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海
摘 要:我國有大部分地區處于水源不足、干旱半干旱狀態,這種狀態是致使森林植被難以恢復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水源不足,嚴重影響了樹木的存活,壓迫樹木的生長,因此抗旱造林技術的推出及應用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抗旱造林;技術措施;效果;問題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S7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60
隨著社會經濟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不斷對干旱、半干旱地區推出抗旱造林技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高了造林的存活率以及植被的覆蓋率,改進了整體的生態環境。在不同的缺水地區造林,采用不同的抗旱技術,對所選種植的苗種各個器官所產生的生理及病理作用均會有所不同。
1 應用的主要技術措施
1.1 適地適種
在進行抗旱造林舉措前,應先對荒漠或者干旱地區進行土壤檢測,根據土壤的情況以及當地天氣的濕度選擇適宜生存、品質優良、抗害性強的樹種。如果種植的品種不當,無法完成造林;可能會整體的生態平衡。
1.2 提前整改土地
以最低的破壞生態環境為原則,通過一定的措施提前改善土壤的質量,提高土壤的水分以及其他營養成分。同時還要適當改造造林地周圍的環境,保證能夠有足夠的關照以及通風濕度。
1.3 利用容器苗造林
采用容器苗技術,需要再種植地時候將容器的底部撕破或者是將底部取掉,利用容器來為苗種固土保水。提高整個造林區的土壤水分以及土壤的固定性,從而提高成活率。
1.4 采用覆膜造林
對于干旱地區進行造林,水分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因此采用覆膜進行造林是一種有效提高植被成活率的方法。在采用前,先對膜進行相應的改造,進而將膜覆蓋在種植地片區,以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程度,提高造林地的土壤水分含量。
2 所產生的效果分析
2.1 造林的成活率有所提高
采用以上的造林技術,對不同的地區實施不同的抗旱造林技術,不同的土壤種植不同的植被品種,一步一步的完善改進,有針對性地制定有效的造林技術管理理念。從而在不斷探索中,保證并且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
2.2 促進林木的成長
針對不同的情況設置不同的造林方案,實行不同的技術,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條件下,不但改善了自然環境,并且使得所種植的林木生長的速度比普通造林情況下植被的成長率要高出許多。
2.3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造林成本
有計劃性、系統性的對抗旱造林進行規劃,使用順應社會發展以及適宜苗種生長的技術,不但能夠有效地使得整個抗旱造林工程順利的進行,并且在某些環節強有力地為造林工程節省了一定數額的資金,降低了造林的成本。
3 抗旱造林技術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不同的種植物所附有的病蟲害則大都各不相同,對于林木所潛在病蟲害的防治應對于不同的病蟲害則因施以不同的防治手段。在當下部分造林者并不重視病蟲害的預測,大多處于在蟲害出現后才會采取相應的防治手段,在這個過程中對林木種植的生長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害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損失。
由于抗旱造林工程規模比較龐大,相對于普通地區的造林需要投入的勞動力更大。反觀當下,由于現今人工費用所造成的成本投入量過高,人們便會減少勞動力的投入量。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國家、政府以及上級領導的支持幫扶力度不夠大。
4 抗旱造林技術應用中問題的解決對策
4.1 加強林木的病蟲草害預報檢測工作
對于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林木的種植,普通植被病蟲草害預測在一定層面上仍然適用,因此要根據時節變化和正常規律對林木的病蟲草害進行有效預測和檢測工作。
4.2 加大抗旱造林技術的扶持力度
在抗旱造林技術應用的道路上,如果其他前提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要是沒有一定充足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那么也無法真正意義上去改變現有的問題,沒有辦法去實施更好的對策,完成抗旱造林的工作。
4.3 健全管理體系
關于對于抗旱造林技術應用的管理,應該在經歷多次的探索后不斷地進行總結完善,推出一項統一適宜抗旱造林的管理體系。并且廣泛地采納、聽取廣大負責造林者的建議和意見,在普遍適用的管理體制下,對管理方法進行補充和試用,得到造林者的認可和認同后在進行抗旱造林技術應用地區進行推廣。進而循環實行,不斷從民聲中健全相應的管理體系。
抗旱造林技術的應用,應該從技術上落實,從負責造林的人員上抓起。有計劃、有目的地對整個造林工程進行規劃,對不同的地區采用相適宜的技術和苗種。
參考文獻
[1]陳艷輝.解析造林生產中抗旱造林技術的應用[J].科技專論,
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