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閣
菏澤市立醫院醫保科,山東菏澤 274000
研究顯示,腦梗死后六個月是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最好時期,能夠促使其局部血管再生能力得到有效改善,對梗死灶周邊的神經元再生進行有效促進,最終有效恢復患者認知、肢體以及語言等各方面的功能[1-3]。因此,為了促使患者預后得到有效改善,及時對其進行康復護理是十分必要的。該研究選取2013年1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2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對腦梗死患者進行了康復護理干預,并探究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與認知功能障礙造成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20例腦梗死患者在該院接受治療,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患者平均年齡(68.21±9.26)歲,平均病程(8.68±1.69)d,共60例,男、女患者分別有41與19例。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69.01±9.02)歲,平均病程(8.50±1.79)d,共60例,男、女患者分別42例與1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價值。
對照組(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常規對癥治療,并且對其進行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環境護理、生活護理等一系列的基礎性護理干預。觀察組(綜合康復護理):除了采用與對照組一樣的模式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外,還要對其進行綜合康復護理,具體如下。
1.2.1 預防性康復護理干預 將基礎護理加強,指導患者采取上肢伸展位、下肢屈曲位等正確體位,如果患者屬于急性腦梗死,則要指導其采取仰臥位,確保床邊與身體保持在平行的狀態,外旋肩部,略微向內旋、內收患髖部。如果患者采取患側臥位,頭部支撐良好,稍微朝后方旋轉其軀體,前伸患側上肢,在枕頭或者患者上肢上放置健側上肢,略微屈曲患側下肢,向后方將健側下肢略微伸直,將一靠背墊在患者背部。
1.2.2 認知功能訓練 將患者的個體情況作為依據,幫助其制定合理的訓練計劃,等到患者的穩定之后,指導其聽舒適、柔和的音樂,20~30 min/次,2 次/d;鼓勵患者多與醫生以及患者家屬進行交流,剛開始交流時以單字為主,然后再慢慢的遞增,對患者進行文章、報紙閱讀訓練,對患者軀體感覺進行刺激;為了將患者的邏輯思維能力與記憶力提高,可以與其進行“你問我猜”等益智性游戲,確保患者以輕松、愉悅的心情來接受訓練。
1.2.3 針對性訓練 醫護人員先要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潛能與能力進行充分評估,然后再將評估結果作為依據,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康復訓練方案,對患者進行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訓練,在其過程中要嚴格遵循“由簡到繁、先易后難”的原則,以此來將患者的獨立生活能力逐步提高。對患者進行訓練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對其進行協助,最大程度上鼓勵患者利用自己的患側肢體將相關動作完成,給予患者充分關心與重視,指導患者保持雙手十字交叉,通過健側上肢來將患側上肢帶動,以此來完成抱膝、上舉等動作;對患者進行站立、坐位以及行走訓練,首先指導患者采取15~30°的仰臥位,然后每隔2~3 d進行10°的增加,進行2~3次/d訓練,控制每次訓練時間在20~30 min之間。等到患者對80~90°體位進行適應之后,指導其進行下床活動,先進行健側負重訓練,然后再慢慢的過渡到雙下肢站立,對平衡進行有效適應之后,指導患者慢慢進行步行,促使其最終能夠進行獨立性行走。等到患者病情有所好轉之后,要對其進行撿黃豆、撥算珠、進食以及刷牙等訓練,控制每次訓練時間為30 min,訓練 2~3次/d。
①對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情況采用MMSE評分[4]進行評定,具體為:9分以下表示重度認知功能障礙;10~20分表示中度認知功能障礙;21~26分表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27~30分表示正常。②對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ADL[5](日常生活活動)量表進行評定,具體評定標準為:0分表示完全依賴;40分以下表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明顯依賴;41~60分表示患者功能受到中度損傷,稍微存在依賴感;60~99分表示患者具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100分表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良好。③護理效果評定:護理后,患者MMSE評分提高12%以下為無效;護理后,患者MMSE評分提高12%~20%為有效;護理后,患者MMSE評分提高20%以上為顯效。有效率、顯效率之和即為臨床治療總有效率。
在SPSS 19.0統計學軟件中納入數據,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用t或者χ2來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MMSE評分與ADL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相對于護理前,兩組患者的MMSE評分、MMSE評分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MMSE評分與ADL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MMSE評分與ADL評分對比[(±s),分]
注:a表示與護理前對比,P<0.05;b表示與對照組對比,P<0.05。
組別MMSE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ADL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60)觀察組(n=60)16.35±1.98 16.28±1.92(18.52±7.58)a(22.96±3.69)ab 19.58±5.62 19.52±5.63(23.69±1.98)a(49.58±10.28)ab
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71.67%(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現階段,我國高脂血癥、心臟病、高血壓以及糖尿病等各種疾病的發病率顯著提高,社會應激事件也頻發,進而促使腦卒中患者的數量顯著增多[6-8]。通常情況下,腦梗死患者會在不同程度上遺留認知與軀體功能障礙,這同時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與預后改善造成嚴重影響[9-10]。該研究主要針對綜合康復護理在腦梗死護理中的應用效果以及對患者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造成的影響進行探究,最終結果顯示,相對于護理前,兩組患者的MMSE評分、MMSE評分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 71.67%(P<0.05),可見綜合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顯著,能促使患者認知功能、自知能力、智能、注意力、思維、感知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得到充分改善。康復護理過程中,通過進行預防性的康復護理干預,能夠促使基礎護理得到強化,通過對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能力訓練,能夠將其獨立自理能力提高,通過進行認知功能訓練,能夠將其思維能力、記憶力與認知力增強,通過進行神經康復護理訓練,能夠對患者受損神經細胞的修復進行有效促進,更好更快的促使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有效恢復。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能夠有效改善腦梗死后認知功能障礙,將其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具有顯著的臨床推廣價值。
[1]袁莉,胡國榮,陳麗麗,等.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在腦梗死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12):871-873.
[2]金志麗.老年腦梗死患者進行早期中醫護理和現代康復護理的效果研究[J].中國急救醫學,2016,36(z2):163-165.
[3]Gottesman Rebecca F,Sherman PaulM,Grega MauraA,et al.Watershed strokes after cardiac surgery:diagnosis,etiology,and outcome[J].Stroke,2016,379.
[4]陳素芹,賴蔥蔥,廖麗霞,等.強化康復護理對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6,31(5):72-73.
[5]王靈芝,符雅屏,田瑛,等.分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2):297-299.
[6]吳舟娜,應紅芳,何松彬,等.早期神經康復護理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的影響[J].浙江醫學,2014,36(11):1023-1024.
[7]郭曉婷.路徑式早期康復護理用于改善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的效果[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8):1167-1169.
[8]S Takizawa,K Nagaoka,T Jimbo,et al.Brain activity measurement at performing motivative exercise vs passive exercise by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Inpatient of Geriatric Health Services Facility)R000006968[J].Biophilia,2015,20153.
[9]胡秀香,黎華.社區康復護理對腦梗死后遺癥患者康復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6,15(5):26-30.
[10]陳文姿,李琳,陳如凡,等.強制性運動在腦梗死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9):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