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首部環境保護稅法獲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從2018年1月1日起,全國范圍內的排污企業將無差別執行環保稅納稅義務,而已施行近40年的排污費,也終將退出歷史舞臺。
點評:環保稅法是中國第一部專門體現“綠色稅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稅法,是貫徹“五大發展新理念”中綠色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更是落實中央提出“稅收法定原則”要求的具體行動。
由“費”改“稅”的意義不僅僅在于通過“稅收法定原則”提升執行力和透明度,有助于減少征管腐敗,降低征管成本,更在于以稅率的差異化來激勵“綠色創新”,具體來說就是用稅收杠桿來影響企業的環境保護行為,這才是“綠色稅法”所要承擔的長遠使命。
環境稅的重要作用不僅僅在于節約資源的利用,減少廢棄物排放,限制高能耗產品的應用。更在于它能激勵技術進步,即“綠色創新”。據數據表明,企業的排污成本在政府采用征稅政策后更高,因而減排對企業而言收益更大,所以征稅比免費許可證制度(限制排放)產生更強的減排推動力,也比補貼更能激勵創新。丹麥在推行生態稅收制度后,不僅有效地保護了丹麥的環境,而且為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發展積累了資金,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使丹麥在歐盟國家中成為經濟增長率最高的國家。
因此,“綠色稅法”的目的并不是立足于“收錢”,更應該以差異化的稅率來激勵“綠色創新”,這也是國際通行的做法。此次的環保稅法規定,環境保護稅的稅額標準設置了下限和上限,例如,大氣污染物稅額1.2-12元;水污染物稅額1.4—4元;固體廢物5—1000元等。各省份可以在上述幅度內選擇具體的使用稅率。這為激勵企業“綠色創新”留出了空間,多排污多繳稅,對環境有正面貢獻的可獲得稅收激勵(少交稅),從而為企業綠色發展提供創新的內在動力,真正讓環保稅起到應有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綠色稅法”的表決通過,將會對中國環境保護產生深遠影響,企業必須正視這一重大變化,盡快采用環境友好的生產經營方式,這也是企業生產的“達爾文法則”,否則就有可能被法律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