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考古學家已經證明,中國人早在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人們為了提高生活水平,提升生活質量,逐漸通過燒制粘土制造出陶器。陶的出現源于生存的需要,不僅是最古老的泥與火的藝術,也是人類從野蠻時代過渡到文明時代的標志之一。
【關鍵詞】桂陶;經濟;前景
中圖分類號:TQ1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276-01
一、桂花鎮桂陶歷史背景
名陶遍布世界各地。然而,桂花土陶不是陶器中的“貴族”,亦能經久不衰,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桂陶”至今保持了最傳統的陶瓷成型方法——手工耙花,這套工藝在全國絕無僅有。
桂花土陶是四川省彭州市桂花鎮的漢族傳統制陶工藝產品,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據《彭州志》記載,明代之前就有零星的土陶作坊,并具備一定規模,所燒制的產品以日用陶瓷為主,也做一些廟堂大型飾品等。到了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后,制作出缸、壇、盆、缽等高檔日用品系列,以及色釉裝飾的雕塑產品和工藝陶器。解放后,桂陶制作工藝得到政府的扶持,其產品被指定為四川省委贈送外賓的禮品。近年來發展了日用陶系列、陳設陶系列、工藝陶系列、琉璃陶灰陶系列、園林景觀裝飾陶系列等,2007年桂陶傳統制作工藝被四川省列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桂花鎮因此冠以“西蜀陶藝之鄉”的美譽。
二、現狀分析
(一)市場競爭。大環境下,中國的陶器市場和其他行業一樣,競爭十分激烈。如今,桂陶同樣是陶瓷家族中的“平民”,國內較為出名的陶瓷產地包括廣東佛山、山東淄博、江西景德鎮、福建泉州、湖南醴陵、河北唐山等,不包括外國品牌所占的市場份額,桂陶的市場份額占比優勢不明顯。
(二)區域競爭。通過對桂陶調研分析得知,桂陶發展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大大小小的桂陶私營企業有好幾十家,但是并不具備規模效應,產品品種雖然較以前相比豐富了許多,但是并沒有達到“別人沒有的我有,別人有的我優”的狀態,目前受多種不利因素的影響,有的企業已經破產或者名存實亡。
(三)政策環境。一直以來,各級領導殷切關注著桂陶的發展,還包括一大批詩人、藝術家,他們的高度重視,帶動了陶經濟、陶文化的發展,為桂陶唱出了好聲音,譜寫了好詩篇。
(四)供需分析??蛻粼谫徺I陶瓷產品時,可供選擇的品牌、種類、檔次較多,而桂陶優勢不夠明顯,其產品復制性較高,不利于形成企業的“護城河”。相同產品的競爭,其實是質量和服務的競爭,由于其客戶大多數都是短期客戶,而且陶瓷產品使用周期較長,一般不會經常購買,因此,陶瓷市場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
(五)優勢企業分析。以桂花鎮規模較大的“永鑫琉璃陶瓷廠”為例,該廠生產的產品種類、產量根據市場客戶需要來定,工藝簡單的產品,流水線生產,因為是半機械化,所以生產程序還是較多。以薄利多銷為主,單個產品價格較便宜;形態、樣式稍復雜一點的產品,制作時間長一些,但是利潤較高;銷售旺季一般集中在下半年,七月份之后。
優點:該廠占地面積3萬多平方米,初具規模,能承接稍大規模的訂單;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為當地企業樹立了好的形象和榜樣;原料的利用率比較高,作業過程較綠色環保;半機械化制作工藝比較成熟。
缺點:生產較為被動,一般都是根據客戶需要下單生產,自己獨創產品較少;生產方式半機械化,停留在低產出狀態,自主研發創新能力、創意力度有待進一步提升,不能承接較大規模的訂單;因為有人工直接參與商品的生產,因此單個商品的標準形態有細微的差異化。
三、陶文化
桂陶人傳承下來的不僅是桂陶的制作工藝,在桂花鎮雙紅村,就有一座建于明嘉靖年間的龍窯,至今保持完好,現在仍然在使用。桂陶人表示,這是見證桂陶起源與興旺的“活化石”,不僅現在要保留,而且還要將它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最讓桂陶人津津樂道的還有每年的祭窯點火儀式。每年春節后開工的頭一天,桂陶人都要舉行祭窯點火儀式。彭州一年一度的桂陶藝術節,吸引了大批藝術界人士參與。桂花鎮陶瓷企業與四川美術學院、西華大學、成都大學等一批優秀大學進行校企合作,實現共贏,學生來實踐,教授來指導,創作出很多優秀的陶器、瓷器產品。
四、結語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帶動文化,文化反哺經濟,兩者相得益彰,桂陶的發展壯大不是僅靠生產出自認為優秀的產品,便能發揚光大,21世紀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是互聯網時代,需要緊跟市場,根據社會需要,得到社會認可。桂花鎮陶瓷企業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加大推廣桂陶品牌力度;聘請實力派設計師研發、制作出有創新的產品,通過藝術設計提高產品利潤的附加值;和其他“名陶名瓷”合作,甚至可以推出既能代表中國形象又具有收藏價值的合作款、限量款工藝陶瓷產品。
參考文獻:
[1]傳承桂陶文化發展桂花經濟[EB/OL].成都商報電子版.
[2]越先輩之夢,讓桂陶放光[EB/OL].彭州公眾信息網.
作者簡介:
岳子皓(1994-),男,漢族,四川巴中人,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2016級藝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