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紅
摘 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落實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思想的理論依據。所以,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今天,一線語文教師要通過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來打破傳統的灌輸式課堂,給學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臺,以確保學生在自主求知、獨立思考探究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自主探究;初中語文;文言文
所謂的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是指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相關的問題,并在問題解決中提高知識的理解力,以此來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教師要做好教材的研究工作,要通過對教學目標的明確來給學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臺,進而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探究中掌握知識,提升素養。因此,本文以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小石潭記》這篇文言文教學應用中為例進行論述,以期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小石潭記》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用聊聊數句描寫的一篇優美的小石潭,所以,我將自主探究活動應用到下面幾個方面的學習中,以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文言文鑒賞能力。
一、自主探究“用詞”
從整篇文章來看,作者僅用了不到150字來描寫小石潭的景色,這不僅體現了文言文在擇詞造句上的強大功能以及文言文語言的精煉,而且也體現了作者細致的描摹。所以,我組織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用詞”進行了自主探究,并在自主解讀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在教學時,我先組織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并找出文本中你認為“用詞”比較好的地方。比如: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
之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探究,說一說這些句子為什么好,好在哪里。比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十二個字,從顏色、形貌、動態三個方面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用詞準確,描寫準確等等。總之,在組織學生自主對文本字詞進行解讀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說出自己的理由,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認識到文言文在用詞上的精湛,才能激發和保護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在自主參與、自主體驗中形成積極的文言文學習態度。
二、自主探究“情感”
《小石潭記》看似一篇描寫石潭的寫景文章,實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也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我組織學生對這篇文章中的情感進行自主探究。但是從教學實踐來看,大部分學生一開始只能體會到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歡,只能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至于作者在描寫中寄予的心情很難理解。所以,在組織學生自主探究時,我先組織學生對教材中的注釋部分以及作者的生平簡介進行閱讀,思考:當時作者在事業上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狀態?作者為什么會到小石潭去呢?先引導學生對這些基礎知識進行了解,以為后面學生理解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所寄托的心情是非常有幫助的。之后,再組織學生重新閱讀文章,重新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態度。一步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并在自主思考中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的抑郁憂傷的感情。可見,在這樣的自主探究中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突破課堂重難點,鍛煉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三、自主探究“翻譯”
“翻譯”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語文學習能力之一。但是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我們一直采取的是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教師對文言文中的重點句子進行翻譯,學生只需要記住重點句子的翻譯就可以,就能完成教學目標,應對考試。可這樣的教學并不利于學生文言文學習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所以,在自主探究模式的應用中,我們可以組織學生結合教參或者相關資料進行自主嘗試翻譯,還以“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這句為例,先組織學生重點對“翠蔓”“蒙”“綴”等字詞進行翻譯,之后再對整個句子的句式進行分析,最后再進行整個句子翻譯。可見,這樣的教學可以達到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翻譯能力。而且為了檢驗自主探究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我還會隨機進行抽查,引導學生對相關句子進行翻譯,針對一些重點詞匯進行檢查。當然,我還會選擇一些課外的文言文片段來組織學生進行翻譯練習,以期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效率。
綜上可以看出,自主探究模式的應用不僅凸顯了學生的語文課堂主體性,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且,學生的一些基本的語文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進而在構建高效語文課堂的同時,也保障了學生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靜嫻.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觀[J].教育教學論壇,2016(32).
[2]林穎超.論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的合作自主學習探究[J].科普童話,2016(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