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瑾
甘肅省康復中心醫院疼痛康復科,甘肅蘭州 730030
小兒腦損傷主要是在出生后或嬰兒階段因中樞神經障礙引起運動功能障礙、行為異常、智力障礙與癲癇等疾病。嬰兒出生前至出生后的30 d內由于不同因素造成的腦損傷和發育缺損引起的運動障礙與姿勢異常稱之為腦性偏癱[1]。根據最近幾年臨床資料登記發現,該種疾病發生率在不斷提高,城鄉差別并不明顯。且重癥患兒數量逐漸增多,不隨意運動型腦癱的數量越來越多。該文選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該院收治的78例患兒為研究對象,研究分析早期康復護理對小兒腦損傷綜合征及腦癱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該院接收的腦損傷綜合征及偏癱患兒78例,。根據患兒入院時間先后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9例,男21例,女18例,患兒年齡為0~2歲,平均年齡為(10.3±2.4)周。腦損傷綜合征20例,腦癱19例。觀察組39例,男22例,女17例,患兒年齡為0~2歲,平均年齡為(11.2±1.2)周。腦損傷綜合征19例,腦偏癱20例。對照組和觀察組患兒一般性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對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方法,該組患兒臨床護理實施中,展開家庭指導性康復護理。觀察組患兒早期階展開康復護理訓練。具體操作流程如下:①訓練精細動作。精細動作的訓練通過患兒抓、捏、握物品或玩具來完成。選擇的用具應適合小兒玩耍,從方形、長方形逐漸過渡至圓形。各種不同形狀的物品,由專業護理人員訓練、指導患兒完成。②支撐站起。實施支撐站起訓練,由訓練者拉著患兒的一只手,促使其從坐位逐漸過渡至跪姿,隨后站起[2]。③爬行訓練。幫助患兒逐漸恢復調整姿勢的能力,即可在強力推動下保持傾斜的時候,用手逐漸支撐,以免頭部與面部受傷;抬起訓練可從腹爬至肘部支撐抬起上半身,逐漸發展為手臂支撐身體,促使頭部逐漸離地抬起,隨后可進行屈膝爬行、抓站,均為站立與行走做準備。關心周圍事物活動的能力,護理人員應讓患兒接受環境,并通過不斷刺激其感覺器官的方式促進發育,可從追視開始,隨后進行伸手抓物訓練。護理人員訓練各項動作的時候,需根據患兒的月齡逐步完成腹部爬行、四點爬、膝立位等動作,以便為后期站立與行走做好準備[3]。④行走訓練。進行行走訓練時,主要是讓患兒移動全身重心。開始的時候可拉著患兒的雙手逐漸向前,隨后拉一只手,最后到患兒自己可以獨立行走。在行走訓練時,護理人員也可借助吊帶幫助患兒完成訓練。⑤坐穩練習。患兒坐不穩的時候,可讓其盤坐腿上,保持身體前傾狀,維持腰部伸直狀態。如患兒身體比較柔軟,可用手扶住其胸部,另外一只手扶住其腰部。年齡偏大的患兒,護理人員將其雙膝伸直,放其腿上坐,確保患兒背部保持伸直狀態,握住髖部,并往下按壓。如患兒肌張力偏高,盡可能促使髖關節前曲。如膝關節同時屈曲,還需用兩手從患兒腋下固定其膝關節,促使其雙下肢伸直。⑥飲食、心理護理。在訓練期間,患兒日常飲食應保持高營養,預防飲食過于單一。同時護理人員注意加強對患兒家長心理護理,促使患兒家長對此種疾病有一個準確的認識。告知患兒家長無需緊張、憂慮,避免出現放棄治療的現象。同時,護理人員還需及時了解患兒的心理變化,采取適當方式進行疏導[4]。在每天訓練中,訓練時間不超過40 min,每天訓練 2~3次。
康復護理訓練半年的時間,根據蓋塞爾發育量表,從運動、語言等各方面評定患兒月齡發育情況,以獲得發育月齡和發育商(DQ);患兒訓練顯效:即DQ評分>95分,原始反射完全消失、運動、姿勢與肌張力并未出現異常。
使用專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此次研究活動產生的所有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用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兒顯效56.4%,即顯效22例,繼續治療15例,觀察組患兒顯效84.6%,顯效33例,6例患兒繼續治療,兩組患兒訓練顯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訓練前兩組患兒DQ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兒DQ評分均改善,且觀察組患兒改善效果明顯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護理前后DQ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兒護理前后DQ評分對比[(±s),分]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39)觀察組(n=39)61.34±3.16 61.27±4.28 77.25±6.78 108.8±5.48
在臨床對腦損傷與腦癱研究不斷深入的過程中,早期治療開始越來越受到重視。早期康復治療可提高腦癱治愈率。腦損傷患兒實行康復治療,可促使其身心功能與運動功能均能夠共同發展,實現生活自理。基于我國現有的經濟水平,腦癱患兒長期住院較少。而家庭康復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治療手段。但家庭康復受到家長精力、時間的限制不能堅持每天定時訓練,同時運動障礙只有在一定年齡才表現出來,大部分家長難以堅持,不能及時實施針對性的康復治療。基于各方面的原因,早期康復訓練已經成為促進嬰幼兒智力發育的關鍵方法。早期干預可預防患兒腦損傷,并刺激腦細胞發育,改善患兒智力。此次研究活動表明早期康復護理訓練對患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為腦損傷綜合征及腦癱患兒早期進行康復護理訓練,對提高訓練顯效率具有顯著的效果,且還能夠改善患兒DQ,可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趙鵬舉.早期正規強化治療小兒腦損傷綜合征臨床療效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5,11(b11):41-42.
[2]李芳.針灸推拿對缺氧缺血性腦損傷患兒神經發育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6,24(6):114-115.
[3]劉昌.小兒腦損傷恢復期的早期治療和干預康復訓練[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5,13(4):94-95.
[4]盧雪麗.家庭康復護理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中的應用效果[J].醫藥衛生:全文版,2017,1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