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英
摘 要:新時代,新的教學形式——短、小、精的微課出現。以視頻為載體,有利于實現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就省級課題《基于科學取向教學論的高中地理微課教學研究》進行了初步探討,案例分析成果展示。
關鍵詞:科學取向教學論;微課教學;思維能力
隨著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出現了新的教學形式——微課。百科中,“微課”按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多媒體資源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學與學生活動全過程。簡單理解,微課內容精而簡,最長一般不超過10分鐘,即教學時間短,內容較少,非常突出某個知識點。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皮××在《中國教育報》中提到,科學取向教學論簡單地說是建立在科學心理學基礎上的教學理論。西方,又稱為教育心理學。在高中階段,據學生心理發展教學應實現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新的背景下,學生怎樣才能主動積極建構知識。微課作為新的教學形式,具有更大的靈活性,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會起到積極作用。
一、微課主題
微課有短、小、精等特點,可以選某個知識點、重難點、作業等。筆者就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末,“問題探究——為什么市區氣溫比郊區高”進行片段案例分析。
二、微課設計
1.教學目標
根據科學取向教學論,就教材的內容、地位,新課程理念:重在學生的學,以學為重心考慮,“三維目標”釋為“學習目標”。
2.教學任務分析
對很多學生來說,地理是一門“豆芽兒科”,不重視。但“00”后學生個性突出,情感豐富、思維活躍,參與意識強。他們能初步根據地圖和材料歸納一定的地理知識。但是由于高一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有限,對部分知識應不斷歸納總結,找出規律。
3.教學過程
(1)設問導入:夏天到了,同學們想去成都市區還是去青城山?(多媒體播放春熙路、青城山圖片)今天通過學習,我們“到哪兒去”就會非常明了!展示學習目標(設計意圖:【確定探究方向】——從學生感受出發,激發學生興趣,切入這節微課主題“為什么市區氣溫比郊區高”,拉近教材與學生距離,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
(2)教學環節:【利用教材,讀圖分析】資料1 圖2.33【播放幻燈片,展示讀圖分析結果,學生自測】
(設計意圖:【探究問題】培養學生提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承轉】既然同學們知道了城市熱島效應,能否用熱力環流的簡圖表達。
【作圖——教師板書帶著學生一起畫,講解】
大家畫得如何?我們一起再看看,如何畫更加簡潔、清晰。因城區氣溫較高,引起空氣在城市上升,在郊區下沉,在城市與郊區之間形成小型的熱力環流,稱為城市風。城市的熱島效應[=]城市風(聯系熱力環流)。
(設計意圖:聯系所學,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增強概念理解加深印象,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提高知識點的遷移、應用、歸納能力。)
【承轉】為什么市區氣溫比郊區高?即城市熱島效應產生的原因?
【讀圖分析,學生思考】資料2 圖2.34、圖2.35【教師講解,展示幻燈片】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全方位看待問題,養成發散思維。)
【承轉】既然知道了城市熱島效應產生的原因,那有沒有影響?有沒有方法減弱其影響?
【讀圖分析,學生思考】資料3 圖2.36【教師講解,展示幻燈片】只說沒用,作為成都一名中學生,讓我們以倡議書的形式向市民倡議。現有一份未成稿的倡議書,由你們來完成。節能減排從我做起……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熱愛家鄉的情感。給學生提供展示成果的舞臺,提高地理學習積極性。)
(3)【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知道城市熱島效應就在身邊,明確幾點:城市熱島效應的概念、原因、影響、措施。
(設計意圖:梳理本節課內容。)
(4)【對點訓練】【教師講解,展示幻燈片】如果你是成都市政府工作人員,你該怎么辦?
①成都市園林局綠地規劃選址( )②成都市有污染工廠的選址( )③市衛星城選址( )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學以自用,把抽象的學習內容變得生動、鮮活,利用此課題開展探究學習,既能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又使學生學到了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并將地理課堂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中。)
答案:BC,AD,AD.
參考文獻:
[1]林偉,王婷婷.運用微課資源變革地理課堂教學的幾點嘗試[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8).
[2]皮連生,吳紅耘.兩種取向的教學論與有效教學研究[J].教育研究,2011(5).
注:此文章屬于省級課題《基于科學取向教學論的高中地理微課教學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449。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