卻步,以技能傳授為主的舞蹈教育被視為具有特殊條件和才能的人的專利,廣大民眾常常因此被拒之門外。達爾克羅茲的律動教育法從人的本能和本性出發,借助于生命的經驗,自然而然地將人們帶入音樂和舞蹈的境界,這是何等的高明!律動是構成一切藝術的基礎,當音樂的律動通過肉體動作來展現,能夠使人真實地知覺樂感,使抽象的音樂概念和音樂的本質變為現實和幸福的源泉;當律動被提到舞蹈藝術的主要地位,人們不僅能自然而然地進入舞蹈世界,而且能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舞蹈的魅力。達爾克羅茲認為律動的覺察和律動感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基礎條件,因為對于音樂、舞蹈及至所有藝術教育來說,就是既把握到了藝術的最基礎條件,又是一種開發、調動人的本能的藝術教育方法。這也正是律動教育得到人們的青睞,被作為音樂和舞蹈啟蒙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達爾克羅茲的律動教育價值還在促使舞蹈的普及上體現出來。19世紀的歐洲,狄德羅關于“生命在于運動”的著名觀點已深入人心,出于對文明的反思,身體健全之于精神健全的重要意義受到人們普遍認同,因此,運動一度成為時尚。騎自行車、跳舞、練習體操甚至成為一種時髦。而20世紀初達爾克羅茲的律動教育將這種時尚推向了一個高潮。
在歷史上,達爾克羅茲的律動教育之所以能在運動成為關注對象的歷史時刻駕馭時尚,在于它是一種為運動注人美感和靈魂的教育。達爾克羅茲律動教育雖是一種類似節奏體操的簡易的音樂舞蹈教育,但比原先歐洲單純把重點放在肉體方面的瑞典體操更受人喜歡,因為它不僅能達到生理訓練的目的,而且還重視心理因素,在音樂陪伴下的優美的律動,不會讓人有沉重枯燥的感覺。用肉體動作感覺音樂的律動,也就是把律動再現于肉體以后,才能真實地知覺律動,自己也投入律動之中。律動這種抽象的概念以及音樂的本質,通過體操的方法才能變為非常新的現實,才能變為幸福的源泉。在現今,律動教育之所以具有推廣價值,就在于以律動為核心的音樂、舞蹈教育,是一種與傳統以技藝傳授為手段和目的的藝術教育有著本質區別的嶄新的藝術教育方法,它使藝術體驗和藝術表現奠定在藝術的本質和人的生命意識的基礎上,容易為大多數人接受,這對于舞蹈普及教育,尤其是面向人人的作為素質教育的舞蹈教育十分合適。此外,最主要的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繼承了古希臘的傳統和弘揚了柏拉圖的哲學體操與音樂完美結合,并訴諸于人的心靈,使人的靈肉合一,達到舞蹈教育的最高境界,而這正是美育和素質教育的主要追求。
因此,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教育在現代社會的教育價值是顯而易見的。
參考文獻:
[1]滕守堯著.回歸生態的藝術教育[M].南京出版社,2008.
[2][日]江口隆哉著.舞蹈創作法[M].學苑出版社,2005.
[3]平心著.舞蹈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美]霍華德·加德納著.多元智能[M].沈致隆譯.新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