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學華,呂艷麗
1.莘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山東莘縣 252400;2.莘縣人民醫院五官科,山東莘縣 252400
在臨床上,坐骨神經損傷主要要兩種,其中一種是腓總神經損傷,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足下垂、足趾無法背伸以及不能用足跟正常行走等;另外一種是脛神經損傷,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用足尖行走困難,足趾不能正常跖屈。部分坐骨神經損傷患者為混合型損傷,以上臨床癥狀均具備[1]。坐骨神經損傷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坐骨神經損傷的治療研究在動物實驗中比較集中,臨床報道比較少[2]。該次研究收集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期間該院收治的坐骨神經損傷患者62例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分析了坐骨神經損傷修復機制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收集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期間該院收治的坐骨神經損傷患者62例,按照隨機平行的原則將這62例坐骨神經損傷患者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1例,對照組31例患者中男例19,女例12,年齡為 6-17歲,平均年齡為(13.7±5.4)歲;觀察組 31例患者中男例18,女例 13,年齡為5~18歲,平均年齡為(14.2±3.8)歲;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的31例患者接受常規治療,患者接受臀部注射治療,指導患者取俯臥位,患側臀部朝上,首先進行常規皮膚消毒,以骼后下棘與股骨大轉子連線中點后下垂線3 cm處為穿刺點進針注射,進針方式為垂直進針,進針深度為2.0~2.5 cm,注射藥物選取2 mg地塞米松加1 mL利多卡因,利多卡因濃度為2%;隔一天注射一次,持續注射10次。觀察組的31例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物理電針治療,指導腓總神經損傷患者取側臥位或者是坐位,于患側取太沖穴、昆侖穴、髀關穴、足三里,對以上取穴部位進行常規皮膚消毒,消毒完成之后采用30號毫針逐一刺入穴位,之后接通電針治療儀,根據患者耐受情況對電針治療儀的強度進行調整。指導脛神經損傷取側臥位或者是坐位,于患側取太溪穴、環跳穴、承扶穴、三陰交對以上取穴部位進行常規皮膚消毒,消毒完成之后采用30號毫針逐一刺入穴位,之后接通電針治療儀治療。混合型患者以上兩組穴位交替治療。患者在接受治療時每次留針20 min,1次/1 d,持續治療1個月。
以痊愈、顯效、有效、無效評價臨床治療效果,痊愈:患者接受治療后臨床不良癥狀消失,肌電圖檢查正常;顯效:患者接受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肌電圖檢查明顯改善;有效:患者接受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開始改善;無效:患者接受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3]。
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研究所得數據。在數據處理過程中,計數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31例坐骨神經損傷患者痊愈20例,顯效6例,有效4例,無效1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77%;對照組31例坐骨神經損傷患者痊愈11例,顯效5例,有效9例,無效6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0.65%,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坐骨神經損傷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n(%)]
在臨床上坐骨神經損傷主要分為2種:腓總神經損傷與脛神經損傷,站在生理學的角度上來講,坐骨神經損傷分為近端損傷與遠端損傷。坐骨神經近端損傷主要表現為:軸突逆行性潰變,之后神經元損傷,隨著病情的發展可能出現神經元細胞壞死,微環境之中的酶活性受到刺激發生改變[4]。坐骨神經遠端損傷主要表現為Waller變性,超微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5]。坐骨神經損傷的修復機制關鍵在于逆轉神經元細胞損傷與壞死,從而促進神經組織再生,逐漸改善坐骨神經近端與遠端微環境,對酶環境進行調節,最終逐漸恢復骨骼肌纖維組織的養分供給,對不良癥狀進行改善。
在坐骨神經損傷的藥物治療中通常采用地塞米松等藥物,地塞米松屬于糖皮質激素,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局部區域神經炎癥反應,這樣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組織粘連。除藥物治療外物理治療也能夠修復坐骨神經損傷。電針治療是中醫手法,在中醫之中,坐骨神經損傷是“痿證”范疇,主要是經絡損傷,因此中醫治療主要是疏通經絡[6]。取太陽經、陽明經等穴位預予以電針治療,改善坐骨神經肌肉代謝與肌肉功能,從而促進損傷組織的再生與修復。藥物注射治療與點針治療聯用能夠十分有效的提升坐骨神經損傷修復效果。
該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31例坐骨神經損傷患者痊愈20例,顯效6例,有效4例,無效1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77%;對照組31例坐骨神經損傷患者痊愈11例,顯效5例,有效9例,無效6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0.65%,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低于觀察組。
綜上所述,藥物治療與物理治療能夠有效改善坐骨神經支配肌肉的代謝與功能,促進坐骨神經損組織的再生與修復,常規藥物聯合物理電針治療效果顯著。
[1]王劍,翁明軍,周道琴.坐骨神經損傷修復機制及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9):53-54.
[2]劉學謙,薛黔.坐骨神經損傷修復機制及其治療的研究進展[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2,20(2):62-65.
[3]于躍,吳劍聰,李小琴,等.電針影響坐骨神經損傷大鼠脊髓前角神經營養因子-3表達的研究[J].環球中醫藥,2014,7(4):262-265.
[4]馬駿雄.Ginsenoside Rg1對脊神經損傷修復的促進作用及機制研究[D].西安:第四軍醫大學,2012.
[5]張大鵬,潘世奇,侯明明,等.周圍神經損傷后最佳修復時間時機的選擇[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20):3726-3729.
[6]胡琳娜,邵水金,劉延祥,等.電針治療周圍神經損傷的修復機制[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46):8662-8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