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考生
最近一次看到父親,發現父親的頭發少了,頭頂的“地中海”也若隱若現,父親回來母親高興得忙上忙下,而我既高興又難過。
20年前,父親經過一路奮斗和打拼,終于在這坐落在川、滇,黔、渝交界的美麗的小山城站住了腳,一度成為老家人羨慕的城里人——一家飼料廠的老板。他常對我說的一句話就是:“搞企業最怕假冒偽劣產品。”說這句話時,語氣總是那么莊重,表情總是那么嚴肅,而我總似懂非懂地點頭。這么多年過去了,發生了許多事情我才明白:質量是企業的生命,講規矩是企業家的良心,市場的規范是成功的保障。
成為一名企業家,是父親一生的追求,但這并不庸俗。因為過去窮,沒有錢是他永遠的痛:因為沒有錢看病,爺爺最終死于糖尿病;因為沒有錢看病,奶奶最終死于肺癌;因為沒有錢,父親不到15歲,就早早擔起了家庭的重擔。他一直在風雨中四處奔波,一直在苦難中掙扎。他在鄉下賣過豬肉,在鄉鎮開過茶樓,也曾同他人一起經營過小煤礦,也三把鏟子一口鍋地辦過飼料廠。只要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他都一心一意去干,去闖……
最難忘的是幾年前的一天傍晚,一切都變了,他苦心經營的事業一下子破產了。我們全家被迫在傍晚時分搬出了我從小就住在里面的溫馨的家,媽媽不知所措地低聲抽泣著,我茫然地看著凌亂擺放在街邊的家具。
“我的飼料新配方剛上市,受到養豬大戶的歡迎,怎么才幾個月,市面上就冒出幾十個?”父親低著頭,倚在路燈柱上,不知是在跟我抑或是媽媽說話,還是在自言自語,煙蒂也掉了一地:“外地幾個豬場死了快出欄的豬,硬說是我廠的飼料有問題,賠了四十多萬!”
假冒偽劣產品毀掉了企業發展的命,毀掉了我的家啊。
后來父親只身去了兩千公里外的地方又辦了建筑扣件廠。他汲取了教訓,每個扣件都打上自己廠特有的標志,發往建筑工地的扣件也親力親為,一個個檢查,還牽頭擬定了建筑扣件等非標件的地方標準,由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發布推行。久而久之信任他的企業越來越多,甚至外省的建筑企業也來進貨。
每次通電話他都不忘教導我“一定要守學校的規矩,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才能要求別人”。聽了他的話,我常常沉思:搞企業如此,做人不也是這樣嗎?
有時父親也和我開玩笑說:“上大學我和你媽跟你一起去吧,你走到哪我們跟到哪,我還能再創一回業。嘿嘿!”
我知道,父親無論走到哪兒,干什么,都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講規矩的男人。
點評
本文以自己父親辦廠的親身經歷為事件進行敘述,按事件發展的自然順序敘述,最后揭示主旨。文章形象生動地揭示了質量是企業的生命,講規矩是企業家的良心,市場的規范是企業成功保障的重要性。因為別廠的假冒偽劣飼料毀掉了父親的企業,毀掉了“我”的家,導致父親遠走他鄉,后來父親在重新創辦建筑扣件廠時,“他汲取了教訓,每個扣件都打上自己廠特有的標志,發往建筑工地的扣件也親力親為,一個個檢查,還牽頭擬定了建筑扣件等非標件的地方標準,由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發布推行”,由此打開了市場。
文章情節一波三折,語言樸實內斂,娓娓敘來,言簡意深。
◆以人物某種活動為線索
這個“人物”既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事件中的人物。但他絕對不能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他可以扮演單一的角色,在文章中只做看客,不參與事件;也可以扮演多重身份,既是看客,又參與中心事件,但只做側面人物或者推動情節發展的人物。如《孔乙己》中的“我”,再如左邊文章中的“我”。
◆以事情發展順序為線索
就是按照事情的發生、發展、經過和結果的順序寫文章。主要事件記敘突出,次要事件交代清楚,主次搭配合理,敘述井然有序。如《紅樓夢》中“葫蘆僧亂判葫蘆案”一節,賈雨村審案的事件是文章的線索,故事開端寫賈雨村復職就任準備審理命案,故事的發展與高潮寫在審案的過程中,門子敘舊、獻符、敘案、獻策,結局寫賈雨村徇私枉法胡亂判案。文章主旨意蘊通過“審案”得以揭示,中心事件貫串整個情節。再如左邊文章中父親的創業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