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慧
青島市黃島區靈山衛中心衛生院婦產科,山東青島 266427
該次研究,選取了2014年1月—2016年1月產后盆底功能異常的產婦,共計33例作為臨床觀察組研究的對象,在其產后選擇了3個不同的時間對患病產婦進行了康復訓練,并選取了同一時期的產婦,進行研究的對比,分析不同的訓練時間與產婦康復效果之間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33例患有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的女性患者來研究,經過婦產醫生的詳細疾病診斷,可知所有的產婦均存在著盆底肌肌力的兩類肌纖維肌力異常變化情況,處于3級,且伴有著尿失禁情況。將這33例產婦確定為觀察組,進行訓練。其中根據訓練時間的不同,又被分為了產后6周組、8周組、10周組。每組11例。另外選取產后檢查的女性33例(對照組)。選取的所有產婦中,初產婦40例,經產婦26例;產婦的年齡處于23~35歲之間,平均年齡在 (28.7±2.6)歲;將上述所有產婦的臨床基本資料進行詳細的組間數據比較分析,可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著可比性。
所有產婦經過詳細的身體檢查后,針對選取的對照組產婦,醫生對其進行了盆底肌功能相關知識的介紹,對其該項功能進行了評價。觀察組的產婦,在3個時間內,分組接受了康復訓練。首先,應用肌力的收縮練習。醫生指導產婦進行肛門的收縮練習,以及控制陰道內的肌肉,逐步對盆底肌的肌力受損情況進行改善。每天訓練的時間約為45 min,分三次來進行。其次。應用電刺激療法。選取較低頻率的電流,并在產婦的陰道內放置一塊電極,以此來傳導出電流,對該部位的盆底肌肌肉、神經等組織,進行有效的刺激,進而使得該處可以進行有效的收縮反應,抑制膀胱的收縮性,提高控尿能力。最后,在訓練期間還需要對盆底肌的肌肉活動能力,應用生物反饋訓練模塊,進行肌肉控制能力的監測,并且使用信號反饋,對活動的狀態進行把握,以便醫生和產婦可以對訓練的效果進行把握,進而有針對性的調整訓練的方法。每天的訓練時間控制在30 min,每周需要接受3次該治療。經過3個月的治療,比較其盆底肌恢復的效果。
將所得數據經SPSS.19統計學軟件實施相應分析,計量資料經(±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經[n(%)]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治療,其中的觀察組患者中,尿失禁檢測屬于陽性的人數分別為:3例、1例、2例,陽性率為:27.27%、9.09%、18.18%,對其 3組之間的Ⅰ和Ⅱ類的肌纖維肌力進行組間比較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將該組的訓練結果與對照組僅接受了盆底肌恢復知識健康教育的產婦的各項情況做以比較,其結果表明經過系統化的恢復性訓練,觀察組產婦的盆底肌功能恢復情況較為理想,數據比較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接受不同方法的干預后盆底肌能力的對比分析(±s)

表1 兩組產婦接受不同方法的干預后盆底肌能力的對比分析(±s)
組別 肌力(Ⅰ類) 肌力(Ⅱ類)觀察組(n=33)對照組(n=33)t值P值4.9±0.8 2.0±0.4 18.625 6<0.05 3.5±0.2 1.3±0.1 56.519 0<0.05
產婦在分娩胎兒時候,由于該種特殊的生理流程,對于盆底肌肉,以及該處的神經系統會造成巨大的影響,進而使其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或者是肌肉收縮能力的下降等問題,如果產婦和醫生對該問題不重視,將會導致其出現盆底肌的功能性障礙疾病,例如尿失禁,給產婦的產后正常生活的開展,造成了極大的不利影響,因此需要醫生對產婦產后的盆底肌功能進行評價,之后根據嚴重的程度,選擇適應產婦身體的時間,施以其功能性的恢復練習[1]。產后產婦會出現尿失禁情況的主要影響因素,即就是盆底肌的功能受損。其在受孕、胎兒生長的階段中,隨著胎兒的不斷發育,產婦的子宮也會逐漸的變大,進而使得產婦盆底肌承受的壓力較大,最后產婦通過陰道試產時,經過陰道的胎兒會造成盆底肌的牽拉、撕裂等情況,使得產婦在分娩成功后非常容易出現盆底肌功能下降所致的尿失禁問題[2]。針對此種情況,目前一種有效的改善方法,就是在產婦分娩后,及時指導其進行盆底能力的恢復訓練,以此有效的提高其肌肉和神經系統的收縮和控制的能力,有效的抑制尿失禁情況的發生[3]。與常規的健康教育手段的效果比較,該法最大化的提高了產婦的生活質量。
功能性訓練,其在應用的過程中,對產婦的盆底肌肉的收縮能力,進行了重點的練習,其通過對產婦陰道進行的電刺激,以及其他的生物反饋練習,使得產婦的神經傳導能力進一步得到恢復,且使得該處的肌肉可以對尿液進行自主的控制,且在低頻電流的刺激之下,產婦此處的血液循環能力得以改善,最終使得盆底肌的功能能夠盡快實現恢復[4]。基于此,在該文的研究中,即就對其應用的效果進行了研究,選擇了3個不同的時間,對來該院進行該項功能恢復性康復治療的患者,應用了該手段進行了有效的恢復訓練,其結果可知該法的應用效果好,且不會受到時間的影響,在各個時間段內,均會促進患者的身體恢復。因此兩組之間的數據比較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鄉鎮基層醫院的醫生可以根據該地區產婦產后的盆底肌的情況,加強盆底肌功能知識的教育,使得女性重視自身的身體健康,且會到醫院接受身體的檢查與治療,之后醫生可以選擇恰當的時間對其進行訓練,以此來促進其控尿能力的提高。
[1]李環,吳瑞芳,光曉燕,等.產后盆底康復時間選擇對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37):3699-3704.
[2]楊梅.超早期盆底肌康復訓練聯合補中益氣丸對產后盆底肌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7(9):57-59.
[3]鄒艷芬,劉利平.肌電刺激聯合盆底肌功能鍛煉在治療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7(6):697-699,709.
[4]杜霄.生物反饋聯合電刺激及盆底肌鍛煉對產后盆底康復的療效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16):2586-2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