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斌勇
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轉型發展思考
——以宜春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為例
◆熊斌勇
教育部“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探索建立高等教育分類體系,以人才培養定位為基礎,高等教育總體上分為研究型、應用型、職業技能型三大類型。教育部給應用型高校的定位是:應用型高校主要從事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并從事社會發展與科技運用等方面的研究。
筆者認為,應用型高校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一)地方性。這是學校辦學的服務定位,主要是融入地方、服務地方、支撐和引領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二)特色鮮明。是指克服同質化傾向,注重結構優化、內涵提升、錯位發展,走特色發展之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辦學理念創新有特色,學科專業建設有特色,人才培養有特色,科研工作有特色,文化彰顯有特色。
(三)應用型。是學校辦學的類型定位,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應用型人才為主要培養目標,注重學科專業之間的相互關聯與支撐,以應用性研究為主體的同時,一部分學科專業堅持基礎研究和學術性研究,形成以應用推動學術,學術支持應用的良性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
(四)目標。一是真正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二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三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四是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
為了進一步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機制,探索經濟新常態下,地方高校對地方經濟發展支撐作用,引領區域社會文化建設,宜春學院近年來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來促進專業轉型發展。這里僅以人力資源管理一個專業為例。
(一)專業集群建設:經濟與管理學院現有7大專業,人力資源管理是其中之一,目前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已經開設10年有余,是學院一個較新專業,每年的招生人數穩定在70人左右,為適應國家及各類組織對管理類人才的培養要求,根據學院建設與發展的總體規劃,同時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在課程建設方面形成了由五大模塊——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專業選修課以及公共課、公關選修課組成的完備的課程體系;學院現有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職工1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高級職稱教師占教師總數的53.8%。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共13人,占100%;在學生人數方面,學院現有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286人,其中男生有151人,占總人數的52%,男女生的比例比較合理。總之,目前,學院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上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學生學習環境以及良好的教師教學環境。依據專業定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專業特色。本著“專業基礎平臺化、專業技能流程化、個性培養模塊化”的教育主線,提出了本專業“四知四能”的培養目標,即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及人力資源管理知識,有一定創新能力、研究能力、管理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人才。目前七大專業相互關聯與支撐,形成了良性互動的良好局面。
(二)師資隊伍建設:世紀更替,知識經濟迅猛發展,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科教興國、科教興省戰略對人才的迫切需要,都對學院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以加快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隊伍建設為重點,以全面提高教師隊伍思想業務素質為基礎,加強科研能力提高,加強實踐能力提升。以完善教師管理制度為手段,建設一支數量合理、素質優良、結構優化、充滿活力、精干高效、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強化實踐教學。圍繞培養“五有”特色人才目標,大力倡導培育工匠精神,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突出轉型發展,優化課程體系,完善培養方案,突出實踐教學。加強質量監控。要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師資是關鍵之關鍵。
(三)服務地方發展平臺建設:以學院“小微企業研究”和“農商經濟研究”為依托,加大應用型科研,積極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提供策劃、咨詢、培訓等等服務。
(四)培養模式創新:從大一入學開始就給每位學生分配了負責創新教育、實踐教學環節的導師,引導學生盡早進入科學研究狀態并進行創新教育;教師在教學中注重科研成果的應用,并注重教學和科研的相互促進,在課堂上及時用科學前沿知識更新教學內容,在培養方案中增加了學年論文和課程綜合設計等環節,引導學生加強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另外,結合導師科研項目,加強學生科研思路及實踐技能的訓練,建立科學合理、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體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識結構和擴大知識面,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和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五)實踐平臺建設: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中,除了理論知識的傳授之外,尤其強調知識的應用能力,以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所以實踐教學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顯得至關重要。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本專業改革了傳統的培養模式,構建多元化實踐培養體系。主要將學生安排在院外實訓基地實習。大多數學生會選擇在基地實習,少數學生會選擇親戚朋友推薦的實習單位或者自謀實習單位。目前,已有簽約的院外實訓基地單位16個,包括企業、酒店、餐飲、旅行社等,如江西省眾超電器連鎖管理有限公司、上海蘇家愛華、上海龍之夢萬麗酒店、豪客來餐飲娛樂有限公司、江西教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宜春明月山溫泉度假酒店等等。
總之,目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形成了以下三大特色:專業特色1--注重實踐教學,構建多元實踐培養體系。專業特色2--科研促進教學,突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專業特色3--提升學生素質,打造“三位一體”特色教育。
(一)立德樹人,思想政治工作有亮點。人力13(1)班被評為“全省第五批雷鋒班”。
(二)師德師風建設樹立新標桿。一名教師被評為“江西省師德標兵”;兩名教師獲學校年度優秀教師。
(三)實踐教學出成果。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開展了畢業論文(設計)多樣化改革,評選2016屆優秀畢業論文(設計)12篇,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周活動。14個項目獲得2016年大學生能力建設立項資助(國家級1項、省級4項、校級9項)。有學生代表參與的體育舞蹈、龍舟、定向越野紛紛亮相國家級賽事。
(四)創新創業教育新突破。將《宜春學院關于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方案》落到實處,從深化人才培養機制改革、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教學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創新創業教師隊伍建設、實踐基地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等7個方面著手,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連續四年參加江西省大學生服務外包創新創業大賽,參賽選手也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績。獲得教育部大學生“國創”項目1個,實現零的突破;獲全國“金冀”獎2個。建立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16個,爭取外界資助資金30多萬元。
(五)服務地方建設有新進展。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宜春學院農村社會建設研究中心通過江西省教育廳評估,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有三名教師參與了這個研究中心。積極推動與校外企事業單位合作,與7家企事業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師積極推進與豐城市開發區、豐城市工業園區、豐城市高新園區、豐城市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的聯系與合作。
積極貫徹落實江西省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對口支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的要求,多次對口支援吉安市泰和縣;服務宜春市重大項目“昌銅高速生態經濟帶”項目建設,參與調研、撰寫報告、規劃等工作。
有學生代表參加宜春市月亮文化節開幕式,表演的“火龍追月”舞龍舞獅節目在cctv《新聞聯播》亮相,文藝演出節目在cctv7套播出。進一步提升了宜春城市形象,擴大了宜春知名度。
總之,宜春學院積極貫徹江西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廳的要求,開拓創新,奮發進取,在教學、科研、學科、專業、創新創業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進展,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
本文拋磚引玉,以一個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一個專業為例,希望給全國的地方性院校轉型發展一點啟發。
讓我們解放思想、振奮精神、團結拼搏、開拓創新、務實工作,擼起袖子加油干,全面推進轉型發展,加快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地方應用型大學步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1]教育部關于“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
[2]江西省教育改革“十三五”規劃.
[3]李雪南,《在宜春學院四屆二次“雙代會”上的講話》.
宜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