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燦 ,林耀昌
?
試論我國侵權領域純粹經濟損失賠償的認定標準及類型化
蔡文燦 ,林耀昌
純粹經濟損失是廣受爭議的法律范疇之一。一般而言,純粹經濟損失是與物或人身的損害無直接關聯的經濟損失,具有直接性、不確定性、擬制性等特點。基于水閘理論、抑制因素、價值位階因素等學說,多數國家侵權領域純粹經濟損失的賠償受到諸多限制,我國立法及司法大體也是如此?!肚謾嘭熑畏ā芳捌渌上嚓P條文沒有明確提及純粹經濟損失這一概念,司法實踐中,多數法院對純粹經濟損失秉持消極的態度。對于純粹經濟損失的賠償請求不能一律拒絕,應當有限度的給予賠償。具體而言,應確立以造成損害的確定性和直接性——因果關系為主,加害人的注意義務為輔的復合標準,進而對純粹經濟損失進行類型化保護。
純粹經濟損失;侵權;因果關系;注意義務
純粹經濟損失一直是法學界討論最熱烈的話題之一,有“戈耳第之結”之稱。純粹經濟損失之所以是個難解的結,是因為純粹經濟損失與間接損失,預期利益損失,因果關系標準等一系列概念相糾葛,所牽扯到的法理眾多且復雜。這都需要學者在不斷研究中加以辨別解決,并提出相應的觀點,觀點的碰撞又將產生一系列的論證及評定,如此反復,對純粹經濟損失的認定及解決必定是個漫長的過程。此外,由于純粹經濟損失的抽象性和不確定性,學者對其內涵和外延難以準確把握。加之純粹經濟損失涉及的社會利益層面重大,若沒有準確的度量極易引發訴訟泛濫,因此,各國立法往往沒有明確規定純粹經濟損失。
盡管純粹經濟損失是個棘手的難題,但實務中的需求使得理論界的研究熱情從未消減。對此問題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學理上的辨析,而應著重從實務的視角加以探析,以期冀對純粹經濟損失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應用有所裨益。
至今,純粹經濟損失仍是一個沒有形成共識的法律概念,立法上目前有瑞典《侵權責任法》第2:4條作出規定,“本法的純粹經濟損失應被理解為不與任何人身體傷害或者財產損害相聯系而產生的經濟損失”。①學理上則主要有以下幾種代表性的觀點:德國馮·巴爾教授將純粹經濟損失歸納為兩類:其一是指那些不依賴于物的損害或者身體及健康損害而發生的損失,其二是指非作為權利或者受到保護的利益侵害結果存在的損失。②王澤鑒教授認為:“所謂純粹經濟上損失,系指被害人直接遭受財產上不益,而非因人身或者物被侵害而發生?!雹弁趵鹘淌谡J為:“純粹經濟損失,系指行為人的行為給他人造成的人身傷害與有形財產損害之外的經濟損失”。④張新寶教授等認為:“純粹經濟上損失,不因受害人的財產、人身或者絕對權利的受損而發生的純粹金錢上的不利益”。⑤上述概念表述雖略有差異,但基本點是一致的,即純粹經濟損失是與物或人身的損害無直接關聯的經濟損失。
純粹經濟損失的特性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第一,直接性、獨立性。純粹經濟損失的發生是獨立于人身及物而存在的,其表現形式非為受到損害主體的人身或物受到損害,并不需要以人身或物為媒介,損失的產生不存在媒介的作用,僅僅表現為受損害主體的經濟上的金錢損失。第二,不確定性。與直接損失、間接損失相比,純粹經濟損失具有不確定、難以估量的特點,難以用具體的數字認定損失的大小。其不確定性主要體現在連鎖反應上。第三,擬制性。純粹經濟損失是法律學者創造出來的擬制的法律技術概念,是為了法律實踐的需要,是以法律傳統為前提基礎,對法律現實加以提煉而成,提煉的結果是與純粹經濟損失一般不賠償的規則相聯系的。⑥
純粹經濟損失存在于兩個領域中,一是合同,二是侵權。在我國,合同方面的純粹經濟損失主要依據是《合同法》第113條的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從條文內容來看,我國《合同法》在一定范圍內確立了對純粹經濟損失的賠償。反觀侵權領域,則存在較多障礙。世界上其他國家對侵權領域的純粹經濟損失存在著大量的政策導向因素,受害人能否獲得純粹經濟損失的損害賠償是政策問題。為了適當限制侵權人的責任范圍,判斷侵權人的責任標準包括“注意義務”的有無、損害是否具有因果關系等。因此,侵權領域純粹經濟損失的賠償受到了種種限制。⑦
(一)限制的相關理論
1. 水閘理論
該理論的經典表述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本杰明·卡多佐于1931年Ultramares Corp.v.Touche一案中作出的判決理由:“如果因為輕率、不假思索之失誤,未能從表面假象中發現真實,就課以過失侵權行為責任,將會使會計師面臨在不特定時間中,對不特定人員負不特定責任之危險?!雹嗨l理論是對法院將承受超負荷的訴訟壓力的擔憂,一旦開閘,訴訟的洪流或許將沖垮法院,使得司法秩序被攪亂。
2. 抑制因素
該理論與水閘理論密切相關。由于純粹經濟損失的具體損害價值難以準確估量,受害人數亦不能確定,一味要求加害人賠償將施加過重的責任。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社會主體行為的自由和可預測性,阻礙社會活動的積極性。為了避免加害人承擔過量的純粹經濟責任和無法預知的風險,抑制因素為限制加害人責任提供了一種理論支撐。
(3)價值位階因素
該理論自哲學的價值觀念演變而來,作為個體的人擁有多種利益,包括但不限于生命、財產、自由、名譽、隱私、工作等,法律旨在對這些利益進行保護。但人類社會的主流道德觀念認為,個體利益具有不同的價值位階,法律保護的力度應有所區別,一般來說人身利益優于財產利益。因此,有學者認為,與純粹經濟損失相比,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失應受到優先保護。受害人人身如果遭遇損害,則難以恢復原狀,金錢亦無法彌補。相對而言,純粹經濟損失只是金錢上的不利益,其對受害人的消極影響遠遠小于人身損害。⑨
(二)對限制理論的評析
1. 對水閘理論的評析
水閘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不能為純粹經濟損失打開訴訟泛濫之門,如果對于純粹經濟損失賠償持支持態度將引發一系列的潛在訴訟案件,從而增加法院的負擔。然而該理論僅僅基于法院的立場,忽視了對純粹經濟損失賠償的必要性。法院為了減輕自身過大的負擔而選擇將純粹經濟損失排斥在法律救濟大門之外,這是一種避重就輕的表現。雖然水閘理論的憂慮不無道理,過多的純粹經濟損失案件或許將消耗大量的司法資源,但是“一刀切”的做法對受害人而言有失公允。法院的態度應當是直面該問題,積極尋求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水閘理論的擔憂更多的是訴訟主體的不確定性,雖然此種擔憂確實存在,但主體的不確定性并非總是毫無邊際的。訴訟主體可以通過一定的法律技術而被具體化,如產品自傷案件、建筑物自身存在缺陷案件所涉及的主體總是有限的;再如我國《環境保護法》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對于訴訟主體的具體化即為良好的示范。
2. 對抑制因素的評析
抑制因素與水閘理論密切相關,只是切入角度有所不同,水閘理論著重從訴訟主體的不確定性出發,而抑制因素則是從加害方承擔侵權責任的不確定性入手。抑制因素擔憂放開對純粹經濟損失的保護,可能導致加害方承擔高于其自身承受能力的賠償請求,從而不利于社會個體行動自由,阻礙社會發展。但抑制因素理論同水閘理論一樣,對純粹經濟損失的理解過于狹隘。對純粹經濟損失應當確定合理的保護范圍和標準,而不是一律拒絕予以保護。
3. 對價值位階因素的評析
價值位階因素理論認定,法律資源有限,司法需要耗費大量的成本,因此,法律不可能同時充分地保護所有利益,有必要將利益放置于不同的位階,然后把有限的資源用于保護最值得保護的利益。法律資源有限當然自不待言,但是法律資源是否緊缺到只足夠保護高位階的利益,這個從來未經證實也無法得到證實。雖然國家的法律資源有限,但司法實踐表明,對純粹經濟損失適當地加以賠償并不會耗竭法律資源。即便理論上純粹經濟損失是屬于較低位階的法律利益,也不應一概否認其獲得賠償的必要性。低位階利益不代表在任何情況下都比高位階利益的價值低,還需要考慮具體損害程度的大小。
(一)侵權領域純粹經濟損失的立法現狀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條規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痹摋l款的規定明確將人身、財產權益等民事權益納入了保護范圍,同時區分了人身權利和財產權益,財產利益既包括財產權利也包括財產利益。筆者認為純粹經濟損失作為受害者財產上的金錢不利益是一種財產利益的損失,理應納入保護范圍之中?!睹穹倓t》關于侵權責任的條文為第120條:“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該條款保護的客體是民事權益,并未明確區分權利或利益,過于模糊的立法無法讓人判斷其對于純粹經濟損失的態度是保護還是限制。當下的司法實踐中,法官判決更多依賴于法律條文及相關司法解釋,依據法學理論來進行判決的案子少之又少,法官往往難以透過法條的表層描述看到法條背后深層次的法律問題,讓法官在繁重的案件審理中,透過法條的現象看本質,進行深層次的法理論述是強人所難的。
總而言之,《侵權責任法》并未明確承認純粹經濟損失的存在,僅僅是對實質內容作出保護,以大概念“民事權益”統而蓋之,外表上是開放式立法,是對于純粹經濟損失予以立法保護,但是,由于其從法律條文的意義上寬泛地保護一切利益,使可保護的純粹經濟損失范圍缺乏明確的界限,沒有確定一個合理的保護標準,無法為民事主體的行為自由提供引導和保護。這種情況下,會過分放大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如果對于各項民事權益的認識存在偏差尤其是對純粹經濟損失這一陌生概念的誤解,往往會產生錯誤裁判,最后不利于對于包括純粹經濟損失在內的各項民事權益的保護。當然有的觀點也認為,《侵權責任法》的相關條款雖沒有明確規定純粹經濟損失的概念,但其立法意圖已然認定純粹經濟損失應當給予保護。缺乏形式意義上的概念,并不能否認其實質內容不受保護,純粹經濟損失上實質已被《侵權責任法》納入保護范圍之中。
(二)侵權領域純粹經濟損失的司法現狀
侵權領域純粹經濟損失的司法現狀需結合法院的既往案件。為此筆者收集了中國裁判文書網可查詢到的有關純粹經濟損失的判決文書二十份,⑩在此基礎上進行類型化分析。
1. 否定類案件
這些取值恰充滿這樣就得到了滿足條件的邊優美雙射f,因此S(7,n)是k-邊優美的.根據步驟1~3,即可得到滿足S(7,n)為邊優美圖的雙射F.故S(7,n)是邊優美的.
大多數法院對純粹經濟損失的賠償采取消極態度。最典型案件莫過于重慶電纜案[11],一審法院依據《電力法》第60條第3款規定:“因用戶或第三人的過錯給電力企業或其它用戶造成損害的,該用戶或第三人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迸袥Q建筑公司承擔賠償責任。而二審法院基于抑制因素以及價值位階因素等政策因素的考量,認為《電力法》第60條第3款中的損害應限縮解釋為因“人身或所有權遭受侵害而發生的損害”,因此對此純粹經濟損失不予賠償。二審法院在有法律明文規定的基礎上,基于政策因素的考量而對法條進行錯誤的限縮解釋,有濫用自由裁量權的傾向。
筆者關注的有關純粹經濟損失的二十份判決書中,涉及侵權領域的有十份,案由都為交通事故引起的純粹經濟損失。這十份判決中有九份對純粹經濟損失不予支持,理由大體分為兩種:其一,純粹經濟損失是民法上的抽象理論,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且認定純粹經濟損失的因素眾多,具有多變性和不可確定性;其二,對純粹經濟損失如果不加限制的予以賠償,則對侵權人要求過重,影響人們的行為自由,不利于利益平衡。十份判決中余下的一份雖然對于該案中部分純粹經濟損失做出賠償判決,但卻是在模糊理解純粹經濟損失概念的情況下作出的[12]:本案中存在兩處純粹經濟損失的賠償請求,即車輛貶值損失與因車輛毀損造成對第三人履行合同違約而支付的違約金。法院在判決對于車輛貶值損失給予賠償時并未意識到車輛貶值損失屬純粹經濟損失的范疇,而是認為侵權損害的基本原則是填平損失,原則上只要有損害就應獲得賠償,所以支持了該項訴求。當論及違約賠償金損失時,法院卻以違約賠償金損失屬于純粹經濟損失,當前《侵權責任法》未作出明確規定且其具有不確定性,加害人難以預見為由不予支持。該案中,法官對于純粹經濟損失的概念明顯不甚明了,對于純粹經濟損失是否支持的態度前后矛盾,一方面可以基于侵權法的原則予以支持,另一方面又以侵權法沒有明確規定不予支持,從此案中明顯可以看出法官自由裁量權的不當使用,也可以看出對于純粹經濟損失實際上法院是可以予以保護的,只是前述的限制因素的不當影響,使得法院對于純粹經濟損失一直不敢正視。
2. 肯定類案件
雖然多數法院對純粹經濟損失秉持消極的態度,但有些法院對純粹經濟損失的賠償有所突破,如《山西日報》賠償案[13]、金龍公司賠償案[14]等。在《山西日報》賠償案中,太原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山西晚報》未履行法定的審查核實義務,就作出了“毛阿敏八成不來太原”的錯誤的推斷性新聞,其主觀上有過錯。因《山西晚報》發布的這一虛假信息,導致原告己售出的門票被退回,預期的經濟利益無法實現,形成了一定的損害事實。被告方雖后來登載文章“毛阿敏如期來并(太原古稱并州)”,但原文的社會影響已經形成。故一審判決山西日報社賠償服務公司萬余元。該判決支持了純粹經濟損失的侵權賠償責任。
在金龍公司賠償案中,法院依據《侵權責任法》第43條:“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認定旅游公司主張的停運損失這一純粹經濟損失屬于該法條所表述的損害賠償的范圍之中,從而支持了旅游公司的請求。
通過對上述案例的分析可知,我國法院對于處理純粹經濟損失的問題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各級法院大多采取規避的消極態度,當下侵權領域對純粹經濟損失以不賠償為原則,以選擇性賠償為例外。這類案件的解決只能依靠民法基本原則或者個別部門法的模糊規定,這樣的救濟途徑對大量涌現的純粹經濟損失案件而言滯后且效果甚微。為此,侵權領域需要對純粹經濟損失予以正視,并積極的將純粹經濟損失納入到賠償范圍中。
對于純粹經濟損失,大多數學者認為要有限度的賠償,即是說,對于純粹經濟損失不能秉著一律不予賠償的消極態度,應當給予賠償但又不是無限制的。純粹經濟損失的賠償范圍需要有較為明確的界限,這樣才不會引起訴訟的泛濫,也不會使加害人承受過重的賠償責任。我們應該嘗試著給純粹經濟損失劃定明確的界限并進行分類,通過設立類型化的標準對純粹經濟損失進行分類保護。
對于純粹經濟損失,類型化標準應是以造成損害的確定性和直接性——因果關系為主,加害人的注意義務為輔的復合標準。
1. 因果關系標準
對純粹經濟損失所產生損害的確定性和直接性的判斷,應當通過因果關系來進行衡量。利用因果關系來衡量的益處在于通過加害者行為與其造成的損害結果之間的直接性和發生可能性的因果判斷,可以將純粹經濟損失賠償責任明確化,并且可以將責任限定在一定范圍之內。
對于侵權責任因果關系的認定,英美法系及大陸法系都采取了“二分法”的模式,但是兩大法系的“二分法”不盡相同。英美法系的“二分法”將因果關系分為“事實上的因果關系”和“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其具體認定規則分為兩個步驟:首先,確認侵權人的行為是否在客觀事實上造成了損害的發生,即“事實上的因果關系”;其次,在“事實上的因果關系”成立的基礎上,還要認定侵權行為是否還需承擔法律上的責任,即“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只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得到確認,侵權責任才成立。大陸法系的“二分法”將因果關系分為“責任成立的因果關系”和“損害賠償范圍的因果關系”。其具體認定規則同樣分為兩步:第一,自然的因果關系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沒有自然事實的發生,損害賠償自然無從談起,這是一個客觀層面的問題;第二,必須有相當因果關系,對于事故責任的范圍如果不予以限制,對于所有人是不公平的且不符合人們預測性的要求,因此,只能根據事件的正常進程以及正常社會經驗來判斷結果的產生是否符合客觀的事態發展結果,當得到肯定回答時,侵權責任的確認及其范圍才得以認定。
比較兩大法系的因果關系“二分法”,可以看出兩種不同類型的“二分法”其實是從不同的角度對侵權責任進行認定,孰優孰劣難以評價。由于兩大法系的歷史發展進程及各自法律領域的特點不同,相應的“二分法”可能更適合其各自的法律環境。英美法系因果關系的“二分法”似乎有把因果關系的確認和侵權責任的確認相混淆的傾向,其可能將事實和法律層面太過絕對的予以分割。事實上,因果關系的客觀性更多受到法官主觀性的支配,該種“二分法”模式并不適合作為純粹經濟損失因果關系的認定標準。而大陸法系“二分法”先解決責任是否成立,后解決賠償范圍的問題。第一步對于責任的認定雖然更多從客觀事實認定,但是并不單單依據客觀事實,相關法律的考量也是重要一環,再加上第二步通過相關因果關系來對賠償范圍進行認定,這更有利解決責任承擔的具體問題。
考量兩大法系“二分法”的不同特點,結合純粹經濟損失賠償的要求,筆者以為,對純粹經濟損失的因果關系判斷應當采用大陸法系的“二分法”,即純粹經濟損失所產生損害的確定性和直接性的認定應當通過自然因果關系來直接確定侵權責任的成立,再結合相當因果關系最終確立純粹經濟損失并初步確定賠償責任的限制范圍。
2. 注意義務標準
注意義務的判斷標準應當以加害人的預見可能性作為參考依據。雖然因果關系可以一定程度的限制責任的范圍,但其更多是從客觀層面進行范圍認定。而通過結合注意義務標準可以從主觀層面對賠償范圍進行認定。如此從兩個維度對賠償責任的具體范圍進行界定將會有更加明確的落實。對注意義務的判斷主要通過預見可能性來進行考量,筆者認為預見可能性應從三個層面予以認定:第一,根據普通人的認知水平來對加害人的注意義務加以判斷,一般大眾能夠預見到的結果,加害人也應當能預見到;第二,個別個體的特殊因素也是預見可能性的判斷標準,包括加害人受教育、培訓而獲得的專業知識,受害人長期從事的職業的特點等,如會計師對財務報表的分析具有專業知識,因其個人原因導致審核數據出現問題,就存在加害結果在預見可能性范圍之內;第三,法官的自由心證。法官可以根據個案事實、社會經驗等綜合要素對加害人能否預見損害后果作出判定。
(二)純粹經濟損失的類型化
純粹經濟損失的類型化方法早已有之,傳統的分類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實務中的案件類型,包括“電纜案型”、“不實陳述案型”、“遺囑案型”、“產品自傷案型”等;第二,學理上的案件類型,包括“反射損失”、“轉移損失”、“公共資源被侵害所致損失”、“對錯誤信息、建議和專業服務的信賴所致”、“產品的自體損害”等。無論是實務上還是學理上,這些分類方式主要從相關案件發生的相似特征或者同一發生本源出發予以歸類,這樣的分類皆具有其典型性,但是更多的只是單純的提出分類,并沒有解決實際問題。筆者對于純粹經濟損失的分類,希望從實質上有助于解決問題的角度展開。筆者以前述復合標準——以因果關系為主,加害人的注意義務為輔,將純粹經濟損失歸入三個類型,即:絕對予以賠償類型,不予賠償類型,有條件予以賠償類型。
1. 絕對予以賠償類型
在對具體案件進行分析評價時,綜合考慮復合標準的運用,絕對予以賠償的純粹經濟損失需要符合標準的兩個要件,即能夠認定損害的確定性和直接性,又要在加害人注意義務限定的范圍之內。當同時符合復合標準中的兩個標準時,對此類賠償請求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符合復合標準中的第一個要件需要達到以下要求:首先,損害的發生是與某種行為相聯系的,損害的結果與加害人的行為存在一定關聯,但這還只是自然因果關系的初步判斷;其次,對于損害結果是否真的由于加害人的行為而引起,進一步的判斷需要借助相當因果關系予以確定,在一般情形下,根據社會普通大眾的社會經驗進行觀察及判斷,如果能發生同一結果,就應當認定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滿足以上兩點,第一個要件就達到了。與此同時,通過相當因果關系的判斷也可以將加害人的擔責范圍限縮在一般人及社會經驗能夠預料到的范圍之內。
在滿足第一個要件的基礎上,第二個要件“注意義務”的順利認定將會把加害人的責任限縮在真正合理的基礎上。如前文所述,對于注意義務的判斷主要通過預見可能性進行考量,能夠滿足預見可能性三個層次的任何一層便足以認定該注意義務。
具體如前文《山西日報》賠償案完全符合標準的兩個要件。第一個要件因果關系:《山西日報》有關“毛阿敏八成不來太原”的推斷性新聞導致購票者退票、贊助商減少、門票滯銷等,服務公司收入減少。第二個要件注意義務:《山西日報》作為專業媒體,應當能夠預見其新聞可能產生的社會效應,但疏于審核新聞的真實性。
2. 有條件予以賠償類型
此類型成立的基礎在于加害人的加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全部滿足復合標準中的第一個要件,明確且無異議。在此之上,通過判斷注意義務的合理性和可預測范圍來對賠償責任的范圍做出限定。在復合標準第一個要件成立且注意義務的賠償范圍明確的情況,對于此類純粹經濟損失才予以賠償。對于雖然符合復合標準第一個要件的侵權行為,但其責任卻難以通過注意義務標準來明確加以限制的,超出普通人注意義務范圍的部分則不予賠償。
如前文葫蘆島汽貿公司交通事故案可歸入此類型。第一個要件因果關系:交通事故導致車輛受損,物流公司全責。第二個要件注意義務:車輛受損后雖經維修能正常使用,但發生交通事故的車輛價值已貶損,即使進入二手車市場也不如事故前,此部分的純粹經濟損失屬于普通人的注意義務范疇,理應賠償。而因車輛毀損造成對第三人履行合同違約而支付的違約金,超出了普通人注意義務范圍,若要求賠償明顯加重加害人負擔。
3. 絕對不予賠償類型
對于此類型,存在的情形主要有兩種:首先,不滿足符合標準的第一個要件。即需要從加害行為與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進行判斷,當難以判斷加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是否符合因果關系“二分法”中的任何一個因果關系時,就難以將純粹經濟損失納入賠償范圍;其次,若認定加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則需要進一步通過注意義務的標準來判斷是否可以限定純粹經濟損失責任的范圍,如果無法判斷注意義務的范圍,那么苛責加害人對損害結果予以賠償將會過分加重其負擔,并且民眾將會因此而被過分限制自由。故對于責任范圍無法確定的情況,該純粹經濟損失應當不予賠償。
2016年,我國正式啟動了民法典的編纂工作。民法典由總則編和分則編組成,分則編具體分為物權編、合同編、侵權責任編、婚姻家庭編和繼承編等。2017年3月,總則編已由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各分則編陸續也會提交審議?,F行《侵權責任法》將來會轉為民法典分則中的“侵權責任編”,這也是對現有侵權法律制度進行完善的絕佳時機。
對于侵權責任的保護范圍,大陸法系兩個代表性的國家——法國和德國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立法模式。根據《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至第1384條的規定,致害人因過錯而造成他人的任何損害均應予以賠償??梢姡▏鴮兇饨洕鷵p失采取開放、自由的立法態度,不區分權利或者利益,只要符合侵權責任構成要件,純粹經濟損失也可獲得賠償。德國則采取相對保守的態度,根據《德國民法典》第823條第1款之規定,因故意或者過失不法侵害他人生命、身體、健康、自由、所有權或者其他權利者,對他人因此而產生的損害負賠償責任。上述所列舉的權利都是法律上的絕對權,不包括一般利益,因此純粹經濟損失不屬于德國侵權法保護的范圍。
反觀我國,現行《侵權責任法》采取列舉式模式,18種明確的法定權利是侵權責任保護范圍,其他利益則暫未明確。對此,楊立新教授主張在制定民法典“侵權責任編”時加以修訂,傾向于作概括性規定,即:“本法保護民事主體享有的民事權利;對于民事利益,法律有明確規定的,予以保護。”[15]此種觀點更接近于法國民法典的立法模式。
結合《民法總則》的最新條款及《侵權責任法》的現行規定,對于侵權責任的保護范圍,筆者主張在“侵權責任編”的總則性條款中采取概括加列舉式的方式。同時,根據上文所述的類型化標準,設置相關條款對純粹經濟損失作出規定,以因果關系為主,加害人的注意義務為輔作為復合標準,將純粹經濟損失劃分為絕對予以賠償、有條件予以賠償和不予賠償三種類型。在此基礎上,法官可以根據具體案情進行自由裁判。
另一方面,若要制度更趨完善,建議在分則性條款中就某些特殊侵權責任專門規定純粹經濟損失的賠償范圍,譬如環境侵權責任、產品責任等。目前,很多國家已經在立法中明確規定環境侵權損害中純粹經濟損失可以獲得賠償,例如芬蘭1995年《侵權責任法》[16],瑞典1986年《環境損害賠償法》[17]等。當前我國已進入環境事故的高發期,為了保護環境侵權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我國應當在環境侵權領域將純粹經濟損失納入賠償范圍。首先,賠償領域不必過于寬泛,集中在核能發電、石油、化工、危險品生產等高風險行業。其次,賠償邊界上,在堅持嚴格責任的同時要充分考慮行為人的過錯程度。最后,賠償金額上,確定一個最高的賠償限額,并以環境責任保險為補充。[18]
純粹經濟損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財產損失現象,由于其抽象性及不可把控性,往往為人們所忽略。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純粹經濟損失問題將會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對此我們需要盡早做好制度上的理論儲備。筆者在對純粹經濟損失的概念、特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建構純粹經濟損失認定的復合標準,并將其進行類型化,期望有助于司法實踐的應用。
(責任編輯:劉 冰 )
①張新寶、張小義:《論純粹經濟損失的幾個基本問題》,載《法學雜志》2007年第4期,第15頁。
② [德]克雷斯蒂安·馮·巴爾著:《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上卷)》,張新寶、焦美華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24頁。
③王澤鑒著:《民法總則》,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頁。
④王利明著:《侵權行為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68頁。
⑤張新寶、張小義:《論純粹經濟損失的幾個基本問題》,載《法學雜志》2007年第4期,第15頁。
⑥張新寶著:《侵權責任法立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423頁。
⑦江平主編:《侵權行為法研究》,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47頁。
⑧李昊:《論英美侵權法中過失引起的純經濟上損失的賠償規則》,載《比較法研究》2005年第5期,第71頁。轉引自邱琦《過失不當陳述之研究》,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1992年碩士論文,第129頁。
⑨馬偉杰:《侵權法上純粹經濟損失賠償問題研究》,福建師范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第30頁。
⑩ 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wenshu.court.gov.cn/list/list/?sorttype=1&conditions=searchWord+QWJS+++%E5%85%A8%E6%96%87%E6%A3%80%E7%B4%A2:%E7%BA%AF%E7%B2%B9%E7%BB%8F%E6%B5%8E%E6%8D%9F%E5%A4%B1,下載日期:2016年10月2日。
[11]該案中,某建筑公司在其某河堤工程的施工過程中,不慎損壞埋藏在該地段的某供電公司的電力電纜,致使輸電線路中斷,造成某醫院停電26小時,,影響其正常營業。醫院主張其營業收入減少,要求建筑公司、供電公司賠償3萬余元。一審法院判決建筑公司賠償25000元。二審重慶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于2005年終審判決認為,除經濟損失系因用戶的人身或所有權遭受侵害而發生外,原則上不予賠償,因此駁回醫院對建筑公司的訴訟請求。參見高圣平、管洪彥編著:《侵權責任法典型判例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95頁。
[12]遼寧省葫蘆島某汽車貿易有限公司擁有的卡車,因與黑龍江五常市某物流公司所有的半掛車發生交通事故,交警部門認定物流公司負全部責任。貿易公司訴請法院判決物流公司賠償車輛維修費、車輛貶值損失、因車輛毀損造成對第三人履行合同違約而支付的違約金。參見(2015)葫民終字第00010號,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wenshu.court.gov.cn/content/content?DocID=6699247d-47b2-4725-91d8-ada9746ff10c&KeyWord=%EF%BC%882015%EF%BC%89%E8%91%AB%E6%B0%91%E7%BB%88%E5%AD%97%E7%AC%AC00010%E5%8F%B7,下載日期:2016年10月2日。
[13] 2001年5月17日,《山西晚報》(由山西報社主辦)一篇題為《毛阿敏八成不來太原》的文章,轉載《金陵晚報》的報道稱,毛阿敏因在日本突患急性闌尾炎,進行緊急手術,不能按時參加四川省仁壽縣枇杷節的演出。她同時取消5月18日在福建舉辦的演出。在文章結尾處,《山西晚報》加一了一句猜測性的推論:“對山西太原歌迷來說,期待己久的省體育場 ‘華夏之夜’大型明星演唱會,一睹毛阿敏風采的愿望恐怕也要泡湯了?!?月18日,作為演出舉辦單位的太原市外國企業服務有限公司召開新聞發布會稱,毛阿敏將如期來太原,并出示了毛阿敏的承諾傳真件。為此,《山西晚報》于5月22日刊出《毛阿敏如期來并》的消息。5月25日20時許,“華夏之夜”演出如期開場,毛阿敏等演員登臺獻藝。演出結束后,服務公司認為此次演出活動沒有得到一家單位贊助,退票多,門票收入少,為避免空場,還被迫無償送票1萬余張,這都是《山西晚報》的一句“毛阿敏八成不來太原”惹的禍。參見王穎瓊、黃長明、徐彬:《純粹經濟損失理論之踐行——評〈山西日報〉巨額賠償案》,載《時代法學》2003年第2期,第108~111頁。
[14] 2010年10月25日,江蘇連云港市公交旅游公司購得金龍聯合汽車工業(蘇州)有限公司客車一臺,2011年10月24日,該車在道路行駛中起火并燒毀。經消防部門認定,該車因設計、制造存在缺陷而導致事故發生,因此旅游公司起訴要求金龍公司賠償車輛購置款46.5萬元、購置稅28205元、停運損失34600元,扣除27805元折舊費,主張合計50萬元。參見(2015)連民終字第00709號,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wenshu.court.gov.cn/content/content?DocID=c9ba6a5f-917b-4402-b14f-26528b147a3c&KeyWord=%E8%BF%9E%E4%BA%91%E6%B8%AF%E5%B8%82%E5%85%AC%E4%BA%A4%E6%97%85%E6%B8%B8%E6%9C%89%E9%99%90%E5%85%AC%E5%8F%B8,下載日期:2016年10月2日。
[15]楊立新:《民法分則侵權責任編修訂的主要問題及對策》,載《現代法學》2017年第1期,第41頁。
[16]芬蘭1995 年《侵權責任法》第5章第1條規定:“賠償包括對人身傷害或者財產損害的獲賠。如果損害是因被刑法禁止的行為或者授權行為所致,或者在其他情況下有特別的理由,則賠償應包括與人身傷害或者財產損害不相聯系的經濟損失?!?/p>
[17]瑞典1986 年《環境損害賠償法》規定環境損害賠償的范圍包括:因不動產的人為活動通過河流、湖泊或者其他水域的污染、地下水的污染、地下水位的變化、空氣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振動或者其他類似的侵害造成的人身傷害、財產損害以及因此造成的經濟損失。
[18]陳紅梅:《論環境侵權中純粹經濟損失的賠償與控制》,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第12~19頁。
D923.7
A
1674-8557(2017)02-0049-09
2017-01-10
蔡文燦(1980-),男,福建石獅人,武漢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華僑大學法學院講師。林耀昌(1993-),男,福建福安人,福建天衡聯合(泉州)律師事務所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