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4日,我無意之中在當天的《北京晚報》上發現一篇介紹正在中央電視臺一套播出的大型科學實驗秀節目——《加油!向未來》。什么科學類節目能在中央電視臺一套周末黃金時間播出,時長還有90分鐘?抱著極大的好奇心,我在中央電視臺的官網上找到了這個節目,并認真地看了一遍,果然值得點贊。這確實是一個制作精良、興趣盎然、充滿科學魅力的大型科學實驗秀節目,是我至今看到的、國內生產的、最上乘的同類節目。時值第九屆中國國際科教影視展評暨制作人年會舉辦的“中國龍獎”(國際科教類節目評獎)作品征集接近尾聲之際,我趕緊聯系到該節目制片人王寧,建議他們送作品參評“中國龍獎”。當時,王寧還不無擔心地對我說:“如果只是陪襯就太遺憾了。”我的回答是:“可以理解,祝你好運!”而好運終于降臨到這個節目頭上,初評順利過關,終評得到國內外評委的一致認可,最終摘得2016年“中國龍獎”金獎的桂冠。我為中國電視人的努力成果驕傲,也想基于我自身學識與經驗談一談對這個電視節目的看法。
《加油!向未來》從社會意義角度上講,可以把它定義為科普類節目;從節目形態上講,國內把它稱之為益智類節目或從內容上直接定義為科學實驗秀節目;而國際上一般稱之為game show(競賽秀)或quiz show(競猜秀)。這類節目是在電視屏幕上非常流行,且長盛不衰的一種節目類型或節目形態。這種節目形態在內容上不受限制,五花八門、包羅萬象。例如,20世紀90年代中央電視臺的《正大綜藝》就是以世界知識為內容的競賽、競猜秀節目,北京電視臺的《東芝動物樂園》則是以動物知識為內容的競賽、競猜秀節目。當時,這兩檔節目被稱為“知識節目娛樂包裝”,第一次將電視的傳輸知識功能和那時還不太雅的“娛樂”這個詞結合在一起。這兩檔節目的巨大成功帶動了競賽、競猜秀節目在中國的蓬勃發展,如今已是遍地開花,各臺不惜重金甚至從國外引進模式打造的品牌娛樂欄目多為此種類型的節目。最有說服力的就是中央電視臺春節期間推出的《中國詩詞大賽》這個節目。該節目內容就是中國古典詩詞,純屬傳統文化,而節目表現形態是競賽、競猜。由于該節目抓住了競賽、競猜秀節目的核心特點,用得恰到好處,不僅吸引了廣大觀眾的眼球,而且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

圖1 科普節目《加油!向未來》
一個成功的競賽、競猜秀節目,它的核心特點、成功要素是什么呢?我于1997—2006年出任亞洲電視獎評委10年,看到過亞洲各國制作的很多此類節目,為此我在撰寫的《中國電視節目與國際電視獎的接軌》(以下簡稱《接軌》)一書中曾就成功的這類節目歸納出三個要素,現結合《加油!向未來》敘述如下。
第一個成功要素為通過舞美、燈光、音響等各種元素,精心設計創作一個講究的、搶眼的競賽環境。即演示大廳和現場環境設計得高雅、大氣,充滿與主題對應的權威和神秘氣氛,有人稱之為節目的氣場。我認為在這一點上,《加油!向未來》做到了。該節目畫面投入觀眾眼簾的第一個感覺為,這是一檔大制作、大手筆的節目,彌漫著神奇的科學奧秘,值得一看。當然,作為科學實驗秀節目,由于演示實驗過程的要求,它較之一般競賽、競猜秀節目,場面更宏大,甚至外景拍攝都要加在其中。各種鏡頭的運用,特別是特寫鏡頭的運用也較之更豐富,這都是顯而易見的。
第二個成功要素為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技能型或智力型競賽,創造一個始終抓住參賽者和觀眾心理的競賽過程。這個要素是三個成功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對此,我在《接軌》一書中有如下一段描述:“對觀眾來說,最強烈的吸引力來自節目競賽環節、競賽表演的設計。無論是采用何種競賽方式還是采取猜問題的方式,大到整體比賽結構的設計,小到一個比賽回合,每一個現場環節對觀眾而言都要有某種迫切的期待感,欲罷不忍。即通過競賽的不確定性、出乎意料性、滑稽性和抉擇的兩難性等手段,使觀眾的心隨比賽的進程跌宕起伏,就像當時獲得第一名的作品在介紹自己節目的文章中說的‘快節奏和各種要過關的技能考試讓競賽者包括觀眾總是保持著腎上腺素分泌在高水平狀態’。”
我認為《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競猜比賽的總體設計和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比較到位。每一個選手、每一次答題的成敗不僅與自己的命運有關,而且與賽場上其他人的命運、與比賽的總結局息息相關。因此也讓在場的觀眾和電視機前的觀眾有扣人心弦之感,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加油!向未來》節目雖然實驗展示內容更顯突出和重要,環節設計有可視性和趣味性,但結果的競猜仍舊起到吸引觀眾產生某種迫切的期待感、欲罷不忍的作用。根據節目組材料介紹,該節目在創作上專門有一個團隊負責設計節目中的各種實驗,讓它達到激發興趣的效果。這樣一來,實驗過程的展示、競猜的懸念、選手的輸贏三者有機的結合將《加油!向未來》節目成功的核心要素發揮得恰到好處。
第三個成功要素是通過滑稽幽默的主持人(一般是男士)與公眾人物(明星)、參賽者和相關觀眾的有機結合,始終保持現場氣氛的跌宕起伏和凝聚力。這是我10年前出版的書中寫的總結,如今這個趨勢不僅仍在保持,而且更加強烈,《加油!向未來》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正是由于撒貝寧、張騰躍的主持,各界公眾人物,特別是影視明星的加盟,以及未來博士(鄧楚涵)的角色設計,大大提升了節目的人氣和親和力,進而提高了節目的收視率。當然,《加油!向未來》節目的成功不僅僅是把握住了這三個要素所致,節目組在其他很多環節上也動了不少腦筋,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此就不一一贅述。
該節目科學顧問團隊負責人、北京交通大學國家級物理實驗中心陳征博士評價,《加油!向未來》是中國科普節目向前邁出的很大一步,“走到這步,對科普工作是重大突破”。陳征認為:“原來,嚴肅的科普節目不敢太娛樂,觀眾小眾;娛樂節目不敢有科學,掉收視率。而這檔節目,在收視率和科學嚴謹兩個方面找到了平衡點,只有公眾收看了電視節目,我們才有可能引起他們對科學的興趣,進而主動認識科學、了解科學。”陳征博士說得對,寓教于樂,對于大眾媒體而言,如果沒有娛樂因素吸引觀眾,哪來科學內容的普及效果。
《加油!向未來》第二季將于2017年7月繼續在中央電視臺一套周日晚上黃金時間與廣大觀眾見面。在此也衷心祝愿第二季《加油!向未來》做得更具吸引力,讓整個社會,特別是讓年輕的一代切身感受到科學給我們這個世界帶來的無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