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宇
(湖南農業大學 經濟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國家治理視角下金融審計問題研究
吳玉宇
(湖南農業大學 經濟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國家審計作為國家依法用權力對權力進行監督制約的行為,是以內生性、預防性、揭示性及抵御性存在的“免疫系統”,屬于國家治理的關鍵組成部分。而金融審計作為審計機關參與國家治理的重要工具與手段,在抵御金融風險、提升金融管理水平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我國金融產業受世界經濟的影響,對國民經濟整體運行的促進作用越來越明顯。事實上,改革開放越深入金融產業越進步,金融審計越應該充分發揮其“國家治理”與“免疫系統”的功能,唯有不斷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與金融安全,通過金融審計和組織管理的優化,才能實現國家審計的最高戰略目標。
金融審計;組織管理;實現路徑;國家治理
國家審計是國家治理的關鍵組成部分,它的職能導向需要全面服從和服務于國家治理的戰略目標,而金融審計屬于國家審計的范疇,在治理目標方面是等同的。作為國家審計的重要部分,金融審計始終圍繞黨和政府的任務開展工作,致力于深化金融改革和維護金融安全,并通過對金融風險的防范和對金融管理的強化,在經濟社會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同時,金融審計為金融監督的主要形式,金融審計單位要對金融機構的會計記錄、會計報表以及相關財務信息反映出的業務活動以及真實性、合法性、合規性等進行基于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方面的監督與審查。特別是近年,金融審計工作以“風險、效益、管理”為核心開展工作,針對嚴重違規問題與案件線索進行了查處,對帶有傾向性和普遍性的審計信息進行了逐級上報,相關工作獲得了國家層面的肯定以及有關單位的重視,讓金融審計在國家治理中的地位不可替代。但是,在當前時期,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持續深入,金融審計工作需要面臨更多新的情況與挑戰。唯有不斷深化對金融審計的組織管理,使之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治理的目標,才能維護金融安全,揭示與防范金融風險,推動建立健全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與系統性風險防范機制。基于這樣的思考,針對國家治理視角下金融審計的組織管理與實現路徑問題展開討論,希望可以為金融審計的有效開展和國家治理績效的顯著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與金融業務復雜化的當今時代,有必要深刻分析和掌握金融審計參與國家治理的理論基礎,通過對金融審計服務國家治理的現狀分析,發現其中存在的組織、管理等問題,以便尋找提升組織和管理績效的途徑。
近年,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持續深入,政府在職能轉換的過程中,為社會提供了越來越優質的服務。與此同時,面對金融改革與持續發展的格局,金融審計需要從服務國家宏觀政策和促進金融監管效能提升的角度出發,最大限度地防范金融系統風險,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治理。而之所以要借助金融審計實現國家的“良治”,是基于以下理論:
(1)善治理論。當前乃至今后,中國經濟需要積極應對全球化帶來的風險和挑戰,在消除“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的問題上,需要針對傳統垂直型和單向度的官僚體制以及國家治理方式進行優化和調整,同時要對社會公眾直接參與國家治理的訴求做出積極反應,而這就是“善治理論”應運而生的緣由。在我國,學者俞可平把西方的“善治理論”引入進來,認為善治便是“良好的治理”,是讓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模式,其內核為政府和公眾對社會生活的協同管理,并意在達到更為理想甚至是最佳的狀態。對金融審計參與國家治理來說,善治理論之價值取向涉及審計工作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以及國家治理的法治性和透明性等。
(2)公共受托責任理論。公共受托責任被視為審計產生的本源。在這一理論中,所有者為委托人,管理者為受托人,借此就產生了基于受托責任之關聯,如果此類關聯得以建立,就會出現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而做出不利于所有者的決策,這種可能性的高低與兩者之間的信息對稱程度直接相關。從這個角度講,委托者就有對受托者進行監督的必要,繼而就會產生審計部門這類組織(該組織獨立于委托者和受托者之外)。也正因為如此,在公共管理領域中就會基于社會公眾和國家金融管理當局的受托關系,要求對金融機構之工作狀況開展審查和評價。
在我國,基于國家治理的金融審計工作已經積累了多年的經驗,根據這些經驗能夠看出,金融審計只有有效開展,更好地履行國家審計監督職能并產生良好效果,才能與國家治理的目標保持一致。但是,從現有的情況看,金融審計工作在實施的過程中,由于組織科學性缺乏和管理績效提升受阻,服務國家治理的狀況并不理想,因此,金融審計需要作出更多努力,以達到更為理想的效果:
(1)在組織管理的層面上,金融審計無法有效整合現有的審計資源。這是因為,金融審計之對象為金融監管機構、中央金融機構和地方金融機構等。在對金融監管機構與中央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審計時,需要通過審計署的統一組織實施;在對地方金融機構進行審計時,需要借助地方審計機關的力量組織實施。目前,我國金融審計沒有做到對地方審計資源的有效整合。比如,審計署金融監管的范圍雖廣,可是因為審計資源的限制,金融審計的覆蓋面十分狹窄;同時,由于轄區內地方金融機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要進行重組、兼并、聯盟和拆分等行為,這就導致很多地方審計機關缺少審計對象的格局,而這勢必會讓金融審計逐漸趨向于萎縮,這不但會造成審計資源的浪費,還會削弱國家治理的成效,地方審計機關和中央審計機關的項目管理組織水平和專業水平也會因此而大打折扣。更為嚴重的情況是,金融審計的發展水平會越來越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金融審計整體質量的提升。
(2)在組織設計層面上,由于歷史和現實因素的影響,基于國家治理的金融審計工作在金融數據的集中分析管理和項目組審計工作分離方面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這是因為,我國金融審計機關長期以來都試圖通過實行數據集中分析管理達到更為理想的審計績效,而專門的數據分析小組在針對數據開展分析工作的過程中,需要下發數據至不同的審計組開展延伸審計。在這一方式中,可以借助其科學合理的一面,促進審計項目總體目標的實現,這有助于金融審計和國家治理目標的統一。
(3)從組織層次上看,金融審計對國家治理的宏觀關注缺位。近年,我國行政體制改革進程不斷加快,政府職能也發生了十分明顯的轉變,對經濟社會的管理和治理工作也從原來過分關注微觀經濟活動轉向了對宏觀層面的管理。政府職能在轉變的過程中,不但客觀上要求金融審計監督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投放至宏觀管理決策層面,金融審計還應逐漸從財務收支審計轉向風險績效審計。但是,即便如此,金融審計在宏觀政策服務與建設性作用領域依舊表現不足,特別是在地方審計工作中,重點關注的依舊是那些具體的違法違規問題,而對金融系統管理結構的調整、內部控制水平的提升、審計崗位業務的規范等問題卻沒有及時給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在提出的問題方面也缺少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而事實上,如果缺乏對重要問題的深層原因進行挖掘,就會讓有缺陷的體制制度和政策法規流于形式,無論是社會環境、內部環境還是監督體系的構建,都將停留在表面,無法擺脫為了審計而審計、為了金融審計而進行金融審計的循環。
(4)從組織方式上講,金融審計中的專項審計調查與績效審計工作的力度有待進一步提升。當前,我國金融審計通常借助資產負債損益審計的方式進行,以此開展對金融機構的審計工作。而這種相對基礎的“摸家底”式的審計模式并不能深刻地揭露問題,只能促使其合法經營,而對于金融審計和國家治理的目標來說,卻遠遠無法達到。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金融審計機關的審計能力十分有限,通常情況下,只能在特定時間里審計少數幾家金融機構,無法實現對全部金融機構的監督;同時,因為審計項目受到既定程序的限制,這讓審計機關無法及時按照現實情況對更多的金融機構開展審查,即便這些金融機構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特別是在對金融創新產品開展專項審計調查的過程中,極易體現出審計監督的針對性不足與時效性缺位。在這一過程中,國家治理以優化資源配置為核心,以提升經濟效率與效益為目標,而金融審計按照規則對金融體制改革效果評估和金融機構經營效益進行評價時,就無法在宏觀層面上對經濟政策與調控措施的貫徹進行準確的績效審計。可是,需要注意的是,借助此類數據管理模式,其中有兩個矛盾點需要解決:一個是數據分析小組給出的線索之準確性成為審計工作的瓶頸,另一個是數據分析組通常會集中于審計署的金融審計司,一旦其中的審計人員對金融機構的金融管理和金融風險認識上存在差異、把握上有顯著不同,就會因此而造成難以解決的矛盾。更為重要的是,如果他們離開審計現場,就會對金融數據庫的信息降低敏感性。因此,通常情況下,金融審計機構會綜合國家審計的要求,對上面下達的審計線索予以高度重視,借助較多的資源開展延伸審計,以此提升金融審計的價值。
對金融審計機關來說,為了能夠與國家治理的目標保持一致,通過揭示和規避金融風險降低國家的經濟風險水平,需要在分析評估風險的過程中,重點開展金融審計的組織管理工作。
國內外的經驗表明,金融審計在參與國家治理的進程中,應始終關注市場經濟運行之樞紐與核心,以便讓金融業對經濟社會的安全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并能夠及時有效地對國家治理效率的提升提供可以借鑒的政策措施。同時,審計機關需要對這一問題形成全新的認識:
(1)通過金融審計的方式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其首要任務就是要維護國家的國有資產安全。當前,受到供需矛盾的影響,一些國有企業難以在金融危機的波及下及時糾正自身的經營失誤,生存狀況十分艱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金融審計部門需要嚴格監督與防范大規模和大范圍的國有資產流失以及企業嚴重虧損等風險,以國家治理目標的實現為指引,全面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的安全。
(2)在國家治理的背景下,尤其應認真總結與吸取國內外國家治理的經驗,借助金融審計的形式促進我國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并在基礎管理和內部控制以及風險防范等方面,充分發揮金融審計的作用,借此讓國家治理的作用得到充分釋放。
(3)金融審計的首要任務是要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為此,應監督與評估國家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之落實情況。這是因為,一旦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出現了劇烈變動,就要求審計機關監督與評估政策變化之實現水平,同時要重點評估政策變化之實施效果。尤其對部分地方政府違背科學發展之產業政策,當其和國家治理中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相背離時,就要按照現實社會的需要進行金融體系的建設,防止對國家財政安全造成威脅。
在國家治理視角下,金融審計“免疫系統”的作用具體分以下三種:第一種為保護功能。在本質上,金融審計之保護功能是基于《憲法》與《審計法》規定之法定監督獲得的,能夠發揮維持國家金融體系穩定和保護國民經濟健康發展之作用。第二種功能為清除功能。即金融審計可以讓部分在金融領域非法的損失浪費和徇私舞弊、賬目弄虛作假等行為得到消除和清除。這是因為上述現象如同病毒一般,金融審計就應以“抗體”的身份存在,對其中的“病毒”予以高效清除。第三種功能為修補功能,指的是金融審計可以讓部分受到損傷的金融系統第一時間得到彌補,使之恢復正常的功能與活力。由此可見,上述幾種“免疫功能”能夠在國家治理的視角下,通過積極構建金融審計的“免疫體系”,在根本上預防與控制對金融體系發展和國家治理有害的現象發生。為此,金融審計需要依據國際通行之金融安全預警指標開展分析性復核工作,借助調查與核實讓金融運行之中有可能出現的金融資產損失以及金融體系的破壞得到修復,在系統識別金融風險警情、警兆、警源和變動趨勢的過程中,為國家治理效率的提升和國家金融系統的良性運行提供可資借鑒的政策參考與決策建議。此外,還應注重對金融業動態和發展趨勢的跟蹤審計,充分結合金融全球化、經濟自由化和治理綜合化的特征,全面討論對我國金融安全和國家治理運行機制的影響,全面構建適合我國國家治理和金融風險預警的體系。
從歷次國際金融危機中可以看出,如果系統性風險來臨,單純依靠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是難以有效抵御這種風險和危機的。這是因為,系統性風險較之于單體風險更具破壞性,其危險的級別更高。所以,金融審計需要重點揭示與防范系統性風險,以便能夠在體制機制層面上揭露問題,最大限度地防范系統性風險,為國家治理效應的釋放創造條件。
為此,金融審計應該持續分析其中的“表象風險”和單體風險,研判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系統以便能夠發現有價值的問題。也只有這樣,才會發現風險之根源。而為了實現這一點,讓金融審計充分發揮“國家治理”與“免疫系統”的功效,需要在以下方面同時做出努力:
(1)讓金融機構借助金融審計的“免疫系統”的作用,通過發揮自身優勢,使之在正常情況下能夠依賴自身資源進行生長。同時,要充分發揮金融審計“免疫系統”的功效,在揭示金融風險、實現金融機構健康生長的前提下,提升自身防范與化解風險的能力。
(2)借助金融審計對具體的金融機構進行評估和監管,以國家審計為視角完善金融監管部門的政策與相關體系建設,達到有效防范金融大案要案風險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審計機關在揭示風險的同時,應進一步強化其內部控制的水平,以便能夠充分發揮國家治理的作用。
(3)通過多種金融手段有效維護金融安全,按照金融機構之經營管理模式與金融業的整體運行狀況,通過金融審計的形式全面揭示其中的單體風險,并以此為基礎,發現和應對其中的系統性風險。
(4)金融審計應重點識別風險,以達到風險預警和風險應對的目的,與此同時,能夠讓更多的金融機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借助更為有效的方式化解風險,提升國家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在評估金融政策的過程中,通常要評估金融監管政策與貨幣政策之執行情況和效果。此外,應適當兼顧對財政政策和有關宏觀經濟政策的執行情況和執行效果。
(1)在任何情況下,均要以國家治理為前提,始終堅持對金融機構的監督和管理。國家治理的有效性和現代化,是金融審計的環境條件與客觀約束。
(2)應始終堅持對金融機構所有產品和業務的監督檢查,無論是傳統業務還是金融創新業務,無論是對銀行存貸款產品,還是對投資銀行產品和債券產品以及保險產品等,都應進行嚴格的監管。
(3)應始終堅持對全部金融資產及其使用情況的審查,無論是存貸款資產,還是國家金融投資資產,抑或是外匯資產,都要進行監管;無論是對表內資產,還是表外資產和業務,都要通過“全面監管”為資產的使用提供基礎保障。
(4)基于當前的金融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在我國金融業持續進步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發揮金融監管政策與監管工作的作用,讓金融審計工作能夠及時轉向評估監管政策方面,通過制度的執行和落實,提升金融審計的有效性。與此同時,還應對我國金融審計可能取得的經驗和教訓進行分析,以便能夠發現推動國家治理效率提升的切實可行的措施,并借此為金融監管提供更多客觀依據,全面促進我國金融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健康發展。
在金融領域中,公共權力能夠發揮行政權力與經濟權力的雙重屬性。基于國家治理的金融審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審計工作開展的目標。我國現階段金融審計應從服務政府治理、服務市場治理、服務公司治理、服務信息治理的層面,尋找金融審計的實現路徑。
金融審計是國家治理的關鍵工具,只有主動適應審計環境之變化、主動感知自身存在的劣勢和薄弱環節然后對此積極應對,同時探索新型、有效的審計模式和尋找審計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使之更好地為國家治理服務。鑒于此,接下來就針對金融審計服務公司治理的實現路徑作進一步分析:
(1)通過對重大經濟案件的審查,強化我國金融機構的反腐倡廉工作建設。在金融領域中出現的違法犯罪與重大違規問題會對社會發展和國家治理帶來嚴重危害,其中很多案件不但涉案金額巨大、涉及面廣,還存在內外勾結和內幕交易的情況,這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社會公眾的根本利益。所以,金融審計需要站在國家治理的高度,在堅持“思想上不動搖、行動上不手軟”的同時,深刻揭露其中存在的問題,以確保金融審計能夠正常運轉,保持健康的經營秩序。
(2)將對資產負債損益審計視作重點,積極推動金融機構優化自身經濟發展方式。對金融審計機構來說,應重點關注和分析審計對象的資產負債結構和產品結構以及業務區域分布結構和資產質量結構的合理性,其間是否存在結構性矛盾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充分揭示金融機構對貸款增長的過度依賴,改變之前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和存貸利差之贏利模式的過度依賴,全面審查由于融資而產生的增長與贏利模式中表現出的突出問題。也就是說,金融審計要以國家治理為視角,借助對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損益審計,實現金融機構的集約化、內涵式發展,實現對資產負債損益結構與資產質量的優化。
(3)通過改革成效調查的方式,提升金融機構公司的治理效果和完善程度。通過針對商業銀行的審計調查,不斷揭示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經驗和教訓,發現在公司治理與內部管理等層面需要解決的問題,發揮金融審計之“免疫系統”功能,這對促進金融體制的深化改革是十分重要的。
近年,隨著外部環境的持續改變,在金融審計資源配置模式、金融審計組織模式創新等層面上還存在十分巨大的發展空間。為此,在金融審計服務信息治理方面,有以下可供選擇的實現路徑:
(1)進一步創新金融審計的組織模式。在金融審計項目實施的過程中,組織模式需要從網狀結構逐步向“總—分”的結構轉變,使審計工作向數據集中的位置傾斜。
(2)金融審計中出現的信息數據具有“共享性”的特征,信息之傳遞方向應從縱向的上下傳遞轉向橫向傳遞,以保證金融審計組織的協調與協作。
(3)優化金融審計資源的配置模式,提升人力資源的信息素養,優化審計資源。通過金融信息化對審計及其資源進行合理配置。
(4)跟蹤金融審計模式,借助數據平臺對金融交叉領域開展審計工作。尤其在當前乃至以后,都需要對金融領域的混業經營現象進行重點關注,尤其對金融機構間的業務交叉進行全面審查;對那些有條件進行網上聯合審計的地區,可以通過組建虛擬組織的形式,進行數據信息和審計模型的實時共享,通過彼此之間的互動和信息反饋機制的建立,讓國家治理視角下的金融審計更加快速而有效。
金融審計是金融監督的重要形式,在實際操作中,借助金融機構會計報表、會計記錄和有關財務資料對審計對象的業務活動及其合規性、真實性和經濟效益等進行綜合反映,并借此開展的監督與審查工作。在國家治理視角下,金融審計之本質在于讓經濟社會實現正常運行,在提供“免疫系統”的過程中,為國家治理和社會生活起到預防、抵御以及揭示經濟社會運行中障礙、風險與矛盾的作用。在服務政府治理時,需要通過以下路徑完成:
(1)積極參與國家治理等大格局工作,讓金融監管部門強化預算管理并維護財政資金安全。在國家層面上,應注重效率優先和公平正義。要注重成本的特征。因為構建高效政府和各級政府部門需要大量成本,借助有效措施降低政府成本是金融審計的重要任務,也是國家治理的關鍵目標之一。而為了控制政府運行成本和塑造廉潔政府,最為關鍵的是將政府之運營成本在預算中進行控制,以便在源頭上降低政府運行成本。此外,金融審計在國家治理的大格局之中,需要肩負對金融監管部門財政預算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的職能。而從公共財政之本質與科學發展觀之要求的角度,需要持續推進依法行政以求得資源的依法配置和高效使用。
(2)以監管績效為主體,深化金融監管機構決策者的經濟責任審計。實際上,經濟責任審計之實質在于通過人和事,借助對決策者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反映出審計對象有關方面存在問題的審計模式,能夠借此促進審計對象不斷強化管理、提升運行績效。這種審計由于具有上述特殊性,會讓經濟責任審計在促進政府改革和國家治理模式優化方面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可以借此促進和加強地方政府的自我控制能力建設,提升政府責任的法治化水平,促進政府執行能力的提高,讓政府行政更加透明化、政府部門更加廉潔高效等。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審計署接連開展針對金融監管部門主要領導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因此,金融審計工作應堅持以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宏觀經濟政策部署為指導,將部門預算執行和相關財政財務收支以及相關的經濟活動作為審計主要對象,看其是否真實、合法,其效益能不能得到保證。
近年,金融審計借助反映金融監管部門的財務預算管理和經濟領域內的關鍵問題,充分發揮了審計監督在提升科學、規范、透明之預算管理體制與財務管理制度等層面的關鍵作用。可以說,強化金融審計能夠讓我國金融體系處在相對穩定和安全的環境之中,能夠更好地發揮金融對我國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讓我國在當前乃至以后的經濟競爭中保持更好的發展狀態,在增強我國綜合競爭力的同時,能夠推動我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繼而達到預期的經濟發展目標。從這個角度講,金融審計需要為市場治理提供服務,其實現路徑為:
(1)對金融機構關于信貸資金之配置的科學性、合理性進行監督,以此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金融機構信貸資金源自社會公眾的存款,具有特殊的公共資金屬性,信貸資金在配置方面是否科學,不但關系到金融組織的資產質量和效益水平,更關系到社會的公序良俗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審計署開始針對商業銀行之信貸投向與資產質量問題予以跟蹤審計,借此反映出了我國商業銀行在信貸資金投向中存在的問題,這對促進金融機構持續調整和優化信貸結構,優化國家產業結構與防范金融市場風險大有裨益。
(2)降低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構建金融市場新秩序。為了實現這一作用,需要完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關注金融業務和產品尤其是衍生產品、理財產品和證券化產品等,借助創新產品降低系統性風險,同時關注銀行、證券、保險和信托等金融機構的競爭和合作行為,降低其中可能存在的跨市場風險。第二,關注跨境資金之異常流動以及可能對金融市場產生的影響,彌補金融機構在應對跨境資金流動中的缺陷。第三,關注金融機構為區域融資平臺提供的貸款,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出現的銀行違規放貸和地方政府以及部門違規擔保和融資的行為,以發現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的轉化路徑。第四,關注各類金融機構的違規問題和存在的風險,發現金融風險從大中型金融機構到中小型金融機構的轉移問題。第五,注重金融機構跨國發展和境外業務之經營管理風險,通過金融審計揭示金融市場中的風險,在全面維護金融市場秩序的同時,積累更多有益的經驗。
(3)始終圍繞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讓金融機構能夠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治理政策,積極支持與維護社會公眾的基本利益,使之在促進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讓金融審計能夠將維護社會公眾利益視為根本目標,通過重點關注信貸資金的拉動作用和促進經濟發展與調整經濟結構的功能,為相關部門宏觀政策的制定提供關鍵信息和參考依據;而為了進一步反映金融機構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推動作用,金融審計需要不斷轉變工作思路、改進工作方法,在審計模式上從事后審計轉到事中審計和全程跟蹤審計,以此增強審計工作的預見性與時效性,更為全面地反映那些新增貸款信貸結構調整的缺位和資產質量的隱患等問題。
[1]劉家義.論國家治理與國家審計[J].新華文摘,2012,(20):25—28.
[2]審計署駐南京特派辦金融審計課題組.論我國國家金融審計的重新定位[J].審計研究,2014,(1):90—93.
[3]潘博.金融審計理念的新探討——從國家治理的角度認識金融審計[J].審計研究,2012,(5):8—13.
[4]呂勁松.論金融審計服務國家治理的實現途徑[J].審計研究,2012,(5):3—7.
[5]李春濤,柯宇立.論金融審計信息化與國家治理功能的優化[J].上海金融,2012,(11):94—97.
[6]趙圣偉.淺談金融審計服務國家治理目標的實現[J].北方經貿,2014,(9):55—56.
[7]林少群.基于國家金融安全的金融審計研究[J].財會通訊,2015,(11):43—45.
[8]杜小偉.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轉板制度設計構想[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74—78.
The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Financial Aud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Governance
Wu Yuyu
The national audit as a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with power to power supervision behavior,is by nature,preventive,reveal and resist sex“immune system”,belongs to the key component of national governance.Financial audit,as an important tool and means for audit institutions to participate in national governance,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ending off financial risks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financial management.In recent years,China’s financial industry is influenced by the overall national economy oper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the highlight of the deeper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financial industry,the more progress,financial audit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its“governance”and“immune system”function,only constantly maintaining national economic security and financial security,through the financial audit and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ptimization,to achieve the highest the strategic target of the national audit.
Financial Audit;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Implementation Path;National Governance
F832
A
1007-905X(2017)09-0050-06
2017-05-2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5BGL044);湖南省教育廳創新平臺開放基金資助項目(15K055)
吳玉宇,女,博士,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研究。
編輯 凌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