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貓

相聲這東西很奇怪,有的人說半天,聲嘶力竭就是沒人樂;有的人一句話、一個包袱,全場就樂不可支。這是為啥呢?古時相聲不叫相聲,叫“戲謔”。戲謔發展到后來,就是南方的滑稽戲、北方的相聲。
譏諷現實、批評現實,是戲謔者引起人們共鳴的最大法寶。南宋寧宗年間,韓胄貿然北伐,結果失敗,造成死傷無數。他自己壓力也大,頭發胡子都白了。皇上賜宴安慰,宴席上特意點了個“群口相聲”。上臺的仨人,一個自稱樊遲,一個自稱樊噲,另一個自稱樊惱。先問樊遲這名字是誰取的,樊遲說:“孔夫子取的。”眾人贊嘆:“說得過,樊遲本來就是孔門七十二弟子之一嘛。”又問樊噲,樊噲說:“漢高祖取的啊。”大家紛紛說:“沒錯,樊噲是漢家名將。”接著都瞧樊惱,樊惱說:“我這名是自己取的。”全場一下大笑,這不是諷刺韓胄硬要北伐,自取煩惱嗎?
藝人們有時候還會戲謔到皇帝那兒去,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宋高宗時候,有個廚子因為給皇帝煮餛飩沒煮熟,被下了大理寺監獄。不久,宋高宗要聽段子,兩個人開始表演。甲問:“你哪年生的啊?”乙答:“甲子生的,你呢?”甲說:“丙子生的。”這時他們的搭檔立刻向皇帝報告:“這兩個人都應該下大理寺。”宋高宗不解,問為啥啊,回:“甲子(夾子,一種食物)、丙子(餅子)皆生,應與餛飩不熟同罪。”皇帝被逗得哈哈大笑,馬上傳旨把廚子給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