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偉
山東省菏澤市單縣精神病院精神科,山東菏澤 274328
精神分裂癥在精神科較為多見,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精神科疾病。精神分裂癥不僅病程長,而且在治療中容易復發,為了減少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復發,需要接受長期藥物治療,以維持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狀態[1]。如何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活質量,努力使精神分裂癥患者重返社會,是當前精神學科需要重點關注和重視的課題之一。近幾年來,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接受精神康復訓練,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增強其社會功能有重要作用。此次研究以此為研究目的,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對精神分裂患者應用精神康復訓練的康復作用,現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在精神科臨床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按康復方法不同分為參照組與康復組,每組30例,康復組患者年齡最大67歲,最小23歲,平均年齡為(41.6±2.5)歲;其中男性患者 15例,女性患者 15例;病程最長22年,最短1.5年;平均病程(10.2±1.8)年。參照組患者年齡最大64歲,最小22歲,平均年齡為(42.3±2.2)歲;其中男性患者 14例,女性患者 16例;病程最長21年,最短1.5年;平均病程(10.3±1.2)年。參照組與康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組采用藥物治療,主要是按時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藥物劑量控制在維持量,患者在藥物治療期間接受醫師對患者及家屬的常規康復指導。康復組在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康復訓練,主要內容見下:①在患者接受藥物治療期間,由該院5年以上的精神科醫生和護士組成康復訓練小組,從患者的性別、年齡及興趣等為指標進行分組,在精神科康復醫師的指導下,逐步鍛煉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開展精神康復訓練;②患者分組后,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和認知能力給予針對性的情緒梳理,指導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可以看電視、下象棋、打撲克等娛樂方式,青年患者可組織唱歌、羽毛球及籃球等體育運動,消除患者對藥物治療的抵觸情緒,糾正患者的怪異行為,幫助患者恢復人際溝通能力,提高患者的交往能力。③由于精神分裂癥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活能力障礙,在進行康復訓練時,悉心指導患者早睡早起,配合康復訓練項目開展,患者的日常飲食須定時定量飲食,幫助患者恢復日常生活能力,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定出工療計劃,編排每天活動內容,比如疊被子、洗臉、刷牙、如廁以及打掃衛生,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④為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交能力,臨床醫師需要依據患者的日常行為習慣和不良情緒,總結患者的不良情緒根由,與患者家屬積極溝通,幫助其樹立理性思維,引導患者認識疾病,恢復自知力,提高患者的語言表達能力,逐步的提高患者的社交能力[2]。
采用簡明精神疾病評定量表(BPRS)和個體與住院精神病患者社會功能量表(SSPI)評定兩組患者的精神狀態和社會功能,簡明精神疾病評定量表總分30分,社會功能量表滿分28分,分析兩組患者的不同康復效果[3]。
為保證此次研究的準確性,該次研究選取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患者年齡、性別、例數以及其他相關計數資料以相對數構成比(%)或率(%)表示,其他計量資料用(±s)表示,展開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康復組與參照組治療前的BPRS和SSPI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對比對比康復組與參照組治療前的BPRS和SSPI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細見表1。
表1 對比康復組與參照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的BPRS和SSPI評分[(±s),分]

表1 對比康復組與參照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的BPRS和SSPI評分[(±s),分]
注:#治療后組間統計學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組別 時間BPRS評分 SSPI評分康復組(n=30)參照組(n=3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26.91±2.89(23.25±2.21)#26.38±2.12(21.15±2.22)#6.492<0.05 26.47±0.89(24.29±0.54)#26.84±0.57(22.74±4.57)#5.839<0.05
精神分裂癥具有慢性化、反復發作并逐漸走向衰退等特征,患者需要長期進行藥物治療,提高患者的精神狀態,促進其社會功能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伴有思維、情感、認知和意志行為等方面障礙,同時患者因自身疾病狀態無法接受他人、難以融入社會,給其家庭幸福和社會穩定都帶來嚴重負面影響[4]。目前,精神科臨床在進行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時,主要是以控制病情復發、促進社會功能改善為治療目標。在傳統精神分裂癥治療中,對精神分裂癥的治療主要是采取藥物治療,對精神狀態和社會功能改善效果并不明顯,而精神分裂癥患者需要接受的藥物和護理較多,以至于患者藥物依從性差,嚴重缺乏自制力,影響精神分裂癥的治療和康復。在該次研究中,選擇該院近幾年內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參照組采用藥物治療,康復組在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康復訓練,研究結果證實:對比康復組與參照組治療前的BPRS和SSPI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對比對比康復組與參照組治療前的BPRS和SSPI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充分證實康復訓練對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狀態和社會功能有重要作用,可幫助患者提高治療依從性,改善人際關系和適應社會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對精神分裂患者應用精神康復訓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況,提高其社會功能,值得在臨床推廣與應用。
[1]鄧利章,陸曉丹,譚就維,等.綜合康復培訓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態度和生活質量[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25(9):1302-1305.
[2]洪玲,岳速萍,陳穎,等.精神康復會所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作用[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46(6):926-928.
[3]徐良雄,曾德志,曹文濤,等.技能康復訓練聯合藥物治療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療效觀察[J].四川精神衛生,2015,28(2):148-150.
[4]李雪晶,郭軼,胡建平,等.精神醫療團隊對精神病人康復服務的效果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11):1566-1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