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鎧甲作為一種獨特的服裝形態,它的設計非常復雜且有技術含量,不僅要達到軍事需求,更要符合人體特征,在此基礎上,還要達到美觀、精致。鎧甲最初的運用是出于防護身體、提高戰斗力的目的,隨著人類實踐經驗的積累,技藝的精進,鎧甲的美學價值和政治意義被逐漸重視起來。本文主要從外形設計、鎧甲材質等方面對軍事強朝秦朝的鎧甲進行探析。秦朝從商鞅變法到最后統一全國,其軍事力量或多或少得益于其鎧甲的設計。不管是從外形還是實用性來考察,秦朝的鎧甲都具有非常深的研究價值。
【關鍵詞】秦朝;鎧甲;制式化
中圖分類號:K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273-02
一、鎧甲的基本認識
(一)秦朝以前的鎧甲簡述。我國的鎧甲雛形誕生于原始社會晚期。冷兵器時代,鎧甲服飾在我國服飾史上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對秦鎧甲進行介紹之前,必須對先秦的鎧甲制造做一個簡單的回顧。
原始社會晚期,各個部落不斷兼并,戰事頻繁,處于增強防護能力和戰斗力的目的,鎧甲由此而生。我國最早使用的甲是藤甲。原始兵器的材質是石、木、骨、角等非金屬材料。后來為增加藤甲的防護效果,開始在藤甲表面蒙上各種皮革。
先秦時期,鎧甲多用革制造,稱之為“甲”。西周時期,鎧甲的制作已經開始向金屬材料發展。他們的“兵事之服”,也就是出征所穿的韋棄服。當時鎧甲的設置,兵的鎧甲要比帥的鎧甲短一些,衣料要粗一些而已,政治意味和美學價值都還沒有體現出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除了大量使用皮甲外,青銅鎧甲也被廣泛制造。直到戰國后期,鐵的冶煉技術逐漸成熟,于是開始用鐵制造鎧甲,“鎧”由此而來。
(二)秦代的鎧甲概述。秦代是我國歷史上的軍事強國,由于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秦代的軍事鎧甲資料也是迄今為止所有朝代中最全面、最詳細、最準確的。從秦朝出土的兵馬俑中我們可以發現,秦朝的鎧甲設計已經具備很強的政治意味,軍隊的等級制度十分森嚴。許多學者對秦鎧甲的質地做了非常詳細的研究,不少研究成果表示,秦鎧甲的質地以皮質為主,同時,也存在金屬鐵之類的鎧甲。而設計的美學價值也開始凸顯出來,冠、帽、靴,以及各種裝飾物都開始運用于鎧甲的設計之中。
二、秦朝鎧甲的外形設計
秦代,上自將軍下至士卒形制全部相同:一律上穿深衣,下穿小口褲,士卒腿上裹有行纏,足穿靴或履。
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后背下擺是平直形,用織錦或皮革制,上面綴有幾何形花紋。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據有關學者的研究描述:“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并釘有鉚釘?!?/p>
圖片為秦兵俑當中常見的鎧甲樣式,也是一般戰士所運用的裝束,這些鎧甲的特點是,以上片壓下片的甲片構建胸部區域,以下片壓上片的甲片構建腹部區域,從而方便戰士的活動。而當我們從腹部中線進行觀察,可以看出甲片都是由中間不斷向兩側疊壓,而肩部的甲片組合與其腹部自合相同。連甲帶分別將肩部、腹部和頸下甲片進行連接,甲釘覆蓋所有甲片之上,其數量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不超過六枚。
三、秦朝鎧甲的材質
許多學者的研究表明,秦朝的鎧甲材質主要是以皮革為主,金屬的運用并不廣泛。秦軍隊使用的鎧甲,其制作工藝并不復雜,原料易得,民間能夠制作,數量是非??捎^的。
然而,具體到秦俑坑和K9801陪葬坑中的鎧甲,它們所模擬的鎧甲質地又是如何呢?是皮革的么?秦俑一號坑發掘報告將秦俑鎧甲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一般士兵和下級軍吏等所穿的鎧甲,皮質的,比較廣泛。第二類是高級軍吏俑和中級軍吏俑所穿的鎧甲,金屬的。楊亂先生認為“第一類出土數量很少,看來是當時軍隊中指揮人員使用的防護裝備。很可能下面的整片甲衣是皮革制成的,上面嵌綴的甲片有可能是金屬制造的。”(注:此處的“第一類”即文中的“第二類”)
其實,根據出土的相關文物,我們基本上可以判定,秦朝其實已經將金屬材質的鎧甲運用到軍隊中,至于是否普遍運用,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
四、秦朝鎧甲制式化
秦朝的鎧甲己經實現了制式化,多用金屬材質制成。因兵種以及職位高低,其樣式也有所不同。春秋以前,戰士所使用的護體用具主要是皮甲,而秦軍所運用的裝備則更為多樣化,從秦俑坑出土的鎧甲和兜鍪,大多采用石灰巖石片和扁銅條連綴形成,質地均勻且呈青灰色,被稱為“銅縷石甲、石胄”,其原形則都是運用金屬札葉構建的合甲。
步兵的前胸處、后背區域以及肩部這三個部位非常容易受傷,因此甲衣則大多由前甲部分、后甲部分以及披膊構成。騎兵因需要騎射,所以甲衣相對短小,長僅及腹,沒有披膊。車御的臂部、手部以及頸部容易受到攻擊,因此甲衣則設置了前、后甲,除此之外還將臂甲與手甲,甚至是盆領設計在甲衣之中。將、佐所穿的甲衣非常講究,在甲衣的胸部、背部以及肩部都采用皮革材料;腹部和后腰的中心區域則采用金屬小札葉;前甲主要展現出倒三角形,長垂膝間;后甲則平直齊腰。
還有一款特大型甲,這副甲從其形體和組織結構判斷應當是馬的鎧甲,即后世所謂的“馬鎧”或甲騎具裝中的“具裝鎧”。這副“馬鎧”,有頸甲、身甲、當胸和搭后組成,已經是非常完備的形制了,要比文獻記載早四百多年。
同時出土的三十六頂甲胄也可分為三種類型,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由圓形頂片和四周向下連綴的側片組成。頂片四周鉆有十六組或二十六組小園孔,用以連綴側片。有的頂片中心還鉆有一孔,用來裝飾纓絡。側片為橫向排列,一共五排。由兜鍪的頂端到側片的下端長度約三十厘米,已能披到肩部,可有效保護領部和肩部,表現出更為完善和進步的時代特征。
五、結語
秦朝作為一個軍事強國,從商鞅變法開始發展起來,到最后統一全國,其軍事力量或多或少得益于其鎧甲的設計。不管是從外形還是實用性來考察,秦朝的鎧甲都具有非常深的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袁仲.秦始皇陵兵馬俑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2]楊泓.中國古兵器論叢.(增訂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作者簡介:
賀文匯(1990-),女,湖南株洲人,上海戲劇學院2014級碩士,舞臺設計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