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松

我們家孩子出生以后,岳母來北京幫忙。不久前,愛人帶她去體檢,發現甲狀腺結節和囊腫明顯。
為除隱患,我們帶她去北京一家三甲醫院看病。第一步,測甲功,做B超。人太多,等了一個星期才做,又等了一個星期才拿到結果,可第一次看病時接待的醫生不在,只得又等了一個星期。
醫生看到結果后,繼續約吸碘率測試、做影像。還是因為人多,最快也得約到半個月后了。
終于拿到檢查結果了,醫生說,這都兩個月過去了,你再去做一次甲功和B超吧,看看有沒有變化,再做活檢……
岳母堅持不約甲功和B超了,花錢事小,重點是兩個月下來又回到原點,太折騰了。聽親戚說,老家東北一個地級市有家醫院不錯,條件好,能請到各路名醫,而且醫保報銷比例高。
岳母回去后做了和北京那家醫院同樣的檢查,結果和在北京得出的一樣,前后就用了一周,確診后很快就做了手術。主刀大夫是省城來的專家,住院住的是單間,一共花費兩萬二,自付五千。如果在北京做,費用更高,還沒法報銷。
比較下來發現,地方的醫療水平并不差,對付常見病是輕車熟路。醫護人員態度也很好,因為病人少,住在病房并不感到吵鬧。
做子女的,當然希望父母能接受最優質的醫療服務。岳母的病,雖非疑難雜癥,但我們總覺得,在北京看病、做手術,心里更踏實。我們這樣想,別人也這樣想,客觀上加重了“全國人民上協和”的狀況。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大城市的大醫院人滿為患,就醫體驗并不理想。同時,基層醫療機構業務相應萎縮。如此一來,既影響優質醫療資源發揮最佳效益,也影響服務體系整體效率,推高了總體醫療費用,加重了患者負擔。
醫療衛生這個瓶子里的水是不滿,但這些年來水位一直在很快上升。醫改這些年下來,各地紛紛出臺措施,有的推進縣鄉醫院一體化,有的探索建立醫療集團,有的政府出資訂單式培養大學生村醫……千方百計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建立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增強了民眾在醫療衛生方面的獲得感。岳母的經歷,算是一個注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