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香花、喜花、裝飾剪紙,是張方林擅長的幾種剪紙類型。經年磨礪與嚴謹琢磨,張方林大師以一把生動而靈巧的剪刀剪出了世態人情。走進工藝美術大樓二樓,總能被拐角的剪紙柜臺所吸引。這里凝聚了父子兩代人的辛勞與收獲。玻璃臺板下一張張泛黃的舊照片訴說著半個世紀以來,這個剪紙家族的興衰。
劉立云:能否請您介紹一下家庭?
張方林:我出生于江南剪紙世家,我的家族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我是第五代傳人。我的父親、爺爺、表叔、舅舅、舅爺爺都以剪紙為生。20世紀30年代,我父親就是江南一代非常有名的剪紙藝人,50年代,他召集老藝人在南京成立了南京民間工藝社,并出任社長,在此期間出版了《南京剪紙百花齊放》剪紙集。
劉立云:請您介紹一下您的學藝經歷?
張方林:1963年,我進入南京民間工藝社當學徒,一直到1966年學徒滿師。20世紀70年代后期,我開始整理父親的剪紙作品。1986年,我進入南京市工藝美術公司,第二年公司成立了剪紙工作室。我在工作室承擔對外交流工作。退休后,我仍然從事剪紙工作,至今已有53個年頭。
劉立云:您學習剪紙的過程中需要學習美術么?
張方林:需要的,1975-1976年,我在工藝美術職工大學整整學了兩年的美術。我們的老師都是南藝的教授,比如教素描的畢玉生教授,教工筆花鳥的梅雪清教授等。
劉立云:您從工人大學畢業后想過繼續深造么?
張方林:當時我們30多個學員都是帶薪學習,有20多個考取了工藝美術學院。1977年高考的時候,我已經27周歲,當時高考年齡限制到25周歲,從此我與大學失之交臂。
劉立云:您在學習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困難?您的父親是怎么鼓勵您的?
張方林:20世紀70年代,父親和我一起研究剪紙。我整理父親的剪紙作品,他就搞創作,搞大構圖。當時我父親創作了“百花齊放”剪紙作品,又和我一起創作了“百鳥朝鳳”作品。這一時期,他在剪紙的造型藝術上給了我很多的幫助,特別是剪紙構圖、造型,以及傳統紋樣上,具體體現在“百鳥朝鳳”這個作品上。
劉立云:十年“文革”,對您的藝術創作有什么影響?
張方林:這十年當中我主要負責民間工藝社的文化宣傳,有時候晚上在家臨摹一些西洋畫,總之這十年沒有閑著。1976年以后,我就幫著父親整理剪紙作品,一直到1986年調到工藝美術公司。
劉立云:1977-1986年,您跟著父親系統學習剪紙,這段時間對您今后的人生道路有怎樣的影響?
張方林:1963-1976年,這段時間除了訓練基本功外,對人生觀等各方面的形成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個時候我基本上都待在家里。1977-1986年,我的剪紙基本功得到了很大提升,我在這段時間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劉立云:您的家庭對您的藝術生涯有怎樣的影響?
張方林:我是1980年成家的,我愛人對我的幫助很大,她讓我沒有后顧之憂。家務事我從來不做,都被她承包了。雖然她不會畫畫,不會剪紙,在藝術上和我沒有共同語言,但是在生活上對我照顧很大。
劉立云:能否請您談談這些年代表祖國出訪的經歷?
張方林:1986年,我受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派遣,到美國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學習交流。80年代很少有出國機會,但是我有工作簽證,這種簽證可以留在美國,工作滿兩年就能拿到綠卡。那年春節,我們舉辦了剪紙活動,當地媒體都來采訪,還專門開了一個記者招待會。文化交流的效果非常好,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劉立云: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院、費城博物館、費城美術博物館都邀請您,是進行什么類型的交流活動?
張方林:1999年和2000年,前后兩次,我在美國待了差不多快半年的時間。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展示,然后在費城博物館做剪紙講座,并且邀請了當地的市民進行互動。在費城美術學院也做了幾堂講座,主要是展覽和講學。
劉立云:《漫談南京喜花剪紙》發表在《民間文學》雜志上,能否請您談談創作背景?
張方林:1989年,我在大連參加第一節中國民間藝術節,當時的文化部長賀敬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鐘敬文等都參加了這次活動,當時剪紙行業來了二三十家,有延安剪紙、山東剪紙等,《民間文學》雜志的主編就找到我,問我能不能寫一篇有關南京剪紙的文章,所以我就寫了《漫談南京喜花剪紙》。《民間文學》雜志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的會刊,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
劉立云:您在中美學校研討會上發表了《中國民間剪紙概述》,能否請您談談創作背景?
張方林:2000年,我第三次來到美國,參加全美東部年會,年會上有中國傳統手藝的交流,我在會上介紹了中國剪紙。當時李安也參加了這個會議。
劉立云:2005年4月,有新聞報道說南京剪紙和揚州剪紙發生了一場較量,最終南京剪紙獲得了參展權,這是怎么回事?
張方林:南京剪紙和揚州剪紙其實是比較友好的。2006年揚州剪紙先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時文化部建議南京也申報剪紙項目。揚州剪紙和南京剪紙不一樣,它非常精細,技術高,和觀眾互動少。南京剪紙3-5分鐘就能剪出一幅作品來,而揚州剪紙花1-2小時只能剪出一朵小花。因此,在剪紙界,有些專家認為,南京剪紙裝飾性更強,且粗中有細;揚州剪紙繪畫性較強。
劉立云:我們都知道,“斗香花”是南京剪紙的一個特色品種,最早用于斗香的裝飾,它的題材有哪些?特定祭祀內容對斗香花有特定的要求么?南京剪紙斗香花在配色上有什么講究?民間有“紅花配綠葉”“黃馬配紫鞍”“紅配黃亮堂堂”的配色原則,那么斗香花有么?斗香花配色有什么禁忌?
張方林:斗香花的題材有很多種,一般都是“吉祥如意”“富貴牡丹”等。此外還有戲曲題材的,如“八仙過海”“武松打虎”“貴妃醉酒”等。依據圖案大小進行配色,小的斗香花有2-3種顏色,大的有7-8種顏色。由于是翻花工藝,它的色彩是隨機的,有時是紅配綠,色彩對比非常強烈,都是你想象不到的色彩對比,不一定遵循民間美術的配色原則。
劉立云:南京剪紙有“花中有花、題中有題、粗中有細、拙中見靈”的說法,能否請您給我們解釋一下,這四句話分別是什么意思?
張方林:“花中有花”是指外形,即花里面還有花。“題中有題”的意思是南京剪紙包括好多吉祥圖案,如“馬上封侯”“連中三元”“冠上加冠”“高官厚祿”等,一個品種里面有很多題材,所以叫“題中有題”。“粗中有細”是指南京剪紙外形比較粗獷,內在卻很精細,粗細對比,遠看有重點,近看有細節。“拙中見靈”是指南京剪紙笨拙中透著靈氣,這句話是20世紀50年代張道一和候顏銘說的。
劉立云:對于南京剪紙融入現代生活,您做了哪些創意設計?
張方林:剪紙斗香花當時是用在香燭上面的,現在已經沒有這種用途了。我們借鑒了其彩色拼斗手法,選取現代題材進行裝飾剪紙創作,如南京風景、彩色金箔剪紙等。這些都融入了現代創意。
作者簡介:
劉立云(1986-),江蘇南京人,漢族,碩士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