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英
宜賓市大房醫院婦產科,四川宜賓 644000
盆底肌功能障礙類疾病是婦產科常見的疾病之一,其病因主要是由盆底支持結構損傷引起的,在臨床癥狀上多表現為性功能障礙、子宮脫垂等。據相關資料顯示,產婦在生產結束后加強盆底康復鍛煉有利于身體的恢復,效果令人滿意。該次實驗選取了2016年6—12月在該院接收的120例初產婦,通過對比不同的治療護理措施,進一步探究盆底肌鍛煉的有效性,現報道如下。
該次實驗選取了在該院接收的120例初產婦,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產婦,其年齡范圍在 23~37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7.5±4.2)歲,孕周在36~42周,平均孕周則為(38.5±4.2)周。 所有產婦均為單胎,且排除了患有妊娠綜合征、傳染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特殊狀況的產婦,并在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康復訓練模式,并加強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方面需要指導患者養成定期排便的習慣,并結合患者的文化程度、工作情況對其進行生產前后的康復知識講解,并以盆底損傷相關知識為主要方面,包括如何在產褥期預防感染、避免性生活等。觀察組則接收盆底肌鍛煉,進而優化產后康復結果。實施盆底肌鍛煉主要是為了提高盆底肌肉能力,即指導患者積極的進行縮肛運動,在縮緊肛門后保持三秒,再放松。該動作需連續進行15~30 min左右,2~3次/d。與此同時,在康復治療過程中需要進行常規檢查,特別是對其盆底肌力進行評估。在鍛煉的過程中,需要對以下五個方面進行全面的觀察,包括強度(肌肉收縮最大張力);速率(最大張力和達到最大張力的時間比);持續時間;重復性(反復收縮時到達一定張力的次數);疲勞(由肌肉收縮所產生)[1]。除此之外,電刺激對神經細胞功能的恢復具有一定的幫助,可根據產婦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在護理治療期間,需要加強隨訪次數,多觀察多指導,從而提高康復效率。該次治療以三個月為考核周期。
該次實驗將對產后三個月的產婦進行隨訪調查,并測定產婦的盆底肌肉張力,可分為5個級別,級別越高,康復效果越好(即陰道肌肉收縮低于1 s視為1級;在 1~2 s間為 2 級、在 2~3 s間為 3 級;在 3~4 s間為4級;超過4 s則為5級。)。與此同時,在進一步詢問中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尿失禁等問題,并采用POP-Q評價表對其盆腔器官脫垂進行分析,以及產后的性生活滿意程度(采用美國泌尿系疾患基金會的女性性功能量表)。
在該研究中對數據將進行全面的統計學分析,并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其中,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就該次實驗結果來看,治療后3個月后觀察組產婦肌力測定達到3級以上的人數較多,且明顯優于對照組,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此外,兩組患者在盆腔器官脫垂、尿失禁等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1 兩組患者的盆底肌情況分析表[n(%)]

表2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情況對比分析[n(%)]
產婦妊娠和分娩時導致盆底肌功能障礙的主要因素,在實際中,胎兒的成長會導致產婦盆底肌肉壓力加大,此時,盆底張力則出現減退。與此同時,在分娩過程中必然會伴隨著產道的打開與擴張,并加劇盆底肌肉的損失,嚴重時則會導致盆底功能性障礙,這對婦女而言則會造成不良的后期反饋,包括盆腔器官脫落、性生活滿意度下降等。從女性生理結構來看,骨盆的主要結構包括兩大方面,即由密封骨盆的筋膜和多層肌肉[2],且陰道、尿道均貫穿其中。而盆底肌肉、神經、韌帶等可以組成盆底支撐系統,對維持臟器器官位置起到了保護作用。
而盆底肌肉不僅僅可以維持子宮、盆腔臟器的常態化解剖,并參與了機體的各項生理活動。在產道松弛、胎兒壓迫的過程中,盆底結構多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3],且在初期難以發現。隨著產婦年齡的上升,該種類型的損傷度也會愈加明顯,并在臨床上表現為尿頻、尿失禁,嚴重影響到患者的身體健康,甚至會加重心理負擔。在治療方面主要有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兩種形式,而手術治療結果則缺乏實質性的保障,且手術后疼痛度高、治療費用高,不做推薦。而非手術治療則包括盆底肌鍛煉、藥物治療等形式,具有無創傷、風險小、疼痛度低的優勢,受到了大多數產婦的全力支持,治療護理滿意度高。
應用護理干預治療措施,特別是加強盆底肌肉鍛煉是產婦的產后康復起到了鞏固的效果,就該次實驗結果而言,在產后的3個月時間內,觀察組產生的肌力測定級別更高,且優于對照組,并在盆腔器官脫落、性生活滿意度以及尿失禁等并發癥上表現出良好的狀態,直接證明了護理措施的有效性。據相關資料顯示[3],在治療過程中結合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措施,制定個性化的康復方案,有利于提高盆底肌張力,為患者的身體健康提供了更優的選擇。
綜上所述,通過不同的治療護理干預,盆底肌鍛煉能夠更好的促進產婦產后康復,并有效地預防盆腔器官脫垂、尿失禁的情況,盆底肌力得到顯著提升,值得在臨床過程中推廣應用。
[1]蔣榮.護理干預對72例孕婦產后盆底肌康復的影響探討[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9(15):144-147.
[2]李文蕾.盆底肌鍛煉聯合生物反饋電刺激療法對產后盆底功能康復的治療效果觀察[C].中國中藥雜志2015/專集:基層醫療機構從業人員科技論文寫作培訓會議論文集,2016:1201-1209.
[3]李娜.生物反饋、電刺激聯合盆底肌鍛煉對產后盆底康復的效果分析(優先出版)[J].當代醫學,2017,7(15):2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