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英
摘 要:在應試教育背景下,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在組織文言文教學活動的時候,為了使學生能有大量時間記教材中的字、詞、句、篇章等內容,常常會采取知識灌輸的方式來呈現基礎知識,借此希望節約課堂時間為學生贏得識記時間,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不少農村中學的學生將文言文當作一門知識識記課來完成學習任務,嚴重限制了文言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這就需要教師改進傳統的教學方式,利用多樣的方式來豐富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方式;文言文
縱觀當前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少教師仍采取知識灌輸的方式來呈現基礎知識,這就使得學生難以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紛繁復雜,講述不同的內容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如此才能有針對性且高效率地完成教學任務。在本文中我主要從文言文入手,來談一談如何改進傳統的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方式。
一、傳統的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分析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教師主宰課堂,一字一讀、一字一析地引導學生從字、詞、句來解決文言文,并背誦某些篇章,這使得學生不但不能很好地掌握基礎的文言文知識,甚至使得大部分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產生排斥心理。文言文與我們生活的時代相距甚遠,古人的語言表達方式與現代漢語的表達有著極大的差別,學生無法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其進行深刻理解,只能在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況下,采取識記的方式來應付學習。但是中考對文言文能力的考查已經由過去的識記能力層次提升到理解和鑒賞層次,面對這種現實的挑戰,農村地區的初中語文教師更需要轉變教學方式,采取有別于知識灌輸的方式來提高文言文教學質量,使學生在知識教學的層面獲得理解和鑒賞能力的發展。
二、農村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方式的改進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在農村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一般采取知識灌輸的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毫無學習興趣可言。對此,需要將文言文教學要求和農村的教學優勢結合起來,改進教學方式,豐富文言文教學活動。
(一)采用情境教學方式
盡管農村地區地處偏遠,但是與城市中學相比其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地域相對寬闊,生活氣息濃厚等,這是城市中學所不具備的教學條件。通過分析我們使用的教材可以發現,其中融入了大量的極具自然氣息的古詩文,如《桃花源記》《愛蓮說》《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在組織這些教學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來將農村地區的自然風光與文章所描繪的景致相聯系,以此在想象力發揮作用的情況下,對其進行深入的理解。在溝通現實與教學內容方面,情境教學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教師可以在組織文言文教學的時候將農村地區先天的地理優勢與語文實踐活動聯系起來,以此在借助農村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的基礎上,模擬教學背景和環境引導學生自己在感同身受中自主探究。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例,在組織這一課教學的時候,發現“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一景色與我們農村地區的某些村落有著相似之處,由此為了使學生對這一篇文章有深刻的理解,我會積極地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情境教學:
師:在《桃花源記》里陶淵明著重描寫了桃花源里的人和其生活,那么這里邊的人到底是怎樣的呢?他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可以結合我們的生活來說一說。
生1:遠遠望去,有一片開闊的土地,走在狹小的小土路上,可以望見整整齊齊排列的房屋。小路兩旁是肥沃的土地,綠油油的莊稼正在茁壯成長,不遠處有美麗的池塘和桑林、竹林,靜靜地聽,會聽到微風吹動竹葉而發出的沙沙的響聲,小路在竹林和桑林的掩映下一直伸向遠方,一片寂靜、安寧,和我們的生活好像啊!
生2:聽,我好像聽到了犬吠聲,汪汪汪,這邊叫來,那邊和,好熱鬧啊。來來往往的路人都扛著鋤頭往田間走去,而那些田間的農民,有的正在彎腰勞作,有的直起身來拎起掛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擦汗,有的呼朋喚友說著家長里短。太親切了,這不就是我們假期和父母一起到田間勞作的景象嗎?
……
在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的支持下,無須教師過多講解,學生自然會根據文章中所描寫的文字描繪出一幅極具生活氣息的畫面,在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理解的基礎上還發散了學生的想象力,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采用角色扮演方式
所謂的角色扮演方式,主要是在組織文言文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文章內容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其在感同身受中深刻理解文本所描繪的畫面和作者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師要想順利地實施角色扮演方式,首先需要引導學生認真研讀文章,了解文章中所描繪的角色是如何進行語言表達的,如何做選擇的,如何借助其行為動作表現心理的等,以此在細致的言行、表情、動作等揣摩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例如,我在組織《鄒忌諷齊王納諫》這一教學內容的時候,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描寫得比較深刻,而其中各個人物的心理活動都比較復雜,為了使學生對故事有更深刻的理解,我會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親身感知,諸如鄒忌作為齊國的謀士,學生需要細細地揣摩鄒忌需要用何種語言形式與齊王進行交談,又要如何與妻妾、門客等進行交談,其語言表達要具有何種風格等。如此學生在表演的時候可以根據角色的身份以及交談對象的身份,借助各自不同的立場來表現內心的活動,由此在表演中對文本內容和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采用想象體驗方式
語文是一門極具生命意識的科目,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呈現教材中的基礎內容,還要深挖每一文本中所蘊含的深厚的生命意識,以此使學生在知識掌握的基礎上感受其中的人文內涵,為其人文素養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既然語文教學中所選取的文言文與我們生活的時代相距甚遠,學生無法對其有深刻的理解,此時就需要教師采取想象體驗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跨越時空的現實與作者進行交流、對話。以《黃生借書說》這一內容為例,其中有一段寫黃生對書籍有著濃濃的眷戀之情,“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為了使學生對這種眷戀有深刻的體會,我會想一想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有的學生談及自己的經歷說道:“假期的某一天我到圖書館,在那里看到一本小說,很有吸引力,但是由于家里離圖書館太遠,而且公交車只有早晚兩班,我也沒有借書證,為了能看完這本書,我一整天連飯都沒有吃,害怕到閉館的時候看不完,而且以后可能不會有機會再來,就算有機會來但不一定能借到。讀書的時候,心情很忐忑,也很緊張。”在這個學生的描述下,我會引導他想象一下倘若自己有機會擁有這本書,還會像剛才自己描述的那樣緊迫地看書嗎?該學生說:“那就不會了,書是我的了,我想什么時候看就什么時候看,不會受到任何約束。”在這種生活經歷結合想象的方式下,學生可以將心比心地體驗到作者在文章中所描述的“余幼好書,家貧難致。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后,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有深刻的理解。
總之,在農村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借助創設情境、角色扮演以及想象體驗等方式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文本內容,與文本進行對話,以此在轉變教學方式的基礎上,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王惠民,孫莎.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現狀及改革出路[J].文學教育(中),2011(9).
[2]高建亮.初中文言文閱讀現狀與對策探究[J].文學教育(中),2012(4).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