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漫談古生物科普創作

2017-03-07 02:05:56
科普創作 2017年3期
關鍵詞:創作

近年來,古生物科普創作成果不斷,碩果累累,在國家級優秀科普作品評選中屢獲褒獎。《遠古的悸動——生命起源與進化》榮獲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它與《漸行漸遠的南極大陸》《十萬個為什么(第6版)》《征程:從魚到人》《童話古生物叢書》科普圖書獲得了2013—2016年的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稱號,《征程:從魚到人》和《遠古的災難——生物大滅絕》還分別獲得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作品金獎和銀獎。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古生物學的最新知識和最新成果,很好詮釋了生命進化的含義和精髓,生動講述了地球過去曾經發生的生命起源、演化、輻射和滅絕等一個個精彩的故事,為傳播古生物知識和生物進化理論、弘揚古生物學家探索自然和生命進化奧秘的精神、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和自然的興趣、提高公眾科學素養以及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自然觀和人生觀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古生物科普創作已成為我國科普創作百花園里的重要成員,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其實,古生物科普創作離不開這門學科發展的歷史脈絡,它伴隨著古生物學科的發展孕育而生,走過了一條讓人回味無窮的路徑。尤其當今古生物新發現和新成果源源不斷,為科普創作帶來了豐富的素材。古生物科普創作也源于化石這一研究的載體所體現出來的各種“角色”及美學價值,由此激發了古生物學家的創作靈感,文思泉涌,為公眾奉獻出了一本本科普佳作。

古生物科普創作歷史淵源

古生物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研究對象是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巖石中的遠古(一般指一萬年以前)生物的遺體、遺跡和死亡后分解的有機物分子。尋找化石的歷史非常久遠,它是人類文明史的一部分,體現了人類百折不撓、持之以恒的開拓探究精神,是今天古生物學家和化石愛好者科普創作的力量來源。

化石探索之路

人類關于化石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學者、詩人色諾芬尼曾經在陸地內部的高山上觀察到遠海軟體動物的貝殼遺跡,又在帕羅斯島(Paros)的巖石里發現過月桂樹葉的印痕的文字記載。古希臘學者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最得意的門生蒂忒弗拉斯特的《論石頭》,古希臘學者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埃拉托色尼的《地球概論》,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羅伯特·波義耳的《論海底》,法國地質學家讓·厄蒂勒·蓋塔爾的《化石貝類的遭遇與海生貝類之對比》以及丹麥科學家尼科勞斯·史騰喏,意大利杰出的數學家、工程師、建筑家、藝術家、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以及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羅伯特·胡克等都對化石的發現和化石現象有過論述。

中國關于化石的記載,也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至前5世紀。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山海經》中就有過關于“龍骨”、魚等脊椎動物化石方面的描述。春秋時期學者韓非子、晉朝名畫家顧愷之、盛唐時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宋朝大科學家沈括、南宋著名理學大師朱熹、南宋學者杜綰、明朝著名旅行家及地理學家徐霞客等都對化石的發現有過記載,提出過有關化石成因、化石見證海陸變遷的真知灼見。北宋詩人黃庭堅曾經收藏了一塊珍貴化石——距今4.6億年的“中華震旦角石”。化石左側清晰刻有四句古詩:“南崖新婦石,霹靂壓筍出。勺水潤其根,成竹知何日。”目前為止,它可以作為人類最早化石收藏的見證。

化石科學之路

18 世紀起源于英國的工業革命,推動了歐洲各國工業化的發展,極大地刺激了作為工業原料和能源的各種礦產的開發,由此也促使了地質科學的發展。在社會大發展的背景中,古生物學作為地質科學與生物科學邊緣的交叉學科,產生后并迅速形成了完整的體系。英國地質學家威廉·史密斯總結出了地層層序律和化石層序律,出版了經典巨著——《由生物化石鑒定的地層》和《生物化石的地層系統》,被贊譽為“英國地質學之父”和“世界生物地層學的奠基人”;法國著名動物學家居維葉出版的《骨骼化石研究》巨著,提出了器官相關定律,運用比較解剖的方法研究古脊椎動物化石,并首先提出了動物分類系統;法國博物學家、生物學主要奠基人之一讓·巴蒂斯特·拉馬克出版了經典巨著《法國植物區系》《無脊椎動物志》和《動物學哲學》。他們三位奠定了古生物學的形成基礎。從此,化石研究走上了一條科學之路。

隨著學科發展,古代自然哲學中就已萌發的進化思想得到迅速發展。19世紀中期,達爾文發表的科學巨著《物種起源》完成了重大的科學思想革命,為人類社會的自然認知做出了影響深遠的貢獻。

19世紀中國興起了西學東進的浪潮,包括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學傳入中國。嚴復編譯的《天演論》、馬君武翻譯的達爾文原著《物種起源》等都是影響深遠的重要成果,為國人接受正確的自然觀、喚起生命演化意識起到了啟蒙作用,并為20世紀中國古生物學的興起做了鋪墊。

中國近代古生物學事業始于辛亥革命后的民國時期,在國家積貧積弱、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中國地質古生物學者以堅韌不拔的精神艱苦創業,開拓了中國近代自然科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一頁。

新中國成立以來,古生物學獲得了迅速發展,在探尋和開發礦產資源、探索生命起源與演化理論,以及在保護地球、科普教育和國際學術競爭中發揮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古生物學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階段,不斷出現震驚世界的新發現和新成果,大大促進了國際古生物學科的發展和繁榮,開創了中國古生物學百年發展歷史上的黃金時期。古生物科普創作也相伴而行,不斷結出豐碩成果,與古生物科學研究共同成為推動古生物事業不斷發展的鳥之雙翼、車之雙輪。

古生物科普創作歷史脈絡

古生物科普創作的拓展和前行一直伴隨著古生物科學研究的發展,不斷適應著國家科普事業的要求。20世紀50、60年代,主要出版科普圖書和科普文章,70年代以來相繼推出了《化石》《生物進化》等一批古生物科普刊物。21世紀以來,系列的科普圖書、音像制品及多媒體作品不斷涌現,隨著中國古動物館和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的建設和對外開放,古生物科普創作拓展到科普展覽,涌現了一批反映當代古生物成就、很有特色的科普特展。

科普圖書創作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配合普及科學知識,老一輩古生物學家編寫了不少有影響的文章與書籍,如楊鐘健的《化石是過去生物的寫影》(1950)、《古生物學研究法》(1951),賈蘭坡的《中國猿人》(1950),裴文中的《河套人》(1950)、《山頂洞人》(1950)、《自然發展簡史》(1951),賈蘭坡、劉憲亭的《從魚到人》(1951),劉憲亭的《地球發展的證據——化石》(1951),劉東生的《人是從猴子變來的嗎?》(1949)等。

20世紀90年代以來,更多的古生物學家投身于科普創作,科普圖書更加豐富,如介紹古生物學基本知識的《古生物與能源》(夏樹芳,1983),《古動物世界》(夏樹芳,1986)等;講述生物和人類進化的《植物界的演化和發展》(李星學等,1981),《漫談古無脊椎動物的進化》(林甲興、孫全英,1987),《脊椎動物話古今》(葉祥奎,1997)等;關于恐龍的《中國恐龍》(甄朔南,1997),《恐龍大地》(程延年、董枝明,1996)等;講述地球歷史變遷的《滄海桑田話江蘇》(夏樹芳,1984),《地球變遷》(夏樹芳,1997)等。

進入21世紀,古生物科普創作更是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除了《還我大自然——地球敲響了警鐘》(李星學、王仁農,2000),《未亡的恐龍》(徐星,2001),《史前生物歷程》(李傳夔主編,2002),《人類進化足跡》(吳新智主編,2002),《亞洲恐龍》(董枝明,2009)等外,還出現了一批對大學生、研究生、教學和科研工作都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圖書。如《澄江生物群:寒武紀大爆發的見證》(陳均遠等,1996),《澄江動物群:5.3億年前的海洋動物》(侯先光等,1999),《熱河生物群》(張彌曼等主編,2001),《陡山沱期生物群——早期動物輻射前夕的生命》(袁訓來等,2002),《關嶺生物群——探索兩億年前海洋生物世界奧秘的窗口》(汪嘯風、陳孝紅等,2004),《中國遼西中生代熱河生物群》(季強等,2004),《暢游在兩億年前的海洋——華南三疊紀海生爬行類和環境巡禮》(李錦玲、金帆等,2009),《凱里生物群》(趙元龍等,2011)等。

為紀念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80周年,由沙金庚主編《世紀飛躍——輝煌的中國古生物學》(2009),收錄了43篇文章,其內容非常豐富,覆蓋面很寬,普及與理論兼顧,使讀者可以從一篇篇生動的敘述中了解古生物王國里奇妙紛呈的故事,感受遠古生命的精彩和博大。馮偉民主持編著的“遠古生命的探索”系列科普圖書,包括《遠古的悸動——生命起源與進化》(馮偉民等,2010),《遠古的霸主——恐龍、翼龍、魚龍》(馮偉民等,2013),《遠古的災難——生物大滅絕》(許漢奎、馮偉民等,2014),《遠古的輝煌——生物大輻射》(馮偉民等,2016),《遠古的密碼——解讀化石》(馮偉民等,2017)等,既有宏觀展示生命起源與進化的整個歷史畫卷,也有針對重大事件的詳細描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難得一見的較為系統反映我國古生物學研究成果的科普系列圖書。王小娟《童話古生物叢書》4冊:《兩粒沙新傳》《魔幻中生代》《博物館的一天》和《丑九怪歷險記》,則是以童話形式向少年兒童講述生命演化的故事。還有王原等撰寫的《征程:從魚到人》等。2013年最新出版的第6版《十萬個為什么(古生物分冊)》(周忠和主編),不僅濃縮了中國古生物學百年來發現和研究的精華,更是突破了老版本《十萬個為什么》古生物學沒有獨立成卷、僅有零星條目的狀況,是中國古生物學科普工作的重大進展。

我國古生物學家精心撰寫的科普圖書,圖文并茂、深入淺出、文筆生動、廣受公眾歡迎,其中多部作品曾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圖書獎、海峽兩岸吳大猷科普圖書獎等榮譽。

科普刊物發行

我國古生物科普期刊有《化石》《恐龍》《生物進化》,加上《地球》《大自然》《國家地理》《科學世界》等多種綜合性含有古生物知識的科普刊物,使古生物科普期刊在我國科普期刊中占有重要一席。其中,《化石》《恐龍》《生物進化》《國家地理》《科學世界》都是由中國科學院主辦。

《化石》于1972年創刊,首開我國古生物科普期刊的先河。它以古生物化石介紹為中心,深入淺出地向公眾普及地質學、古生物學、進化生物學、古人類學、史前考古學以及涉及古生態、古環境領域的其他學科的科學知識,圖文并茂,廣受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歡迎。經過改版后,《化石》內容更為豐富,出版質量進一步提高,社會影響更為擴大。

《恐龍》創刊于1999年,主要面向少年兒童進行地質古生物及生物進化等方面的科學普及教育。雜志設有《新聞小喇叭》《走進博物館》《恐龍大地》《恐龍的遠親近鄰們》《恐龍之前的歲月》等定期或不定期欄目。2007年9月經全面改版后,已經成為小讀者以及古生物愛好者跨越時空、探究史前生物演化、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的一個優秀平臺。

《生物進化》創刊于2007年3月,是一份國內外公開發行的關于自然和生命的科普刊物。雜志以“讓公眾理解進化,讓進化豐富生活”為宗旨,幫助公眾理解生命的過去和未來,力圖將地球生命歷程的精彩畫卷展現給公眾,希望它成為連接科學家與公眾的橋梁,共同關注地球家園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化石展覽引領

科普宣傳是古生物學科的優勢之一。古生物學領域內的許多發現和研究成果,如“北京猿人”的發現、“大型恐龍”的出土,是廣大民眾、尤其是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在這種背景下,我國政府籌建或利用原有條件改建了一批含有生物進化內容的自然博物館。

1951年4月2日,國家成立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建設了中央自然博物館; 1952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批準組建天津人民科學館(1957年6月更名為天津市自然博物館):1952年長春地質學院創建現名為吉林大學博物館的地質博物館;1953年建成重慶市博物館;1954年成立山東省博物館自然陳列室;1956年在北京建立全國性的地質博物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全國第一個專門的古生物學陳列館——周口店中國猿人化石產地陳列室,于1953年9月21日正式對外開放。

在這些博物館中,除北京自然博物館、周口店遺址陳列館為新建外,上海自然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大連自然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南京地質陳列館、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博物館,都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舊有博物館的基礎上改建、擴建而成;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地質博物館則是隨學校的發展而建。這些建有古生物陳列的博物館在科學普及、知識傳播、科學史觀的宣傳上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科學院依托北京古脊椎所和南京古生物所,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先后建設了中國古動物館和南京古生物博物館,推出了一大批科普特展,成為國內引領古生物科普展覽展示的中堅力量。

視頻作品創作

進入21世紀,科學傳播手段越來越多樣化。不僅新聞媒體對古生物學的新發現、新進展及時報道,電影、電視也以古生物學為主題制作了一批科教片和紀錄片等,如澄江動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青藏高原演化、熱河生物群與鳥類起源、恐龍世界、被子植物的起源、中國奪得的“金釘子”等的熱播,都在廣大公眾中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

近年來,自媒體和新媒體的發展,帶動了微視頻和動漫普及。由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原創制作的《地球誕生與早期環境》和《青藏高原的隆起》,分別獲得了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優秀微視頻作品。

科普網站開辟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開辟了科普宣傳的新天地。古生物科普內容幾乎成為所有自然博物館網站的主要展示內容,也是各大科普網站的重要展示欄目。它們在宣傳、報道、普及古生物知識方面效果顯著,影響不斷擴大。

由南京古生物所和中國古生物學會主辦、于2004年建立的化石網,是一個以古生物科普為主,兼顧普及多學科自然科學知識的非營利性專業科普網站。開通伊始就受到廣泛關注和歡迎,他們注重與網友的交流和互動,點擊量不斷上升,很快成為中國最大的科普網站之一,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2009年9月,被世界信息社會峰會授予e-Science組大獎。多年來,化石網一直是中國科學院優秀科普網站。

現在,微信平臺、新浪博客以及各種社交平臺成為知識傳播的新途徑,為古生物科普創作融入社會大眾發揮了積極的科普宣傳作用。

古生物科普創作動力來源

古生物科普創作固然得益于古生物學科深厚的科學積淀,同時也源于古生物學研究的對象——化石自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它所具有的多重角色、意義及美學價值。

化石的多重角色

化石作為連接古生物學家與遠古生命的載體,含有極為豐富的科學信息,扮演著各種各樣的歷史角色。

化石是書寫地球歷史的“文字”。就像人類社會編年史,歷代皇朝的更替形成了一個個國家的發展歷史,每個朝代都是書頁,書里都有文字記述了該皇朝的人文景觀、經濟狀況、社會發展等歷史事件。地球地質年代的劃分則是以巖層為“書頁”,化石當“文字”,書寫地球這本厚重的大書。

化石像一個“時光指示器”,清楚地揭示了生命進化的規律,即生命從無到有、生物構造由簡單到復雜、門類由少到多、與現生生物的差異由大到小、從低等到高等的進化過程。具體而言,植物界經歷了細菌—藻類—裸蕨—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演化,動物界經歷了無脊椎—脊椎動物的演化,脊椎動物經歷了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人類的演化。

化石又是地球歷史舞臺上的“模特”。地球就像一個無比巨大的舞臺,每個地質歷史時期都會產生不同特征的生物類型,演繹著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歷史劇目。這些登臺亮相的生物就像當今T型臺上的“模特”,展示了自古以來一批又一批的生物造型。

化石還是地球環境的“監視器”,如果在地層中找到造礁珊瑚的化石,就可以推斷這個地層曾經是溫暖的淺海;如果在地層中發現猛犸象化石,那么就可以知道這一地層是在寒冷的氣候條件下形成的。

化石作為地球氣候的“溫度計”,可以復原地球古環境。化石還能起到遠古時代地球板塊“拼圖大師”的作用,指示那些如今隔海相望的化石,或許曾是生活在同一塊大陸上的鄰居。化石甚至是地球旋轉變化的“天文臺”,因為對骨骼化石生長周期的研究(如雙殼類、珊瑚、疊層石等),能得知遠古時代的一年究竟有多少天;對于渴望能源的人類來說,化石還是實實在在的“藏寶圖”,而對于收藏家而言,化石則是地地道道的科學和藝術兼具的鑒賞品。

化石多重美感

化石的美感首先來自化石的造型之美。三葉蟲、菊石等形態優雅的古生物化石種類常常是化石收藏愛好者的寵兒。它們種類繁多,形態各異,通過精心修復和打磨拋光,可以制作成深受人們歡迎的化石工藝品。有些特殊種類還會顯示別樣的光彩,比如加拿大出產的擁有多彩顏色的斑彩螺(菊石的一種)。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首屈一指的古生物學家居維葉提出了比較解剖學的重要概念,讓許多支離破碎的化石殘片,得以重新拼接和復原。歐文首創恐龍名字,同時針對恐龍的不同骨骼化石,研究和復原出完整的恐龍造型,讓公眾領略了遠古時代曾經出現過的龐然大物,感受地球自然的偉力和神奇。

化石的美感也體現在化石的亙古之美。那些在地球地質時期出現的生物,在穿越了數以百萬年甚至數億年的光陰后,匪夷所思地賦存在巖石中成為化石,讓今日的人們得以觀賞和鑒別。這種定格在地球歷史某個時刻的化石形態體現的正是亙古、蒼涼和朦朧之美,它使科學家傾其一生去鉆研,去穿越久遠的歷史,抹去化石朦朧的面紗,還原遠古生物的真面目。

化石的美感還在于化石的演化之美。當我們手持那些覆蓋著歷史塵埃的化石,左右端詳之時,仿佛觸摸到了生物演化的脈搏,行進在歷史穿越的時光隧道之中,產生無限的遐想。從無脊椎動物到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直至人類,化石的偉大就在于鋪就了生物演化的恢宏之路,引領科學家進入掌握生物進化真諦的自由王國。

化石多重意義

化石的科學意義乃是化石研究的重大價值所在。化石作為遠古時代地球留下的自然遺產,為解密地球生命起源和演化歷史提供了關鍵證據。化石可以用來確定地球相對地質年代和劃分地層,對尋找地下資源及選擇建筑地基等有著重要的意義;化石可以再造古環境、古地理和古氣候;化石可以解釋地球演變過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化石還能記載天文軌跡,為地球物理學和天文學研究提供有價值的依據;化石可以解密沉積礦產的成因,中國所有大中型煤田、油田、油氣田甚至沉積鐵礦等的勘探與開發,均離不開古生物學的研究和指導;化石可以提供生物滅絕依據,為人類控制生態平衡和保護地球家園提供大尺度的歷史和科學方面的借鑒。

化石的社會意義顯示了化石研究的教育作用,因為化石研究揭示了地球生命演化的一般規律。19世紀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發表了科學巨著《物種起源》,打破了長期以來禁錮人類思想的枷鎖,第一次明確宣告地球生命有著漫長的演化過程,它是從最初的單細胞生物演化而來,就像一棵大樹,逐漸枝繁葉茂,形成當今地球生物的多樣性。進化論是19世紀三大自然科學成果之一,至今仍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社會。化石研究擴展了人類自然知識庫,在啟蒙廣大青少年崇尚科學和自然、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在全社會營造正確的自然觀和人生觀上有著特殊的意義。

化石的經濟意義在于化石本身就是一種工業燃料。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都是化石燃料,由遠古生物遺骸大量埋葬后,經過地下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在高溫高壓下形成。因此,化石燃料直接推動了人類工業革命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進步。

旅游意義是伴隨化石的發現和研究而產生的。隨著古生物化石點的不斷發現,許多重要的化石產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文化遺產或國家重點化石保護區,如云南“澄江動物群”于2012年7月1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極大地提升了化石產地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而且,著名的化石點一般分布在山川秀麗的旅游區,為景區注入了更加豐富的科學元素,成為國內外游客越發向往的旅游勝地。

因此,化石的多重角色、多重美感和多重意義奠定了古生物科普創作的厚重基礎,成為激發古生物學家創作靈感的源泉。

古生物科普創作的美好前景

古生物成果不斷涌現

化石世界精彩紛呈,得益于古生物新發現、新成果的大量涌現。尤其在中國發現的貴州“甕安生物群”、云南“澄江動物群”、 貴州“關嶺生物群”、遼西“熱河生物群”和甘肅“和政動物群”等,為建立一個真實的地球生命演化史提供了關鍵依據,使中國古生物學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早期生命演化”“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生物如何從滅絕走向復蘇產生新演化”“鳥與恐龍的演化關系”等前沿性的領域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和產生的新知識,不僅擴展和豐富了人類的知識庫,而且提升了人類對于自然和生命的認知高度,其作用和影響甚至超越了學科本身,在科學發現和人類社會進步上顯示出特殊的重要性。它們常常占據世界知名媒體的重要位置,在國際最著名的《自然》和《科學》雜志上頻頻亮相,甚至成為社會公眾追捧的熱點新聞。例如,中加美等國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了立體保存的恐龍骨骼和羽毛,即刻轟動世界,成為世界排名前列的新聞之一。

2017年3月,我國首次發布了“2016年十大古生物研究進展”,中央電視臺及國家其他眾多媒體門戶網站紛紛給予報道,“志留紀古魚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等成果再次成為公眾的熱點新聞。

顯然,不斷涌現的古生物新發現和新知識為古生物科普創作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科學素材。

公眾關注度不斷提升

化石無處不在,不僅能在郊外山區發現化石,而且在許多建筑材料,甚至馬路人行道鋪設的石塊上也常有化石發現。對化石發生興趣的不僅是古生物學家,還有大批青少年、化石業余愛好者和化石收藏家。這些人群可以形成一個知識共享、資源共享的大群體,而自然博物館、科普書籍和雜志、化石網站等已成為這個大群體的互動平臺。甚至許多樂于分享的積極分子和社會親子團隊還組織了許多講壇、野外采集和鑒賞等活動,極大促進了社會對于化石和遠古生物的了解,提升了公眾對古生物化石的關注度,近20年來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民間古生物博物館,都為古生物科普創作贏得了廣泛而持續的市場環境。

科普大環境不斷改善

發展科普教育事業是國家戰略發展的需要,符合公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好比鳥之雙翼、車之雙輪,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大力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因此,整個社會正在營造出濃厚的科普創作的氛圍,公眾早已跳出只知恐龍為古生物的狹隘認識,“澄江動物群”“熱河生物群”等我國著名的古生物群開始家喻戶曉,科普創作正迎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

新技術手段不斷出新

現代科學技術為科學傳播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基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電視網、衛星直投網等傳播渠道,并以電腦、電視、手機、電子書等手持閱讀終端為接收載體、全新的數字出版形態,已經成為科學傳播的重要途徑,極大豐富了科普創作的形式和手段,成為推動科普創作展翅飛翔的強大動力。因此,科普創作必須適應新媒體的傳播手段與特點,在創作模式、創作內容等諸多方面進行創新。在此大背景下,古生物科普創作也應適應新媒體給科普創作帶來的變化,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充分利用好移動互聯網平臺,使古生物科普在嶄新的互聯網平臺上發揮巨大社會效益,成為社會科普大創作平臺上的佼佼者。

科學家創作熱情高漲

科學家必須參與科普創作,甚至引領科普事業。沒有科學家參與的科普創作將是內容膚淺、缺乏科學高度,甚至不可持續的。歷史上,曾有許多大科學家也是科普創作的巨匠和高手,他們起著引領公眾認知科學、追求真理、熱愛自然和保護環境的作用。美國人斯蒂芬·杰·古爾德是世界著名的進化論科學家、古生物學家、科學史學家和科學散文作家,他與尼爾斯·埃爾德里奇提出了著名的“間斷平衡論”的理論,完善了生物進化理論,他撰寫的《奇妙的生命——布爾吉斯頁巖中的生命故事》曾榮獲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學會科普書獎和英國隆普蘭克獎,成為全球公眾了解古生物和進化論的熱門讀物。流行甚廣的科普名著《萬物簡史》《地球簡史》《人類簡史》等都是由科學家撰寫的,無不對地球和生命科學的普及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今天,在舉國上下邁向全面小康的新時期,科學家參與或投身于科學普及尤其必要。事實上,科學家參與科學普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正在不斷高漲。科學研究項目的目標要求、社會崇尚科學氛圍的日趨濃厚、各種社交媒體搭建的傳播平臺越來越多,都為科學家參與科普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因此,科學家走出象牙塔,面向公眾開展科學傳播,不僅是將所學知識反饋社會的良機,也是自身價值的體現。

2017年5月,“2016年全國古生物十大科普新聞”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對外發布,所有事件無不是在科學家的指導和幫助下踐行的。在科學普及的康莊大道上,科學研究正是進行時,古生物科普事業也將如虎添翼,將更快更好地獲得發展。

回溯古生物科普創作的歷程,我們感受到古生物學科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在國家大力倡導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的今天,我們完全有理由對古生物科普創作的美好未來充滿希望。但愿我國有更多的古生物學家投身到科學普及的事業中去,將所學知識奉獻給社會,讓古生物學更好地為社會和公眾服務。

[1] 中國古生物學會. 中國古生物學學科史[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2] 劉嘉麒. 科普是一門學問[M]. 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7.

[3] 李大光. 中國需要科學家的科普[N]. 中國科學報,2016-12-12.

[4] 沙金庚. 世紀飛躍:輝煌的中國古生物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5] 沙錦飛. 新媒體時代的科普創作與創新[C]// 海峽兩岸科普論壇. 2014.

[6] 潘鋒. 倪光南:傳統媒體應加快數字化轉型[J]. 青年記者,2012(24):5.

[7] 張開遜. 關于科普創作與科普作家的思考[J]. 科普研究,2012,7(04):83-84.

猜你喜歡
創作
咱也過回『創作』癮
創作鑒評
寶藏(2020年10期)2020-11-19 01:47:54
當創作不再是幸福的事時
現代裝飾(2020年7期)2020-07-27 01:27:46
創作之星
創作(2020年3期)2020-06-28 05:52:44
《如詩如畫》創作談
《一場說來就來的雨》創作談
納蘭詞對當代詞創作的啟示
中華詩詞(2019年5期)2019-10-15 09:06:10
《一墻之隔》創作談
創作隨筆
文藝論壇(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創作心得
小說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亚洲乱强伦|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欧美高清三区|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国产福利免费观看|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国产精品.com| 偷拍久久网|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黑人在线| 欧美亚洲欧美区|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88av在线|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啪啪|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国产精品30p|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欧美特黄一免在线观看|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亚洲第七页|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蜜芽| 亚洲综合片|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 自拍偷拍一区|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97在线碰| 9999在线视频|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欧美a在线视频| 综合色天天| 婷婷激情亚洲| 欧美一区国产|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国产特级毛片| 亚洲第一色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亚洲精品图区| 98超碰在线观看| 99re66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在线视频| 欧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