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華
摘 要:花生作為一種營養價值較高的農作物產品,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本文對花生高產栽培技術的模式進行研究,以提高花生的產量與種植者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花生;高產;栽培技術;模式
中圖分類號:S56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85
1 合理選種、科學施肥
在花生栽培過程中,由于不同的土壤所含有的營養成分不同,且不同的種子所需要的營養成分也不同,因此在進行栽培時,應對種植土壤及環境進行分析,根據種植地區土壤及氣候的條件,選擇適當的品種進行栽培,如西北部的丘陵地區,應選擇生育期在12~25d以內的錦花9號或白沙1016號等,而西南部的平原地區應選擇生育期在125~130d內品種。
在花生的種植過程中,應對其所需要的營養成分進行合理搭配,同時注重施用農家肥,通常情況下,應按照每667m23000kg的比例施用腐蝕農家肥,在播種時應按照每667m235kg花生專用復合肥、5kg尿素、15kg過磷酸鈣(30kg磷酸二銨)的施肥比例進行施肥,若在栽培過程中缺少農家肥,或種植地區為風沙地、坡地,則每667m2地應施花生專用肥50kg以上,并配以5kg尿素、15kg過磷酸鈣,此外每667m2地應用30~50g的微肥伴隨種子一起栽種,以進一步提高花生的產量。
2 適時播種、合理選地
在花生的種植過程中,為了保證花生的產量,經常會采用覆膜種植法,通常花生的種植時期為5月上旬,部分北部地區溫度較低,應在5月中旬進行種植,而南部地區應在5月8日之前全部播種完畢,以保證栽培效果,在播種時應采用宜早不宜晚的原則進行播種,且將播種的深度控制在0~5cm,這是因為這一深度的土地溫度基本處于15℃恒溫,屬于花生種植的適宜溫度,且由于其溫差變化較小,對花生種子造成的影響也相對較小,在播種時,若土層含水量較少,那么種植的深度不宜過深,若土層的含水量較高,則應盡量往深種植,通常若種植土地為沙地,應將種植深度控制在5cm左右,若種植土壤為非沙地,應將種植深度控制在3~4cm,并在播種后對種子進行鎮壓處理。
在種植過程中,為了保證種植的效果,應對種植的土地進行嚴格選擇并整理,通常應將花生種植在通透性及排水性較好、土質較為疏松的沙土(或砂壤土)中,土體的結構應為上沙下壤、上松下實結構,若土質較為黏重、有機物質含量較高或為鹽堿地,則不適宜種植花生,此外,在種植花生時最好不要迎茬或重茬,應采用輪作的形式進行耕種,而由于軟茬對花生的生長、結果具有促進作用,因此在種植花生時應選用西瓜、馬鈴薯等茬口進行栽培,在選擇茬口時,應對上茬土地進行檢查,以免土地中存在上茬除草劑的殘留物,對花生苗產生影響。在進行耕地時,應選用三犁川打壟,并將耕地的時間控制在早春,耕地的深度控制在20cm左右,以保證耕地效果。
3 病蟲害防治
花生栽培過程中應采用輪作方式進行耕種,為了提高種子抗病蟲害的能力,應采用惡甲水劑或強力甲基托布津、多福混劑對植株進行噴灑處理,若蟲害為草地螟,則可用敵殺死、阿維高氯等除害噴劑進行防治;若蟲害為紅蜘蛛,則應采用殺螨噴霧進行處理;若蟲害為蚜蟲,應采用啶蟲脒或吡蟲啉進行處理。而在除草時,對土壤進行封閉處理,并在播種后3~5d內,采用安全性較高的除草劑對土塘進行處理,待雜草的葉片在2~4葉之間時,應采用精穩殺得與48%的苯達松噴劑對花生苗的莖葉進行噴灑,以出將禾本科雜草及闊葉雜草清除干凈。此外,在花生生長過程中,還應對其常見的疾病進行處理,目前花生生長過程中主要發生的疾病有以下2種:葉斑病,褐斑病、焦斑病以及黑斑病均屬于葉斑病,若發現花生出現了葉斑病,應在其發病初期將葉面肥與白托、多咪混劑及多菌靈等化學殺菌劑進行混合,噴灑于花生葉面上進行防治;根腐病,根腐病主要發生在花生苗的冠、根、莖部位,在防治過程中,應對土壤進行改良,適當施肥以提高土壤中有機物及氮、磷、鉀等元素的含量。
4 適時采摘
當花生植株的顏色由原來的綠色逐漸變成黃色,僅主莖存有3~4片綠葉,且果實已大部分成熟時,應對花生進行采摘,通常采摘的時間為每年的9月中旬,采摘過后應對將果實進行晾曬,使果實內多余的水分蒸發掉,以免在儲藏過程中發生腐爛、發霉的現象,影響種植者的經濟效益,此外,在對果實進行儲藏時,也應盡量通風,以免果實受潮發霉。
5 結束語
花生高產栽培技術的新模式主要是采用先進的種植技術,以提高花生的產量與質量,減少其生長及儲存過程中所發生的問題,新模式應對花生種植前后的順序及其主要注意事項進行分析,選擇適當的種植、除害、收貨季節,并對種植土地進行分析,選用適當的種子、化肥,不斷更新栽培技術,以進一步提高花生的產量。
參考文獻
[1]常淑娟.花生高產栽培技術新模式[J]. 現代農業,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