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故事更早地開始,在太陽光長久的刺激下,約5億年前,地球上的生物第一次進化出眼睛,那時三葉蟲使用的是單晶、透明的方解石來組成眼睛的透鏡。雖然它們的眼睛不像后來生物進化出來的晶狀體那樣可以調焦,但這可是地球上的生物第一次能夠看到星光。如果把人類第一次抬頭長久地凝視星空作為文明的開端,到現在也才過去幾千年,在這幾千年中,我們為什么“追星”呢?因為星空是如此的深邃而美麗。
卞毓麟對于星空之美的理解很深,在《追星——關于天文、歷史、藝術與宗教的傳奇》(以下簡稱《追星》)一書中,卞毓麟說這是在溝通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方面做的一點新嘗試。在筆者看來,《追星》一書是卞毓麟以不同時期人類的視角來重新發現星空的美麗,不管是科學的、歷史的還是宗教的,星空都是美麗的。
《追星》一書通過幾個故事展現出這樣一幅畫卷,每個時期的人類都從各個方面嘗試著去認識真理、去發現美,不論是科學的、藝術的、宗教的。各個故事相對獨立,卻又因為人類對星空認識的發展主線串在一起。
卞毓麟的故事腳本構思非常巧妙,讀《追星》一書會有很強的畫面感,讓筆者想起了一部電影——《云圖》,這部電影講述了6個相對獨立的故事,這些故事發生在人類浩瀚歷史的不同空間和時間內,卻呼應了同一個主題——人類對自由不懈的追求。而卞毓麟的《追星》一書題材完全原創,主題鮮明,各個故事又非常有趣,筆者認為如果拍成紀錄片再合適不過了。
除了卞毓麟的科普作品,《恬淡悠閱:卞毓麟書事選錄》一書讀起來真是特別開心。自從在初中讀了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不僅成了阿西莫夫的粉絲,還成了一個科幻迷。書架上整整齊齊擺放著的一套《基地》(葉李華譯,天地出版社)正是2005年出版的版本,所以讀到卞毓麟寫的《望斷“基地”三十年》時非常激動,雖然在彼時彼地,但是猜想筆者的激動心情與卞毓麟老師撰寫這篇文章時應該是頗有共鳴的。

圖1 《追星》(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
還有一本卞毓麟作為主要策劃人之一的“哲人石叢書”,也在我成長道路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跡,像《確定性的終結》和《暗淡藍點》都是我最早接觸到的科普作品之一,卞毓麟間接地影響著筆者的人生。讀完卞毓麟老師的《恬淡悠閱》,又找來書中提到的《推銷銀河系的人:博克傳》和《孤獨的科學之路:錢德拉塞卡傳》來讀,受益匪淺。

圖2 《恬淡悠閱》(科學普及出版社,2015年)
通讀了卞毓麟老師的幾本著作之后,我深深地被他對天文、對科學的熱愛感動了,只有真正的熱愛才能寫出如此優美而有趣的作品。
這也讓我認識到,科普不是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不是枯燥地說教,也不是炫耀自己的知識,科普應該是把自己對科學之美的理解、對科學的熱愛分享給別人。告訴他們科學是美的,科學是好玩的、有趣的。其實,卞毓麟就是這樣一位與大眾分享科學之美的天文學家、科普大家。
難得的是,像《追星》一書所展現出來的那樣,卞毓麟對美的追求與探討并不只限于天文學,甚至不限于科學,科學和人文藝術其實是殊途同歸的,都是對美的追求。

圖3 《追星》(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年)
《追星》一書,單說書名中的“追”字就取得格外妙。“追星一族”通常指各路明星的崇拜者,那把“追星”二字用在真正字面上的追求科學上,更是能體現出對科學的熱愛之情。另外,“追”字還代表著一種堅持、執著、不畏困難追求真理的精神。卞毓麟老師用一個“追”字精辟地總結了人類在科學上的探索歷程——曲折但堅定!
卞毓麟知識淵博,特別能發現事物間的一些巧妙聯系,讀起來妙趣橫生,讓人印象深刻。如天王星的發現者赫歇爾享年84歲,恰好等于天王星的公轉周期。另外,看上去只是宕開一筆提到了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夜》,反映了當時歐洲教會強大而專橫的統治。對此卞毓麟在書中這樣寫道:“‘夜’在歐洲持續了很久,然而它終究掩不住真理的曙光?!泵组_朗基羅在結束了他漫長痛苦一生之后的第3天,伽利略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帶來了科學的曙光。這兩者都是真善美的追求者,在各自追求美的曲折道路上不畏強權,不畏“夜”的陰影,堅定前行。
卞毓麟老師在《追星》一書中以獨特的內容編排方式,緊扣主題,刻畫了很多天文史上的重要人物。有哈雷、第谷、開普勒、牛頓、赫歇爾等,還有中國的郭守敬、張鈺哲、李珩,不僅介紹了其科學成就,還詳盡地描繪了他們的社會生活背景。此外,更是交相輝映地介紹了許多文化巨人,像米開朗基羅、培根、濟慈、莎士比亞、湯顯祖等。
讀者不難發現,卞毓麟用心良苦地將這些科學巨人、文化巨人聯系在一起,更是為了激勵我們在前輩先賢照亮的道路上不畏艱難,繼續勇敢前進。
卞毓麟在講述這些科學發現、探索歷程的故事時,讓人深刻品味到科學的精神、人類理性思維與客觀世界規律的和諧統一?,F代浮躁的社會風氣更需要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卞毓麟通過他筆下的一個個故事引導讀者思考,感受科學光輝中的真與美,潛移默化地傳播著科學精神。筆者認為這才是科普真正應該做的。
另外,《中國科普佳作精選——夢天集》中的一篇小品《〈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科學注——甲戌中秋偶成》,也是卞毓麟將科學與人文結合得特別好的范例。
卞毓麟別開生面地給蘇軾膾炙人口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科學注釋。將“起舞,何似在人間”這樣解釋道:“月球表面重力約為地球表面重力的1/6,故航天員在月球上行動顯得非常飄然優雅。若在月球上舉行運動會,則無論是跳高、跳遠,還是鐵餅、鉛球,都會遠遠突破地球上的記錄。在月球上翩翩起舞,自然也就不似在人間了?!笨催^航天員在月球表面行動視頻的讀者,看到“飄然優雅”四個字一定心領神會,航天員的行動確實是飄然優雅的,像是在翩翩起舞。
而且在廣袤的月球上,卞毓麟將其與“起舞弄清影”這個孤獨的文學意象結合起來,更是讓人拍案叫絕。這樣幾個優美的文學意象和月球的表面重力結合起來,還緊扣了蘇軾這首詞的月亮主題。這詮釋的文字本身何嘗不是一種優雅呢?
這篇科普小品中的其他注釋也相當精彩,以“明月”解釋了月光其實是月球表面對太陽光的反射;“幾時有”“陰晴圓缺”說明了月相的成因;“青天”引出地球大氣對太陽光中同顏色的成分散射效果各異,所以天看起來是藍色的等。以現在流行的語言來說,這篇文章各種腦洞大開,精彩的點子像觀看一場焰火大會一樣,一個個絢爛地炸開,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普佳作!
卞毓麟就像這樣把美和真、科學與人文巧妙結合,交相輝映,給讀者以無限的啟迪。更難能可貴的是,卞毓麟用這樣優雅而有趣的文筆,來把科學之美分享給大眾,對象不一定是青少年,成年人也需要科普。美的科普作品能讓大眾更加親近科學,建立這種親近感對于科普來說至關重要??茖W的美不是高高在上的,但絕不是很容易就能感受到的,卞毓麟老師用嚴謹而優美的語言,削弱了大眾對科學的疏離感,拉近了公眾和科學的距離。
很特殊的一些經歷,讓筆者注定和科普有著不解之緣。與卞毓麟的兒時理想一樣,筆者也想成為一名天文學家,記得小時候還給圣誕老人寫過一封信,希望有一個天文學家做朋友。后來,真的收到了一個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天文學家寄過來的禮物。于是這段奇遇在我的心里種下了一顆種子,被一個小小的圣誕禮物點燃起天文夢想的我,希望像那位天文學家一樣,把這個夢想傳遞給更多的孩子。現在,卞毓麟更是點燃了我心里科普的理想與使命感。
作為年輕的天文人,我們要像卞老師一樣心懷科普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在做科學傳播的時候發揮出自己的優勢。隨著技術的發展,科普的媒介遠遠不僅限于書本、電視等,互動的方式也不只有講座這一種形式。近年來涌現出非常多優秀的天文科普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充分利用了網絡傳媒的優勢,讓大眾在零碎的時間也能接受到科學的熏陶。另外,像知乎、分答等在線答疑的平臺也是能和大眾很好地互動的形式,和傳統科普講座很不一樣,在這些問答平臺上,能針對性地解答大眾在科學上的疑問。
在已有的這些新興科普方式以外,能否會有更加活潑的,更親近年輕人的科普形式呢?我想是有的。直播平臺的興起與繁榮其實也給科普帶來了新的渠道,和普通的科普講座一樣,直播也是在線同時面對很多觀眾,觀眾也能實時地和直播人互動,其優勢在于不受場地、時間的限制,而且在形式上更能使年輕人,尤其是喜愛直播的青少年覺得親近。
除了和觀眾實時互動,還有一種互動也深受大眾喜歡,那就是把一些科學知識開發成游戲或者應用。不像講座等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大眾玩游戲或者使用應用的時候是一個主動探索的互動過程。如果我們能發揮自己的技術長處,把科學知識變成一個個活潑、有趣的游戲,一定會吸引更多的人來與科學親密接觸。
天文科普任重道遠,更需要我們新一代的天文人來繼承。卞毓麟已經樹立了一個榜樣,雖然科普有了更多的形式和平臺,但更重要的還是科普精神,卞毓麟所探索并傳達的科學之美永不過時。我希望將來能像卞毓麟一樣,能把科學的美分享給更多的人,讓他們更親近科學,享受科學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