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鵬翔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半畝方塘的水澄澈明靜,“清”得能映照出 “天光”和“云影”“共徘徊”這么一種細致美麗的情態。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是因為“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因此它永不枯竭,永不污濁,永遠“深”而且“清”。如果說,民生新聞是那方塘水,那么,如何讓這一方塘水活起來,彈奏出一曲動人的民生之歌呢?作為一名基層新聞工作者,我認為唯有用心,至情,方能給民生新聞之方塘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讓民生新聞具有獨特的生命力。那么,如何用心至情地去做好民生新聞呢?下面我結合自己二十年的工作實踐,談談我的看法。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要當好黨和人民的宣傳員。工作以來,我時刻用心關注那些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國家宏觀政策,以民生的角度來解讀其內涵和將可能帶來的具體、直接的影響,幫助百姓接受、理解宏觀上的、上層的信息,通過新聞報道,讓黨的政策如春風細雨般化入人民群眾心中。另一方面,民生新聞要當普通百姓的真正代言人,為百姓提供一個話語平臺。在工作中,我深入到人民群眾中,走進群眾內心,傾聽百姓心聲,讓民生新聞成為他們的話匣子。因此,新聞工作者便借助民生新聞,在黨與人民之間架起一座溝通心靈的橋梁,為黨和人民傳情達意。
2011年中央提出農村土地流轉的新政策,身為一名記者,我以政治的高度和敏銳性,認真學習,找資料,熟知和掌握這一國家宏觀政策,結合本縣實際,深入挖掘和采寫有深度的關于土地流轉方面的典例新聞。從縣有關部門獲悉,洋青鎮勝利村委會讓土地流轉給浙江老板發展花卉業,引領當地群眾致富。我當即與勝利村委會溝通聯系好,并約好承包土地的浙江老板,于次日趕往勝利村委會對土地流轉工作進行采訪。我走進浙江老板承包土地種植的花卉地,實地了解勝利村委會關于土地流轉工作方法、流轉情況、實效,以及浙江老板的經營效益,還用同期聲的手法采訪了在花卉地干活的農民。采寫了《勝利村委會以土地流轉方式發展花卉苗木,引領農民發財致富》的新聞,把中央提出農村土地流轉惠及農民的這一新政策進行及時報道,當地農民在進行土地流轉后,得到了實惠,實現了增收。新聞播出后,營造了良好的輿論宣傳效果。讓廣大農民知道農村土地流轉是黨的惠民好政策,增強了農民對土地流轉工作的信心,使農民意識到:通過土地流轉,可開展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農業經營模式。這樣,國家政策就以通俗易懂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滲透在民眾的心間。
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重視和關心水庫移民生活、生產,特別是移民的村莊整體搬遷工作。于是,我從縣移民辦了解移民的村莊整體搬遷情況。當得知遂城鎮新興村整體搬遷工作成績顯著,我就以新興村為典例作切入點,深入到該村采訪拍攝村容村貌,采訪了村長村民。以《新興村——水庫移民移出一片新天地》為題目報道了新興村在黨和政府關心水庫移民的利好政策下,實現了村莊整體搬遷,改變了過去舊村莊“臟亂差”的現象,舊貌換新顏,移出一片新天地,移民過上穩定幸福生活,讓移民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通過新聞報道,傳達了移民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此新聞報道榮獲湛江市新聞評比一等獎。

“言為心聲。我的世界,你來觀瞻;我的心意,你來表達。”新聞記者,用自己手中的攝像機,用一支筆,更用一顆心,在黨和人民之間架起一座心靈溝通的橋梁,真正做到了新聞記者的職責與本分,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出讓黨和人民滿意的新聞。
著名記者閭丘露薇說:“一個好記者,一定會具有人文關懷的情懷,真正的新聞恰恰是對新聞苦難的洞見和關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喻國明也說:“新聞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一種大徹大悟的智慧。”一篇民生新聞的力量,不僅在于它的影響力度,更在于它對人的深度關注。從扛起攝像機的第一天起,“以人文關懷做新聞”便成為我記者生涯的核心宗旨。
2001年,城月鎮潭葛村發生龍卷風造成群眾傷亡。我一獲悉情況,當即扛起攝像機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采訪報道。我在現場看到,在龍卷風的肆虐下,潭葛村房屋無一幸存,全部被掀翻,殘垣斷壁,磚頭瓦片到處都是,慘不忍睹,其中摻雜著受災村民的啼哭聲,讓人油然產生悲憐之情。作為一名記者,面對苦難,我不退縮,不害怕,心中充滿對受災群眾深深的同情與憐憫之情。出于一名記者的正義感和高度責任感,我要以最快的速度把這場災難記錄下來、報道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災情,幫助災民渡過難關。于是我冒雨沖鋒在第一線,拍攝被龍卷風刮倒的房屋及死亡的村民,并及時在本臺和上級臺進行報道。隨后,又拍攝災后災民缺衣少食的困難,采訪了受災群眾,傳達了群眾的心聲。同時,也跟蹤拍攝縣委縣政府趕赴現場搶險救災安撫群眾的感人情景。白天在現場跟蹤拍攝,夜里迅速組織整理素材,編輯成稿,趕在第一時間播出。一系列新聞播出后,引起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當地組織有關部門進村到戶幫助群眾救災搶險,重建家園,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了群眾的心坎上。我以《龍卷風肆虐潭葛村,黨群合力重建家園》為題的新聞報道榮獲全國新聞評比一等獎。
2007年6月的一次臺風,把全縣晚稻剛播下的水稻種子幾乎摧毀。這時,縣農業部門急群眾之所急,及時及早送水稻種子下鄉,幫助農民把種子補上。為了反映災情、民意,我跟隨農業部門深入遂溪縣最偏遠的江洪鎮,及時報道農業部門把種子送到農民手里。當時為了更好地拍攝農民補種的場面,就站在田邊拍攝,一不小心跌到了田里,剛從廣州買回的新皮鞋徹底成了黑泥鞋,但我一點也不痛惜,爬起來扛著攝像機保持最佳角度繼續拍攝,定格下了農業部門工作人員與農民一起補種種子的深情畫面。
“泉眼無聲惜細流,綠蔭照水愛晴柔”,泉眼因為愛惜涓涓滴水,才讓它緩緩地流淌;民生新聞亦如是:“身”入百姓,更 “心”入百姓,把百姓裝進心間,關注群眾疾苦,我們才能流淌出對人民群眾的曖流,才能讓人文情懷生長在我們的心里,滲透在我們的新聞報道中,綻放出民生新聞溫暖溫情的花朵。
與其他新聞相比,民生新聞更強調以“受眾”為中心,百姓 “最想知曉,最盼解決”的事情成為民生新聞報道的重要尺度,百姓“最關注的角度”成為確定新聞報道角度的重要標準。我在做民生新聞時,既注重從市政、經濟等“大新聞、硬新聞”中尋找與百姓相關的內容,為百姓解讀其中要義,更將視點放在百姓的柴米油鹽和衣食住行等尋常生活中,選擇那些民生小事來反映社會大環境,從小視角做出大文章,盡量更大地體現“以百姓為出發點,關注百姓的生存狀態”的民生視角特色。
2001年前,我縣農村普遍沒有衛生間,一般用的是簡易茅棚,衛生陋習根深蒂固,當時烏塘鎮正在全縣開展建設農村衛生間試點工作,于是我深入烏塘鎮鋪子村采訪,頂著烈日,穿巷入戶,采拍村民自己動手,自力更生建設衛生間的場景。然后,我以《農村衛生間》為題,系列報道了烏塘鎮鋪子村大力建設農村衛生間,改善人居環境的農村新風尚。題材雖小,但卻真實反映了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氣象,通過新聞報道,讓更多的老百姓正視自己的生存環境,從而激勵他們踴躍投入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潮中去。
遂溪縣界炮鎮區長期以來沒有路燈,對鎮區居民生活造成極大影響,我接到群眾新聞熱線后,抓住民生這一熱點,多次趕赴界炮實地了解情況,聽取民眾心聲,然后以新聞報道形式傳達了民眾的期望。新聞播出后,界炮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馬上對鎮區進行改造,并裝上路燈。路燈裝好后,群眾再次打來新聞熱線電話,邀請記者前往該鎮感受夜間路燈齊亮鎮區的欣喜。記者連夜趕到界炮鎮區,遠遠便看到燈火蜿蜒,漸漸進入鎮區,那一盞盞的路燈如少女含情脈脈的眼眸溫柔地照亮著每一行人和車輛,更照亮了每一個群眾的心靈。我拍攝了在路燈映襯下更加柔美的界炮夜色,并采訪了鎮區居民,深深感受到了居民喜悅的心情。采訪回來后,懷著激動的心情編輯了以《界炮鎮區新安裝路燈全部亮起來》的新聞報道,傳達了民眾對黨委政府急群眾所急、為民辦實事好事的感激之情。
“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在二十年的工作實踐中,我傾力以民生視角關注社會大主題,以小見大,大中有小,二者揉合一起,使所做新聞更好地體現了“以百姓為出發點,關注百姓的生存狀態”的民生視角特色。
以小視角做大文章,對普通民眾的社會生活投以熱切的目光,將民情民意集成涓涓細流,融入新聞發展的長河,我相信,民生新聞定會成為一朵美麗的浪花。
“一片冰心在玉壺”,本著一顆有擔當的心,一顆察民情、知民意、解民憂的心,回歸到曾經養育我們的人民群眾中間,永遠是新聞記者的情感之根、報道之源。當我們做到了用心至情地貼近群眾、反映民生時,民生新聞就猶如汩汩清泉,深且清,富有清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