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婷婷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健康領域中有這樣的目標: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指導要點中,它又明確指出:既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并指導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結合《指南》精神和銀幼兒園的自主獨立的理念,小班幼兒在進入幼兒園后開始嘗試用勺子吃飯,嘗試自己盛飯菜,端飯菜,在這一系列的自主生活體驗中,他們感受著自主自立帶來的快樂、滿足,也感受著成長過程中的力量感。但與此同時,在我們也發現了很多的小細節需要重視、分享與解決。
在幼兒園工作中,我們對幼兒園小班幼兒的自主進餐活動進行了長期觀察,通過觀察發現該小班幼兒存在許多普遍的問題。
場景一:(餐前)午餐時間,孩子們開始排隊盛飯菜。前面的孩子開始盛飯,后面的孩子把小腦袋湊上來看同伴盛飯。前面的孩子盛好飯端碗離開時,差點與后面的孩子撞個正著。
場景二:(餐前)孩子一把抓住飯勺,開始盛飯,由于用力過猛,米粒四濺。
場景三:(餐中)孩子右手一把抓住勺子的頂端,試圖把飯菜送到嘴巴里。
場景四:(餐中)進餐過程中桌面地面都灑了米粒。
場景五:(餐后)孩子吃完點心直接送碗離開,沒有擦嘴巴、漱口。
關于用餐,在前期的商量中,班級幼兒形成了他們自己的進餐公約(例如排隊盛餐、輕聲交流等等),也就是說幼兒是有相關意識的,但為什么在執行中卻問題頻頻呢?場景一中,幼兒都有排隊的意識,排隊是為了更有秩序分餐,避免碰撞,但對于怎么排,怎樣走才不會影響到別人,幼兒缺少方法,教師也缺少預先的細致思考。場景二中,幼兒知道要自主盛飯,但怎么盛,雙手如何配合?盛多少?力度怎樣控制?這些具體操作層面上的經驗他們是缺失的。
幼兒進餐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多樣的:組織者、觀察者、支持者。場景三中,幼兒使用勺子的方法顯然是需要教師進行跟進的;場景四中,我們能發現幼兒桌面地面都有很多掉落的米粒……面對這樣的場景,教師沒有及時跟進支持,而是用沉默“放棄”了可能的課程活動,這樣其實無意于給幼兒一種暗示——教師對我的行為表示了默認。
在幼兒的進餐環節中,教師有很多關注的點,例如:有序分餐、愉快進餐、不挑食等等,但由于進餐環節中的關注要點很多,教師常常會顧此失彼,例如場景五中的幼兒沒有擦嘴巴漱口,教師也沒有關注到。在整體的進餐過程中,每個關注點幼兒的現狀如何,哪里需要進一步提升,如何提升,教師沒有全面的觀察計劃、跟進策略與具體方法。
(見表1)
1.尊重幼兒間的差異,尋找差異背后的真實原因
生活技能的養成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在生活自理能力上幼兒之間存在著差異,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首先要對幼兒間的差異進行分析,為什么幼兒暫時沒有做到,是受個體發展水平的限制暫時做不到?還是技能的缺失還是情感態度上的依賴?
以使用勺子為例,是幼兒手部精細動作的缺失導致使用勺子時不協調,還是有能力做到但是缺少練習?如果是前者,我們可以給予幼兒怎樣的幫助,如果是后者,我們又該怎么跟進?尊重幼兒間的差異,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選餐具進餐,我們支持孩子在原有基礎上用適合他們自己的速度慢慢成長。與此同時,針對幼兒精細動作、協調性等方面發展的差異,我們會在區域中添置相關的材料供幼兒在游戲中練習,用這樣的方式支持他們發展。
2.用適宜的方法,幫助幼兒形成基本的操作方法
(1)把問題還給幼兒

表1
很多時候,問題是最好的資源。問題是幼兒生活中的有待解決的真問題,把真問題還給幼兒,他們便會有真的發自內心的解決策略,這樣發自內心的主動比教師的生硬要求要有效地多。
比如我們把“用餐時桌面掉米粒”的問題拋給孩子時,孩子們這樣說“我朝前坐一點,靠著桌子,就很干凈了。”“我們可以自己擦干凈,擦到餐盤里。”“手要扶住碗,不然碗會跑,這樣就會掉米粒了。”……于是,孩子們吸取了互相之間的好方法,教師根據孩子的建議提供了擦拭桌面的毛巾,孩子們即使不小心掉了米粒也可以自己進行整理。
(2)教師的“細節”補充
除此以外,教師對“細節”的補充也是很有必要的。
其中之一的“細節”,指的是具體形象的操作方法:
比如說盛飯,如果僅僅和孩子說“我們要自己盛飯了”“一只手拿碗,一只手拿勺子”“盛的時候當心點,不要灑”,那么這樣的話一定是沒有多大效果的。從前面舉例的觀察表格中我們就可以發現,用兩個手指捏著碗的孩子盛飯的時候碗就容易打翻。到底怎樣拿碗比較合適,怎么做才不容易灑呢?我們可以就細節這樣補充:右手緊緊握住勺子,大拇指朝上,沿著桶邊向下舀,慢慢地、穩穩地;左手大拇指扶碗邊,其余手指托碗底,小碗伸到勺子下,米飯正好盛在小碗里。這些具體的和“細節”相關的方法,才是教師對孩子的有效支持。
其中之二的“細節”,指的是環境與材料的細節調整:
以排隊盛餐為例,從觀察中我們發現孩子盛飯時容易發生碰撞,于是我們在地面標志線上進行了調整,從原來一路縱隊調整為“一米距離”設置,第二位幼兒和第一位幼兒之間空出了一段距離,有了等待的空間。除此以外,對盛好飯菜后往哪里走,也有了箭頭標記。這樣的環境標記讓分餐更加有序。
1.發現問題,及時跟進
在進餐過程中,教師的眼中一定要有幼兒,看到了問題,要及時進行跟進和指導。例如幼兒的進餐時桌面有了米粒,教師可以輕聲提醒“小胸靠桌,桌上的米粒擦干凈”;幼兒不會使用勺子,教師也要及時跟進,給與一定的幫助,總之,進餐過程中教師應該是“有為”的。
2.即時溝通,做好銜接
在進餐管理中,班級組三人之間應該有共同的目標和關注點,大家的目標一致,這樣的教育行為才是有的放矢。與此同時在交接換班用餐的過程,班組成員間一定要做好交流溝通,尤其是對個體幼兒的關注,一定要做到延續,不然前一個教師走了,對個體幼兒關注就戛然而止,前面所花的精力也就半途而廢了。
3.小小“值日生”,發揮大作用
進餐中,有價值的關注點很多,教師很難面面俱到,如何能做到更好,不會顧此失彼呢?對于中大班的幼兒,就要發揮起值日生的作用。例如分餐時可以請值日生在盥洗間關注伙伴洗手的情況,提醒他們把手洗干凈、把水甩在水池里,沿著路線進出等。例如餐后的漱口環節,教師可以請先用完餐的幼兒做小助手進行“溫馨提示”,這樣鍛煉個體幼兒的同時又關注了全體。
小環節,大學問。讓我們從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出發,在小環節中體現《指南》精神,在小環節中看見幼兒的基礎,在小環節中支持幼兒的需要,在小環節中落實幼兒的發展……
[1]陳巧娜, 楊珂璐, 李哲羽. 讓飯香彌漫童年——《指南》精神下幼兒自主進餐探索[J]. 教育教學論壇, 2015(7):278-279.
[2]郭曉蕾. 淺談幼兒園幼兒自主進餐行為的問題與策略[J]. 考試與評價, 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