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醫學科,云南昆明 650031
隨著我國老齡化時代的到來以及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腦梗死發病率顯著上升。腦梗死急性期后,患者通常會出現記憶力減退、偏癱、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利等后遺癥。腦梗死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早起康復尤為重要。急性腦梗死發作后,進行積極救治和護理可幫助患者早日康復,該研究選取2015年2月—2016年4月該院收治的7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在搶救急性腦梗死患者35例的過程中實施循證護理,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7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均經CT及臨床診斷確診,符合《內科學》中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1],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外傷性腦梗死;合并嚴重腎、心、肺、肝疾病者;合并意識障礙者。隨機將70例患者分為兩組,每組35例。觀察組中,男19 例,女 16 例;年齡 53~76 歲,平均年齡(60.8±5.3)歲,病程 2 h~4 d,平均(1.9±0.4)d;對照組中,男 18 例,女 17 例;年齡 52~76 歲,平均年齡(59.4±5.9)歲,病程2 h~4 d,平均(1.8±0.3)d。 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①用藥指導。醫護人員應結合病人情況適當選擇溶栓劑,在溶栓治療之前護理人員進行適當講解,使患者及其家屬對溶栓治療方案、治療目的有一個基本的了解。②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需要多加強與患者的交流溝通,并向患者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和疑問,根據患者的回答,找到其內心存在的不良情緒。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還需要全面掌握患者病史、基本資料、不良生活方式,告知患者不良情緒以及生活方式對疾病康復的影響。指導患者樹立正確的思想認識,爭取認識疾病、勇敢面對疾病,以全新的姿態、高昂的斗志,戰勝病魔。③體征與并發癥觀察。動態關注患者生命體征,做好數據記錄以及交接班工作,預防各種并發癥。
1.2.2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接受循證護理。①循證問題。分析急性腦梗死患者護理現狀,調查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心理需求、護理要求,提出護理問題,主要是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等。②循證支持。圍繞急性腦梗死發病機理,治療方案,護理措施,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搜索管檢測,對相關文獻進行整體、分析,并將獲得的證據與急性腦梗死并發癥、護理人員護理技能與經驗結合起來,找到可行性、可靠性高的證據支持,并在此基礎上制定最優護理方案。③循證應用。利用心理學、人際關系學等學說分析患者的性格特征,并開展針對性心理疏導,引導其發泄出內心的不良情緒。在患者病情穩定后,實施綜合康復護理,包括被動按摩、改變體位、關節屈伸、關節內旋外展、頭面部主動訓練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日常生活護理等措施同對照組。社區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開展刷牙、清洗等日常功能訓練,反復進行,并將其作為患者治療的重要環節。加強患肢刺激,通過按摩、搖等方式刺激患肢關節。加強患者無痛范圍內的主動、被動練習,2次/d,30 min/次。
護理干預前及干預后2周,評價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評分)并統計護理滿意度。NIHSS評分量表共包括15個項目,分數越高表示神經功能越差[2]。
護理干預2周后,兩組NIHSS評分均顯著改善,但觀察組改善更為明顯,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NIHSS評分變化[(±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NIHSS評分變化[(±s),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n=35)對照組(n=35)24.1±5.2 24.2±5.0(9.7±2.1)*13.6±3.5
大多數腦梗死患者常在安靜狀態發病,尤其在睡眠晨起多見,部分患者可完全恢復(可逆性缺血性神經功能缺損),但若大腦中動脈主干或椎-基底動脈出現閉塞,可引起周圍腦組織水腫,進而導致腦和腦干的功能受損,出現意識障礙。且由于本病患者較多年齡偏大,且本病發生突然,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故常導致患者產生焦慮、恐懼的心理[3]。
此期,及時給予患者疾病宣教、用藥指導及心理護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以往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護理,涵蓋范圍較大,對多個方面都有涉及,但弊端在于針對性不強,尤其是缺少對患者個人情況的針對性分析。循證護理是近年來新興的護理模式,其主張臨床護理人員將自身護理經驗與科研結果、患者個人因素相結合,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來落實護理措施[4]。其步驟一般包括3個部分,第一步是循證問題,即圍繞患者個人情況判斷其可能出現的問題,循證出危險因素,對誘發因素加以預防;第二步是循證支持,搜尋與急性腦梗死臨床護理有關的科研結果,當前,各大數據庫均收錄了大量護理資料,為我們開展循證護理提供了強大的支撐;最后一步是實施護理措施,根據前兩步的循證結果,制定預防和控制措施,進而改善急性腦梗死護理結果[5]。
在該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而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接受循證護理,從效果來看,護理干預2周后,兩組NIHSS評分均顯著改善,但觀察組改善更為明顯,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可以認為,急性腦梗死患者救治過程中,實施循證護理干預措施可以促進患者康復,值得推廣。
[1]鄒艷麗,曹金明.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護理干預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12,9(3):138-139.
[2]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
[3]孫彧.循證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缺損和運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34):151-152.
[4]邢艷,張雪燕,劉黎,等.循證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經功能康復的影響 [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16):2192-2193.
[5]傅亮,胡雁,邢唯杰,等.護理碩士研究生循證護理行為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3,28(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