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玲
探析會計專業校內實訓教學模式
◆李玉玲
從近幾年已畢業學生就業情況看,會計專業學生技術水平不高,崗位適應能力差是普遍存在的問題。為提高學生崗位適應能力,進行校內實訓教學模式研究勢在必行。本文闡述了項目研究背景及意義、目前的研究現狀及趨勢,分析了項目研究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構建新型校內實訓教學模式的幾點措施。
會計專業;校內實訓;校企合作;教學模式
從近幾年學生就業情況看,會計專業學生技術水平不高,崗位適應能力差是普遍存在的問題。為提高會計專業學生上崗操作能力,必須開展對學生的實踐教學。目前,各高校都已建立了校內實訓基地,從一定程度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很多學校會安排學生進行2-3個月的校外實習,但由于崗位的特殊性,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我校鑒于此,建立了網中網會計實訓平臺,從使用情況看效果較好。同時,學校借助校企合作,定期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職場體驗,提前了解工作環境,接觸真實的賬目,便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
通過進行研究,為我校會計專業教學模式、教學思路及教學方法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為應用型院校實踐教學提供參考;為應用型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及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提供參考。
我國最早的會計專業校內實訓體系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期的財經職業院校,主要以會計模擬實訓室為核心,90年代初達到建設的高潮。此后,各院校紛紛效仿,建立自己的會計專業校內實訓基地。隨著科技的發展,會計信息化逐步推進,為滿足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的需要,很多院校配備的計算機及相應的網絡系統,購買一些財務軟件進行會計電算化實訓,建立了會計電算化模擬實訓室。
從近幾年已畢業的學生就業情況來看,技術水平不高,崗位適應能力差仍然是學生存在的問題。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學校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低。目前,學校會計專業招生人數眾多,每個企業容納會計實習崗位很少,導致大部分學生接觸真實會計環境的機會很少,加之學校對實踐教學重視程度低,因此學生操作能力較弱。
(二)專業教師實踐基礎薄弱。專業教師不僅要有較強理論知識,而且要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但從目前會計專業教師現狀看,大部分教師都有較強的理論知識,但實踐操作能力欠佳,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機會很少。
(三)實訓基地基礎設施陳舊 。目前,很多高校實訓基地基礎設施配備陳舊,如會計軟件版本低、計算機硬件差等,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實踐教學的發展,加之學生能接觸真實會計環境的機會少,導致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弱。
(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推進會計專業校內實訓教學模式改革,提高學生上崗實操能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勢在必行。
1.提高教師實踐能力。目前大部分教師都是離校即上崗,到企業實踐鍛煉的機會很少,導致大部分教師理論知識傳授能力強,而實踐能力弱。為了更好地構建校內實訓基地,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需要不斷提高教師實踐操作能力。
2.外聘企業會計教師。通過外聘的形式,聘請企業或會計師事務所的優秀會計人員到學校進行授課,把企業搬到課堂,讓學生及教師及時了解企業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同時可幫助教師聯系掛職鍛煉基地。
(二)“網中網”實訓平臺建設。目前,部分學校已建立“網中網”實訓平臺。網中網會計實訓平臺共包括8個模塊,其中虛擬實習平臺是通過計算機網絡仿真現實會計實習工作,學生在系統中扮演實習生的角色,模擬與人打交道、外出辦事、完成會計相關所有經濟業務。該平臺有仿真性、趣味性,學生進入虛擬平臺如同進入企業財務部門,開展虛擬實習,從而實現了仿真實訓的教學目的,也使學生實現了理論聯系實際,從而提高了學生的上崗實操能力。
(三)創辦校企合作辦學理念。會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程,要提高學生的動手實操能力,僅依靠校內實訓基地還不夠,應加強校企合作,在專業教師帶領下,學生分批到校企合作企業現場參觀學習及實踐鍛煉,讓學生切實感受真實的會計工作環境,加強學生對會計行業的認識。
(四)強化學生實訓管理。在實訓期間強化對學生的實訓管理,制定嚴格的實訓考核制定,嚴抓考勤、實訓質量,讓學生認識到實訓的重要性,同時也強化教師對本專業實訓的認識程度。
[1]論高職會計專業理論與實訓教學的協調發展[J].周曼.商業會計.2011(14)
[2]高職會計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的融合探討[J].徐杰.科協論壇(下半月).2013(03)
[3]高職會計人才實踐能力提升研究[J].劉曉南.時代金融.2015(15)
本文系濰坊科技學院2017年校級課題教學模式改革研究項目《會計專業校內實訓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7JX24)研究成果。
濰坊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