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倩
壽光市人民醫院,山東壽光 262700
胃癌是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好發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其中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比例為2:1。該病主要與飲食習慣、幽門螺桿菌感染、吸煙、環境、遺傳等因素有關,臨床表現為上腹疼痛、消瘦、貧血、食欲不振等。胃癌的預后與臨床分期和治療方法有關,胃癌早期可通過手術予以切除,但是晚期因患者身體無法耐受、癌細胞擴散、腫瘤與周圍組織粘連等原因無法進行手術,臨床上主要以中醫治療聯合化療進行治療。該研究以2015年10月—2016年10月該院收治的胃癌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探討中醫健脾祛瘀法在胃癌患者中的療效及對生存期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胃癌患者60例,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0例,其中男19例,女 11 例;年齡 43~76 歲,平均(59.82±3.66)歲;病程為 5個月~4年,平均(1.96±1.22)年;腺癌 17 例,粘液腺癌8例,印戒細胞癌5例。觀察組30例,其中男18 例,女 12 例;年齡 41~77 歲,平均(60.25±3.79)歲;病程為 7個月~4年,平均(2.03±1.36)年;腺癌 16例,粘液腺癌10例,印戒細胞癌4例。入選患者均符合胃癌臨床診斷標準,排除合并其他重大疾病者、血液系統疾病者及認知功能障礙者。該研究在倫理委員會批準、監督下進行,患者對治療方案等知情同意。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采用胃癌常規治療,包括手術治療和化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中醫健脾祛瘀法進行治療:健脾祛瘀湯的基本組方為生薏仁30 g、淮山藥 30 g、蛇舌草 30 g、甘草 10 g、靈芝 10 g、陳皮 10 g、焦白術 10 g、莪術 10 g、茯苓 10 g、炙黃芪 12 g、丹參12 g、黨參 12 g、白英 15 g、八月札 15 g,根據患者臨床癥狀添加適當藥物:氣血虧虛者添加枸杞、當歸、肉桂、菟絲子等,痰濕凝結者添加半夏、川貝母、瓜蔞、桔梗等,脾胃虛寒者添加丁香、肉桂、高良姜等。1劑/d,分早晚2次水煎服用,療程為30 d。
①比較2組患者臨床治療情況。②比較2組患者1年內生存率。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 t檢驗,采用(±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共有9例患者病灶全部消失,且4周內未見復發,占比30%,對照組為4例,占比 13.33%(P<0.05);觀察組有17例患者病灶基本得到消除,但需服用少量藥物進行干預,占比56.67%,對照組為13例,占比43.33%(P<0.05);觀察組有5例患者病灶未得到控制甚至有新病灶出現,占比16.67%,對照組為13例,占比43.33%(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6.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 56.67%(P<0.05)。
通過對患者進行1年的隨訪,觀察組患者死亡12例,存活18例,1年生存率為60%;對照組患者死亡17例,存活 13例,1年生存率為 43.33%(P<0.05)。
胃癌在中醫學例屬于 “胃脘痛”“反胃”“心腹痞”“積聚”等范疇,中醫認為,胃癌不僅與飲食、環境、情緒等因素有關,還與脾胃虛弱、正氣匱乏有關,因此可通過健脾祛瘀進行治療。健脾祛瘀湯的基本方為生薏仁、淮山藥、蛇舌草、甘草、靈芝、陳皮、焦白術、莪術、茯苓、炙黃芪、丹參、黨參、白英和八月札。其中生薏仁、焦白術、淮山藥、丹參、黨參、莪術、炙黃芪具補中益氣、活血祛瘀之效;陳皮、靈芝、甘草、茯苓具清熱解毒、化痰健脾之效;蛇舌草、白英、八月札具清熱利濕、消癰散結之效。此外可根據患者臨床癥狀添加適當藥物:氣血虧虛者添加枸杞、當歸、肉桂、菟絲子等,痰濕凝結者添加半夏、川貝母、瓜蔞、桔梗等,脾胃虛寒者添加丁香、肉桂、高良姜等。諸藥合用共奏補中益氣、化痰健脾、活血祛瘀之效,可起到有效的抗腫瘤作用。該研究中,觀察組病灶全部消失患者為30.00%,病灶基本消除患者為56.67%,治療總有效率為86.67%,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中醫健脾祛瘀法有助于提升治療效果,改善預后。觀察組患者的1年生存率為6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43.33%,說明中醫健脾祛瘀法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延長生存期。
綜上所述,中醫健脾祛瘀法用于胃癌的治療,可有效提升治療效果,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值得推廣應用。
[1]孟慧,孫旭,念家云,等.斑蝥酸鈉聯合化療治療進展期胃癌的Meta分析[J].世界中醫藥,2017(10):2496-2500.
[2]賈慧瓊,冷雪芹,李燕,等.PTEN和低氧誘導因子-1α在蒙古族、漢族胃癌患者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中國全科醫學,2017,20(10):1214-1219.
[3]王剛,張宏亨,焦宏博.中性粒細胞計數比率與血小板計數比率對胃癌患者預后的臨床意義[J].現代腫瘤醫學,2017(24):4014-4017.
[4]肖文瓊.整體護理對胃癌患者人格特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7(31):154-155.
[5]盧志鵬.64排螺旋CT與上消化道氣鋇雙重造影對胃底賁門癌診斷價值的對比分析[J].中國醫學工程,2017(10):4-6.
[6]彭漢武.快通道外科技術聯合腹腔鏡在老年患者胃癌根治術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7(24):85-90.
[7]劉金龍,夏武香,卓明,等.不同藥物聯合瑞芬太尼麻醉對食管癌根治術患者炎癥反應及肺功能的影響比較[J].中國醫學創新,2016,13(29):34-37.
[8]庹敏,張云,周勇,等.胃癌根治術后早期行腸內、腸外營養支持對胃癌患者免疫及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7(30):74-76.
[9]鄭振東,王沈玉,宋娜莎.消癌平注射液聯合多西他賽+奧沙利鉑二線治療晚期胃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臨床研究[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7(22):1-4.
[10]鄭軍,張春燕,張毅強,等.胃癌組織中eIF-4E和p-4EBP-1蛋白表達的臨床意義[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7(10):1078-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