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斌
新形勢下如何加強內部監督提升電網企業風險抵抗力
◆呂 斌
內部監督是電網企業內部控制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規范企業管理,提升企業應對內外部風險能力水平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當前電網企業因監督機制缺乏有效的統籌規劃與系統整合,呈現出職責不清、效率低下等突出問題,因此,本文從電網企業內部監督面臨的形勢、監督體系的構建以及強化內部監督舉措方面進行了探討分析。
內部監督;監督形勢;大監督;監督整合;監督舉措
電網企業服務國家能源大局,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電力保障,承擔著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重大責任,不僅要接受政府的監管、輿論的監督以及公眾的關注,還要落實內部監督的自我約束機制。當前正處于全面深化企業改革、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加強內部監督是完善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提升風險防控能力的重要舉措。因此,本文就新形勢下如何加強內部監督以提升電網企業風險抵抗力的議題進行了論述。
(一)外部(政府)監管中存在的問題。政府有責任對具有自然壟斷特性的電網企業進行監管。政府監管內容包括市場準入、價格、技術與質量、電力安全、電力環保、普遍服務等。但目前政府監管存在缺位、錯位和越位問題[1]。監管缺位是由于電力產業自身的特殊性和信息的不對稱性,導致壟斷特性無法打破,使得政府對電網企業普遍服務的監管落實不夠到位。監管錯位是由于政府監管重點放在項目審批和市場準入上,對電力運行過程的監管有所忽視。監管越位表現在本應由市場解決的問題,政府進行了過多的干預,尤其是對電價的監管不夠靈活,無法真正反映市場的供求關系。政府監管產生上述問題的深層原因是政府監管的職能范圍不明確,目前參與電網運行監管的部門有發改委、能源局、財政部、國資委、環保署等,多部門監管帶來諸如監管職能重疊與分散、監管責任與權利界限模糊等問題。另外,政府監管職能垂直分配不合理也是不能忽視的原因,例如電價政策由發改委制定,能源局負責監管,但能源局又是發改委屬下機構,難以體現監管的實質權利。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對監管機構監管績效的有效考核,導致監管效力不足,依靠監管機構自查自糾無法彌補監管失察、失職、失責等弊端。
(二)企業內部監督中存在的問題。根據相應的規章制度,電網企業內部監督機構包括紀檢監察、內部審計、監事會等[2]。紀檢履行黨內監督職責,監察履行企業行政監督職責,兩者統稱為紀檢監察,主要針對“個體”違紀行為進行監督和問責。內部審計主要以財務審計為基礎,對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等進行審計。監事會作為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重要構成,是國有資產監督的重要力量。三股監督力量從不同維度和針對不同對象行使監督職能,表面看來已覆蓋很廣,但實際運行中并未取得預期監督效果,主要問題[3]如下:首先,內部監督主體缺乏獨立性。內部監督機構與被監督職能部門同級甚至掛靠附屬職能部門,這樣就不能獨立行使監督職能,例如有些供電企業將內部控制職能掛靠到財務部門之下,監督人員與被監督對象構成利益共同體,很難客觀公正地開展內部控制工作。其次,內部監督主體多元化,監督職能重疊,業務上缺乏統籌和協調,資源分散而利用率低,表面看起來多頭監督,實則存在監督盲點和漏洞。從三股監督力量上來說,紀檢監察往往被看作軟指標,而其工作人員往往身兼多職,思想認識和執行力度不能很好的滿足工作要求;內部審計工作很容易受到企業領導的干預和制約;監事會人員多由國資委委派任命,一般不具備審計、財務或經濟方面的專業基礎,加上監事責任機制不完善,監督作用非常有限。最后,內部監督側重于事后監督,事前監督、事中管控遠遠不足,風險防控缺乏前瞻性。
(一)整合內部監督,創建“大監督”格局。面對電網企業內部監督中存在的問題,只有進行系統整合,構筑科學的監督體系,才能開展卓有成效的監督活動,創建“大監督”格局是協調各監督機構關系、發揮及時監督需要、提高監督效率、加強監督隊伍建設的有力手段[4]。 “大監督”格局是以“黨委為核心、紀檢監察為樞紐、黨支部為基礎”的三級組織機構,圍繞監督管理與內控管理兩條主線,從上至下設立班子層面的“大監督”工作領導小組、黨的工作部門的“大監督”工作辦公室、以及業務部門的“大監督”日常工作小組,管理流程如圖1所示。其中“大監督”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并對監督工作進行全面監督和指導。紀檢監察部門、“大監督”工作辦公室負責監督工作的組織和協調,并對所屬各業務部門落實“大監督”工作部署情況進行再監督。而各職能部門、班站所按照黨風廉政建設要求開展自我監督工作。從而形成多層次、全過程的監督,以筑牢防腐拒變的鋼鐵防線。

(二)協調各方力量,完善監督體系。如前所述,電網企業三股監督力量應當充分整合,這樣可以發揮資源統籌、工作協同的作用,避免各自為戰、監督低效的弊端。例如紀檢監察與內部審計融合可以將審計的線索偵查手段與紀檢監察的查處懲治手段結合起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形成內部監督合力[5]。再加上監事會,建立以黨委為核心,集內部審計、紀檢監察與內部監事于一體的內部監督體系,形成三股監督力量合理分工、有機融合、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內部監督體系架構如圖2所示。

內部監督體系應在內容和手段兩方面進行融合。首先,應保障內部審計、紀檢監察、監事會監督內容上充分融合,以便全面、客觀、公正對被監督對象進行考核和評價,并且及時發現和糾正被監督對象的任何傾向性行為,將風險控制在苗頭階段,發揮內部監督預控作用。其次,基于三股監督力量手段各異,通過強化手段的融合彌補各自不足和信息來源共享,監督效果就會事半功倍。
(一)充分發揮紀檢監察作用。紀檢監察在促進黨風廉政建設、保護國有企業領導干部廉政安全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除了促進“兩個責任”落實、推進“兩個為主”、深化“三轉”、實踐“四種形態”[6]工作以外,還要通過認真履行的專責監督職責,在深化企業改革中發現并解決存在問題。同時,要重視紀檢監察隊伍建設,不斷改進創新工作方式,通過加強巡視巡察、日常監控、隨機檢查、受理信訪舉報、實行備案制、重點審查等方式,突破體制機制方面的制約,提高查辦案件效率,形成有力震懾。
(二)加強內部審計監督職能。首先,加強內部審計應從完善制度做起,審計工作應由企業最高領導直接管理,以提高內部審計的地位,保證審計工作的權威性。其次,為了保證審計的獨立性,應將內部審計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探索審計部門負責人任免、審計業務考核評價以上級單位為主,同時確保審計人員不兼任本職工作以外的其他職務。最后,要加強上級對下級單位審計工作的領導和監督,確保審計成果得到有效運用。
(三)重視監事會建設。隨著供電市場改革的逐步深入,應當不斷完善電網企業治理結構,按照現代企業運作模式設置監事會,除上級外派監事以外,結合企業內部情況設立內部監事,通過與外部監事的協調工作,強化對企業董事會和經理層的監督。
(四)強化監督執紀問責機制建設。從嚴治黨必須向基層延伸,強化監督執紀問責機制建設,改變以往監督檢查工作中“水過鴨背”的走過場現象,讓被監督對象有所觸動,以黨紀國法為準繩,細化問責標準,特別是對重大事項決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項目安排以及大額資金使用,嚴肅追究失職、失責人員的責任,以“踏石有印,抓鐵留痕”的狠勁、韌勁和實勁,把監督工作落到實處,以問責傳導壓力,以壓力促責任落實。
要提高電網企業內部監督成效,必須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和事前預控措施,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全過程、無縫隙的監督活動,提升企業抵抗各種風險的能力,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紀檢監察和監事會的協同作用,讓違規違紀無所遁形,讓貪污腐敗無處藏身,促進企業健康有序發展。
[1]朱成龍.電網企業政府監管問題研究[D].長春:長春工業大學,2017.
[2]張阮容.新常態下國有企業內部監督機構整合研究[J].商業會計,2017(12):84-85.
[3]梁偉波.風險導向的國有企業內部監督機制整合[J].中國內部審計,2016(10):98-100.
[4]呂南寧.建立健全大監督格局運行機制[J].中國電業(技術版),2013(11):56-59.
[5]郭臣.電網企業紀檢監察職能與內部審計監督融合[J].貴州電力技術,2016,19 (8):59-60.
[6]郭臣.以紀檢監察體制機制創新為杠桿推進公司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思考[J].廣西電業,2016(9):43-48.
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茂名供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