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鵬霞
5月9日,一篇題為《剛為人父的人大碩士,為何一小時內離奇死亡?》的帖子在網上傳播。該帖子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帖子稱,5月7日21時左右,中國人民大學碩士雷洋從家里出門去首都機場接親屬,之后就失去聯系。其家屬不斷撥打雷洋電話,可電話一直無人接聽。到8日凌晨1時,有自稱東小口鎮派出所的人員接聽電話,告知親屬需要去派出所。親屬于凌晨1時30分左右趕到后,被警方告知雷洋因涉嫌嫖娼,在警車帶往派出所的途中因心臟病突發死亡。
由于事件引起了媒體和網友的關注,北京昌平警方在其官方微博上發布警情通告。然而其對案情的描述及處理卻得到了包括當事人家屬、網民及多家媒體在內的社會各界的質疑和追問。6月30日,雷洋尸檢鑒定意見公布,涉案民警邢某某、周某被批捕。
官方話語,也就是所謂的意識形態話語,主要體現在執政黨的綱領、章程,政府的文件、規定,指示以及國家的法律當中,它是百姓日常接觸最多的話語之一,但由于其鮮明的儀式形態內涵,并不像普通日常話語那樣可以自由定義,因此值得我們特別關注。①
傳統意義上的官方話語更多的是以大眾媒體為載體呈現出來的信息,但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普及,官方信息越來越多地通過微博、微信及其客戶端實現傳播。因此本文要探討的是網絡官方話語,即官方機構或媒體通過網絡呈現出來的話語文本,在雷洋事件的傳播中主要體現為通過官方微博進行的信息呈現。
對于雷洋案件中官方網絡話語呈現,筆者收集了自從雷洋事件發生之后警方、檢方及人民日報在官方微博上發布的信息,如表1所示。
1.話語的語言表層分析
通過上述表格中對于雷洋事件中官方話語的文本呈現,我們可以看出警方話語文本在語言表層的某些特點。第一,語言表達機械且程序化:如“立即跟進”,“亮明身份”,“將其控制”,“依法戴上手銬”,“帶回審查”等,用非常官方的口吻回顧了事件經過,一副公事公辦的態度,相當機械的程序化語言;第二,前后邏輯矛盾:昌平警方第一次通報的事件邏輯順序是:該店發生賣淫嫖娼問題——群眾舉報——警察迅速前往查處—查獲涉嫌人員。但第二次通報將“群眾舉報”字樣取消了,同時將“賣淫嫖娼問題”改為“賣淫嫖娼線索”,以及去掉了“迅速展開查處工作”字樣,這些細微的變化意味著昌平警方的出警理由發生了變化,從接警出警變為主動出警,那么警方假如知道該店存在問題,而眼睜睜地看著雷某進入,又等著雷某出來控制,那么無疑有“設伏抓嫖”釣魚執法的嫌疑;第三,表達籠統,語焉不詳:在昌平警方的回應當中,有太多雷洋暴力抗法的細節,而警方的執法細節寥寥。如果只是強調違法犯罪嫌疑人的行為及其細節,而不是強調昌平警方對嫌疑人的執法行為及其細節,則是對嫌疑人要求過高,對警方要求過低;第四,語篇整體較短:由于是微博信息,雖然文本以圖片的形式呈現,但整體篇幅呈現短小的特征;第五,事件發展后期的缺席:在真相逐漸浮出水面期間,@平安昌平在微博上卻保持了沉默,沒有只言片語的發聲,這樣的缺席是有損其形象塑造的。相反,作為權威的官方媒體,人民日報在雷洋事件中的表現是值得稱贊的,不僅及時追蹤了事件的進展,而且傳達出了公眾對于此事件的質疑。同時,北京檢方官方微博@北京檢察也實時更新事件的最新進展,且表達清晰,立場客觀。

表1 官方話語
2.語境及話語訴求分析
①語境分析
在雷洋事件中,警方及檢方在微博上呈現的情況通報存在諸多漏洞,究其原因,還是要分析宏觀和微觀的語境,即話語是在什么情況下呈現在大眾的視野中的。首先,從具體案件的發展階段來看,昌平警方第一次情況通報是在帖子《剛為人父的人大碩士,為何一小時內離奇死亡?》在網上瘋傳之后,這一時機的把握略顯被動和慌亂。而且警方第二次的案件詳細信息披露也是由于輿論的質疑和壓力被迫為之,但是其邏輯混亂掀起了又一輪的質疑和不滿。當然從北京檢察院的回應中可以看出,雷洋案件還是得到了實質性的進展,得到了公眾的認可。宏觀環境而言,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諸多社會矛盾堆積得不到解決,造成了公眾對官方部門和相關機構作為的習慣性質疑以及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機。唯有直面事件真相和輿論焦點,才能達到社會公眾的期待。
②話語訴求分析
從發聲的身份來看,無論是@平安昌平還是@北京檢察都是屬于官方機構,其代表的是公安部門和檢察院系統,言辭謹慎和信息的有所保留都是本著對事實負責的態度,在事件還沒有水落石出之前,任何的蓋棺定論都可能傷及無辜,受到譴責。因此官方的話語訴求在于向公眾告知已有事實,掃清觀點及事實方面的猜測疑慮,但是在具體的處理方式上屢遭詬病,這是有待正視和完善的問題。而人民日報作為黨委機關報,其主要訴求就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傳達黨和人民的聲音,因此在雷洋事件中一直表現出了對真相的追尋,包括傳達官方機構的具體工作進展和公眾的集體質疑。

在雷洋事件的傳播中,網絡官方話語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了被動的特征,對于事件的呈現是擠牙膏式的,并且話語文本的內容依然受到包括官方媒體及公眾的質疑。如何改善這樣的狀況?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第一,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及時還原事實的本來面貌。兩微一端(微博、微信和客戶端)的普及應用為官方話語的及時輸出提供了平臺,因此對于公共事件的告知,官方機構和媒體應該及時在官方微博、政務微信公眾號或者其客戶端公開事件的詳細信息,消除社會各界的疑惑;第二,對于任何一起公共事件來說,在事件剛爆出到真相查明之間都會有一個“真相空窗期”,在這期間,由于事實的不明晰以及因此帶來的質疑,謠言、虛假信息最容易滋生,官方機構應該及時正面回應,積極辟謠,不撇清關系,用證據說話,減少虛假信息的傳播;第三,官方話語的呈現要不偏不倚,全面傳達每一方的聲音。在雷洋事件中,警方的情況通報中有太多雷洋暴力抗法的細節,而警方的執法細節寥寥。如果只是強調違法犯罪嫌疑人的行為及其細節,而不是強調昌平警方對嫌疑人的執法行為及其細節,則是對嫌疑人要求過高,對警方要求過低。
雷洋事件中網絡官方話語的呈現只是個案,但也反映出官方在公共事件的傳播中存在著很多問題。網絡官方話語的傳播要符合網絡傳播的規律,多方位呈現事實的各個側面,占據主動地位,從而避免網民的集體圍攻。誠然,網絡官方話語的不成熟,也有著社會深層次的原因,如社會各方面體制的不完善,矛盾積壓尚未得到解決,信任危機等,因此這一問題的解決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多方力量的完善。
注釋:
①呂小康.社會轉型與規則變遷:潛規則盛行的社會學闡釋[M].遼寧大學出版社,2012.
[1]陳力丹,董晨宇.從個人事件到公共事件—以“杭州飄車案”為例[J].民主與科學,2009(8).
[2]樊攀,蓋博銘.官方話語框架下的新聞報道和新媒體民眾的對抗性解讀——以昆明安寧PX事件為例[J].東南傳播,2013(9).
[3]曾慶香.試論新聞話語[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
[4]趙云澤,付冰清.當下中國網絡話語權的社會階層結構分析[J].國際新聞界,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