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分享的是第二組的江玲玲(上海民辦行中中學高中生物老師)。
大家好,我是第二組的江玲玲。我這次擬提交的作品圍繞的話題是“人體激素的那些事”。在我的生物教學過程中,有很多章節是跟激素是什么、激素的作用和如何發揮作用等相關的。我現在還沒有確定是把人體內分泌系統里的各種激素都囊括在這個報告中,還是挑選一種激素具體來講。我準備以小說的形式來寫,但是還在思考是用科普的形式還是用科幻的形式來呈現,科幻的形式更具吸引力,但是我想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它,這樣就要遵從科普多一些。
從我擬寫作品的專業領域來看,我想要選定的指導老師一方面是生物專業的,另一方面和醫學也要有比較密切的關系,因為文章會涉及人體中的激素如果出現紊亂會導致什么疾病的情況。我的寫作目的是以更通俗、更直觀、更形象的方式,將高中生物教學中關于激素這方面的知識轉換成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讓他們以一種更有趣的方式去接受。這次作品會以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可能是小說,或者繪本。
關于撰寫的思路和提綱,分為以下五部分:一個是涉及一種或幾種相關的人體激素;二是為什么會有這些激素,它們有什么作用;三是這些激素是怎么發揮作用的;四是這些激素紊亂會有哪些疾病出現,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五是人體如何正常地分泌這些激素并減少內分泌紊亂的疾病。
討論環節
王彬(上海根與芽青少年活動中心):我聽了這個開題報告,覺得寫作目的是很好的,因為我高中學生物時總覺得要背的太多,太枯燥了。那你在截稿日期之前打算完成多少呢,如果所有激素都寫出來,其實相當于又寫了一部課本。
江玲玲:其實我只是提了激素方面的一個點來作為我的內容。今天早上江世亮老師也和我商量說,圍繞我們高中4本生物教科書可以衍生出很多的科普內容,我覺得我現在只是初步地下水去探一探,我想先做出一個東西出來試一下,后期的話希望有更多的導師來指導,把這個事情認認真真地去落實下去。這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我先從一個點開始試一下。

圖1 學員研討現場
王彬:江老師,您說您做科普文章是為了給高中生物教學起到一個輔助的作用,那您是準備怎樣運用到教學中的?
江玲玲:我現在初步的設想可能是出一個故事流程或者是像小說出一個基本的腳本出來,最終是以科普影視的形式呈現。
江世亮(上海市科普作協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生物學里面知識點和概念很多。在這么多知識中找到激素這個切入點,我覺得蠻有意思的。從配合教學普及知識概念的角度,以類似劇本的形式或者小說的形式呈現都可以,現在不一定要求全面,因為激素也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如果把全部激素的來龍去脈一一介紹內容一定很冗長,可以選取里面一個點做一個嘗試。結合你們生物學的教學內容,針對學生比較容易混淆,又很基本的一些概念,用科普視頻作為教學的配合材料,幫助學生厘清概念,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如果需要專業人士的幫助,比方涉及生物學或醫學等領域,我們可以根據你的需要,聯系相關專家做些輔導或問題請教。
第二位分享的學員是第一組的薛純(復旦大學附中青浦分校高中生物教師)。
大家好,我的選題是蚊子與人類。夏天一到,朋友圈里就會轉發蚊子愛吸什么血等各類說法的文章。我覺得這里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誤區,首先好多人都會說蚊子愛吸什么血型人的血。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常識上的錯誤。因為我們都知道,血型是由我們紅細胞表面的凝集原和血清里的凝集素來決定的,這兩個都是大分子,而這些大分子是絕對不可能揮發到空氣中的。而蚊子想要感知到人在哪必須要通過能在空氣中傳播的東西,所以說蚊子愛吸什么血型的血是一個常見的誤區。
其實我選這一個話題做科普,就是意識到中國現在不管青少年還是成人,科普工作欠的賬太多了。諸如蚊子愛吸什么類型的血和蚊子愛咬什么人等已經誤導了大家這么多年,這背后很淺顯的一些道理,卻缺少人去系統地呈現出來。因此我就想結合自己生物學的專業知識和高中任教的工作經歷,把這些呈現出來。還有一點是,蚊子在歷史上所有生物中,是殺死人類最多的一種生物。人類被蚊子殺死的數量占第一,排名第二的才是人類自己的內戰,這些也是大家需要知道的。
其實我做這篇科普還有一個更深層的目的是,想在文章中體現辯證理性的思維,就比如我剛開始提到的蚊子認血型的案例。其實如果動腦細細多想的話,里面的漏洞是很多的,所以這就是我選擇蚊子與人類這個話題的基本邏輯。引申出來想讓大家一起思考,蚊子殺死那么多人類,那么對人來說到底是禍是福?其實這里面包含了很辯證的進化思維,可以在文章最后提一提引起思考。
這個選題我也考慮了很久,因為基本有我在蚊子就不會咬其他人,所以在高中時期就想把這個做出來。
討論環節
江玲玲:其實我也是特別招蚊子的一個人,但是剛剛我聽到你講的一些結論,我現在先想問問這些結論是從哪里得出來的?如蚊子殺死人最多,這個有出處嗎?還有另外一方面,就我所閱讀到的一些文章,得出結論什么血型的人招蚊子,并不是從理論上去解釋為什么這個血型的人招蚊子,而是從統計學的角度實驗得出的結論。所以你講血型是跟人紅細胞表面的凝集素有關,但和統計學實驗得出的結論之間有沒有可能是有一種間接的聯系,因為有這種血型的人他體內其他物質的含量也會有相應的變化。
薛純:首先您剛剛說的血型的那個例子,我知道您也是學生物學的,很可能他們之間是有一個共同的上層原因,但并不是血型決定了蚊子喜歡什么人的血,而是有一個共同原因。他們可能是一個原因的不同分支而已,但他們之間沒有一個因果關系。我之前看到的一些文章報道的其實是和人體的一些揮發性物質,比如和汗液或汗液中的一些物質以及新陳代謝速率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濃度有關。
江玲玲:其實我剛剛問的就是這些汗液和二氧化碳濃度和血型之間有沒有一個聯系?
薛純:暫時我還沒有查這方面的文獻。
江玲玲:所以你的作品就是要駁斥蚊子愛吸什么人的血這樣一個理論嗎?
薛純:不是駁斥,這只是我想寫的1/3不到的內容,我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強調一種批判性的思維,即不是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的一種思考方式,這樣找到正確答案的概率會大一點。
楊玲(上海市青浦高級中學教師):薛老師,其實我在想,你現在提供的一些資料都是講蚊子的害處,我在想蚊子它有沒有什么好處,我覺得也可以在你的科普作品里加進去。
薛純:對,其實在辯證思維那一塊我也是有考慮到,會加進去的。
楊玲:另外我了解到中科院上海昆蟲館其實有非常多的包括蚊子在內的資料和一些實驗工具可以借用幫助深入了解。
江世亮:我也認為這個題目可以。蚊子對人類的影響很大,也太值得去研究了。早在人類出現之前,蚊子就已存在很長時間,比人類早出現約2億年,而我們對蚊子的了解還很有限。我的建議是,在這篇文章中,除了你剛剛說的蚊子和人類之前的關系,還要加上人類對蚊子這個物種的認識上最新的一些成果。
丁子承(上海市科普作協理事、科幻專委會主任):科普作品我們最終是需要傳播出去,給你的建議第一是要注意一下傳播的形式,再有一個是你的傳播對象是誰。像前面一個同學很明確她的作品要面向高中的學生。但如果這個話題要寫成小說的話,想要傳播科學知識,我所能想到的幾個形式,一個就是科幻小說,一個就是偏童話,但童話對于高中生來說好像又不太合適。所以傳播的形式,需要根據你的受眾再推敲。
第三位分享的是第三組的楊玲老師,她帶來的是《校園有機農場》。
我的專業背景是水產大學海洋生物學專業,但是我還有一個愛好是養花種草和寫些小文章。從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就觀察到我們的高中生對植物的了解非常少,所謂的自然缺失癥。我們在介紹孟德爾的豌豆實驗時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大家都分不清。所以我從2006年起就在校園內開一片地,然后種植一點實驗用的植物。我們這個校園有機農場開張以來的這幾年我也積累了一些文章。我感覺這次參加這個科普培訓班遇見蘇老師和大家,我真的是掉在蜜罐里了,有這么好的機會我想把它完善,然后以一個科普讀物的形式出版或發表。這是我的一個理想。
我這次的作品涉及多學科,生物、農業和環境科學等,所以我想選方鴻輝老師做指導教師。我最初的理想就是能夠讓我們的內容推廣出去。因為大家知道,我們現在中、小、幼很多學校也開展了種植類的課程,但現在看來很多的學校僅僅停留在種植的層面或者說種植都維持不下去。所以我想把這個經驗推廣出去,這本書的讀者一大部分應該是開展種植類活動的學校。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陽臺種植、社會種植也是越來越多。包括我們高考改革以后,一些學農機構其實也需要在學生內容的設計上或安排上得到幫助,所以我覺得這本讀本的受眾面非常廣泛,從3歲到80歲都可以讀。
關于作品的科學性,我覺得一方面在有機,這是一種不用農藥、化肥、堆肥等,而是用生物農藥,這對于可持續發展來說是有意義的;另一方面在它的科學性,我剛剛提到體現在健康飲食的層面。藝術性爭取在行文風格上輕快一些,內容包括知識鏈接、活動設計包括案例精析這樣的版塊來呈現,并且輔助插圖來幫助那些低幼的孩子來理解。而先進性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們的課程是上海乃至全國首家在校園內開展的種植類課程。
在2007年,我們這個項目獲得團中央的環境保護獎,隨后教育立項9個。我現在在這個話題上發表的文章共計10篇,我們學生有20個小課題也是在創作大賽上獲獎。請大家多給我提議。
討論環節
王佳麗(上海辭書出版社編輯):楊老師您前面說到,這個選題就是想請從3歲到80歲的受眾都進行一個參考,那您打算以多少篇幅或者是您想面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受眾采取什么樣的普及方式呢?
楊玲:我現在完成的文字大概四萬多,大家可能比較質疑為什么是3歲到80歲。針對3歲的讀者,我會設計一些種植類活動,家長帶孩子看插圖就能一起完成這個活動。里面還會設計一些繪本,包括蚯蚓的故事也會涉及一些活動讓小朋友認識蚯蚓,和蚯蚓交朋友。語言非常淺顯,沒有大段文章。
陳志琴(行業媒體撰稿人):楊老師,我就是想問一下,在校園里的有機農場也想走上社會,那么這樣的目的是想在所有的學校都推廣有機農場還是其他什么目的呢?
楊玲:首先是向學校推廣。2013年我立項了一個教委的課題,叫做校園有機農場的區域化,我現在在嘗試建一個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貫通的校園有機方案。另外為什么想向社區推廣,也是想大手牽小手,一個是發揮我們這個讀本的輻射作用,二是提高社區里的科學素養,用這個行動響應文明城市的建設。
江世亮:你有多年種植的觀察記錄,應該能為此書提供不錯的素材,最好找一兩個出版社和編輯商量,怎樣呈現比較好。
楊玲:在這方面我沒有什么經驗,所以很希望得到編輯的意見。
王怡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編輯):作為編輯,你的受眾面是3~80 歲,我還是比較擔心的,年齡層拉的太大就不知道用什么方式來呈現它。因為有些面向小朋友的讀物實際是給家長看的,然后帶著孩子一起做,這是一種表現方式。然后對于青少年群體你可能是另外一種表現方式,對于成年人你的行文風格可能又要改變,所以可能要考慮清楚能不能針對不同年齡群出幾個系列。
楊玲:很感謝編輯的建議。面向3~80歲的讀者我說的比較夸張。因為事實上,我們現在已經在接受幼兒園的小朋友來我們這個基地活動,我會把現在我這個讀物里的活動方式應用進去,那我在一個知識點后會連接不同年齡段的3個方案,我是這樣在做。
第四位分享的是第四組的李青帝(上海睿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她給我們帶來的是《嘿,我是喜歡大笑的恐龍》。
我是學古生物的,所以對古生物整個系列比較敏感。其實,我們大家生活中都會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和壓力。我的語言可能會偏低幼一點,但是想讓大家從中都能找到一些屬于自己的東西。我寫的題目叫《嘿,我是喜歡大笑的恐龍》,故事里面的主角是兇猛的霸王龍類的恐龍。本來這種恐龍應該是很兇悍的,但是主人公自己非常的愛笑,家里的人都覺得他是一個異類,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教導他不能這么做,作為一只霸王龍,你應該兇狠地面對這個世界,然后他真的在這個狀態下長成了兇猛的霸王龍。可是當他長成兇猛的霸王龍之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只鳥,這只鳥總逗他,和他嬉鬧,這一段會成為整篇文章的中心。接著霸王龍就開始進行反思,但不是大家想的那樣立刻就感悟到了人生哲理,在他想通自己應該回歸本來的樣子的過程中,還會經歷一些曲折。最后明白,嘿,我是一直愛笑的霸王龍,我是霸王龍,我愛笑,但那又怎么樣呢?就這樣一個很小的故事。我給自己的定位是創意類的科幻小說。
想做成一篇給大家在地鐵上或者是別的地方翻閱,看了會笑會覺得很有意思的文章。人們會把這個故事記很久,在茶余飯后有一個閑聊的話題。
討論環節
丁子承:首先我覺得不要拘泥于文體的名稱,你這個故事其實已經構思的比較完整了,所以就不要拘泥到底是科幻還是科普了,你只要把想要表達的東西寫出來。而且對象也定位得比較明確,這也很好,其實你如果一定要分的話,我覺得這一塊更偏向于科學童話,但是這個完全沒有關系。就是不管是科普還是科幻,重點還是你說的——讓別人一看能笑能記住最重要,就可以了。實際上我們寫科普的任何作品就是為了要讓人能記住。從你現在這個構思來看,你想用怎樣的表現形式?
李青帝:目前的一個想法還是偏小說的,因為小說傳播得比較快。
丁子承:其實我看你的這個,想起來另一個故事叫《你看起來很好吃》,這個也是一個很好的形式呀。其實你面對的是年齡層次比較低的讀者,繪本這種形式會更好接受。如果你想要表達的層次更深入一點的話,那么小說肯定能夠做到。
楊玲:其實這個選題挺好的,像小孩子,就是幼兒園中班小班的孩子。男生很喜歡看這種兇猛的動物,但是他們又很害怕,因為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如果把這些動物通過一些故事的情節描寫得很溫情,肯定會有很多的小孩子很喜歡。
李青帝:其實前幾天,在上海自然博物館聽歐陽慧館長的講座時我也在想,他對這方面研究非常深,他問了在座的家長,你們的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對恐龍很感興趣,而到了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感興趣的人慢慢變得越來越少,這是為什么呢?然后我自己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其實也因為工作的關系,之前接觸過一些幼兒園的小朋友,我也在想,這份熱情能保持多久。其實恐龍這個生物離我們的生活比較遠,所以當我們以一個成熟的態度去看待它的時候,就很難產生一個共鳴。但是對于孩子來講,他對什么都很新奇,對什么都很陌生,所以容易有這樣的喜歡和興趣。但其實我這個故事,就像剛剛丁老師講的可以做成繪本。但我內心是想做成一個以孩子語言寫的成人故事。就像我們大家看的《小王子》,大家都對《小王子》印象特別深刻。他的語言其實特別簡單。我會好好想想,構思這個故事的。
曾宇峰(上海睿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這樣,首先這個里面對恐龍的性格塑造我覺得很好,不管是在小說、繪本等作品還是在影視作品中,很多時候戲劇性體現在一個角色自身的反差。那么霸王龍給人常規的標簽是兇惡的,賦予他一個愛笑、很逗或者很萌的標簽,這樣就使得角色具有一個先天的趣味性。還有一個,針對你剛才說,想要以一個小朋友的視角來寫這個故事,我想給的建議是有沒有可能做一個系列,就是霸王龍里有一個愛笑的霸王龍,食草動物里有一個愛吃肉的恐龍,這里面各種種群里肯定有一些奇葩,當各種奇葩聚集在一起,戲劇性比較強烈,給人的吸引程度也比較大,要展現的角度和分布也會有很大的變化。
李青帝:其實我也想過這個想法,比如說在白堊紀的時候找到了一群各個種群都有愛笑的或者是很奇怪的恐龍組成一個大集體的話,我也會考慮,謝謝提議。
第五位分享的是第五組的陳志琴,她帶來的是《貓族智能》。
我這次要提交的作品以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為切入點。貓作為我們生活中的寵物,和我們人類的聯系很密切。這種生物也比較奇怪,雖然它和我們走得很近,但是它的生活習性又不能完全被馴養。從智能上來說,有的人認為它很聰明,有的人覺得它很笨,但是科學家無法測定它的智商,因為它不配合。所以我覺得這里面有一些不確定性。
正好也有很好的朋友收養了很多的流浪貓,這里面也有很多的故事,我想是不是可以從貓的經歷開始講故事,跟人類和科學發展建立的一些聯系入手,展開這樣的一個想象。所以我的目的就是通過暢想基因編輯技術和語言識別技術在人類和貓以及別的動物身上的應用可能會帶來的什么樣的新的挑戰,然后思考人類在技術這把雙刃劍面前,究竟該如何控制自己的能力和欲望,促進自己和其他物種長期、安全、和諧的發展。
我的作品的科學性體現在基因編輯和語音識別技術在動物身上運用的可能性。因為目前探討的重點還是在人的身上,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治療。語音識別技術是用于提高翻譯的效率和生產率,那我在想是不是能用在動物身上,在人和動物之間介入一種語言互動的環節,達到人能聽懂萬物聲音的可能性。
作品的藝術性想以科幻小說的方式呈現。以現實的科學技術和現實的生活為基礎,來寫現在人的一個生活狀況。
我的作品名就是《貓族智能》,主人公是一個小姑娘就叫Hyper,她的名字也是有含義的。小貓叫Kilyten,這個名字其實含有一種殺氣,但是也有非常可愛的意思。歡迎大家提問或提議。
討論環節
曾宇峰:有一個小問題,就是語音識別實際上是類似于萬物翻譯,是這個意思么?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想可以不僅局限于這只貓,也可以前期是這只貓,后期應用到其他動物,最后變成動物和人類交會的一個形式,這樣對于人類意識的形態,整個社會的形態發生的一些改變。這些如果能添加進去的話,會變得非常有意思。
江世亮:我也覺得這個題目非常有意思,至少到現在為止,這個選題是最吸引我的。因為探討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的書更多的是探討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但是用到動物身上,怎么來建立各種不同物種之間的溝通,這是一個很大的、很有意思的領域,哪怕你的作品比較粗淺都不要緊。但是涉及人工智能、基因編輯和語音識別技術還是需要有一些專業人士做一些指導,其他都很好,我相信你的文字表達能力,期待你的最終作品。我們可以在專家選擇上為你提供一些幫助。
薛純:一旦涉及人工智能,我想都會涉及人類整個的發展,我想知道您對小說中人類命運的思考定位在什么地方?比如說人類會不會被智能取代之類的?
陳志琴:剛才也有同學提到,不要局限于貓,其實我的構思可能不是讓科學家直接去進行基因編程,而是科學家的實驗室里會有很多不同的物種,包括機器人在內。是不是發生了一些意外,或者機器人進行了某種操作導致這些物種進行了智能基因編輯,之后會有什么樣的可能性,比如動物是否會有一些能力的或者是智能的拓展,機器人是否也可能去教會其他物種新的能力等,這是我想去探討一下的,并不是說要做成一個人類會滅絕的作品。目前來說還在思考探索的過程中,還沒有想好確定的答案。
丁子承:請問目前你計劃寫作的字數是多少呢?
陳志琴:我是盡量想細化深入,可能要去專業領域學習更多的東西,在科幻的領域也想得到您的一些指點。人性、動物性和機器人之間的倫理想要展開來寫。
丁子承:你這個想要展開來寫大概需要10萬字,否則寫不深。另一個,你期待的讀者是怎樣的?
陳志琴:中學以上,對這些有一定的認知,有一定思考能力,也是關注科學技術的人,去考慮發展對人類的影響。
丁子承:我覺得你如果以小說的形式來寫,不要去太考慮技術方面的問題,要把文學性和藝術性放在第一位,如果把科學性放在第一位,可能達不到這個效果,首先你先要吸引大家,然后去考慮你要傳達什么樣的東西。故事結構及形象塑造是要放在首位考慮的。寫貓的小說,我提議可以看看老舍寫的《貓城記》,是寫一群貓在火星上建城市的故事,寫得非常生動。
陳志琴:我就是先按照故事的需要去寫,然后再從技術方面去強化,可以嗎?
丁子承:我們講的所謂的科幻小說,里面的技術是為故事服務的,你寫技術不要為了寫技術而寫技術,一定要融入你的故事情節中去。如果你要做到更深一步的話,把這個技術融入你的主題和思想里去自然最好,但至少要保證技術是為故事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