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天嬌
[摘 要] 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業務存在很大風險。風險形成原因包括中小企業經營規模較小,風險管理較差,財務管理制度不合理,市場競爭力低;商業銀行信用評價體系不夠完善,缺乏專業的信貸管理體系;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信用評價系統尚不成熟。防范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風險,中小企業要擴大經營規模,提高風險管理水平,規范財務管理制度;商業銀行要加強貸款使用情況監督,建立風險評估體系,提高工作人員綜合素質,建立專門的中小企業信貸中心;相關政府部門要制定政策,優化金融環境,完善法律法規,針對中小企業特點實行貸款監督,規范中小企業經營行為。
[關鍵詞] 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風險;對策
[中圖分類號] F830.5 [文獻標識碼] B
引言
目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隨著一系列有助于中小企業融資的法律法規頒布之后,這一問題逐漸得到重視。商業銀行通過不斷拓寬業務寬度,開始提供具有針對性的中小企業貸款。商業銀行貸款業務的授理在一方面,對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的作用,緩解了市場經濟壓力。另一方面,還能夠增加自身的收益,拓寬業務渠道。但是,現階段中小企業經營規模相對較小,管理水平較其它企業比較也相對較低,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時增加了自身的風險,如何降低商業銀行辦理中小企業的貸款風險,成為當務之急。
一、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的特點
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的特點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目前國內中小企業數量眾多,一般來說這些企業需要的資金處于短缺狀態。中小企業依靠自身的一項或者多項優勢來吸引消費者,其經營規模較小,靈活性比較強,能夠采用多樣化的方式來獲取利潤。商業銀行一般將貸款的類別分為個人貸款、個人經營性貸款以及大中型企業貸款的形式,雖然這些類別的貸款的數量較多,但是大多數貸款的計劃性不強,沒有明確的用處以及還款的期限與方式等。
第二,大部分商業銀行流動資金相對來說比較有限,貸款大多數期限都不超過一年,由于風險較大,商業銀行一般情況下不向中小企業提供項目建設貸款以及固定資產貸款等,多是根據企業的經營情況,查看企業的購銷合同等來向中小企業發放流動性資金貸款,這種貸款方式的期限一般是一年或者一年之內。
第三,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一般都會被中小企業所接受,因為其貸款的價格敏感度較低,并且中小企業資金周轉流動速度較快,資金使用率較高,大部分中小企業都能夠接受商業銀行貸款利率的上浮。并且隨著中小企業對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要求越來越高,除貸款業務之外還要求商業銀行幫助中小企業進行資金核算等。
二、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風險的表現與成因
(一)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風險的表現
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風險的表現大致表現在兩個方面上。一方面,由于中小企業經營不善而造成的償債能力不足的貸款風險,導致中小企業的資產信用沒有達到標準。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業缺乏文化建設,其道德信用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在經營不善、無法獲利的情況下,缺乏足夠的償債意愿。從經營的規模來看,中小企業的經營規模較小,不確定因素較多,并且缺乏嚴謹、完善的管理機制,沒有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其管理者的能力與管理手段有限,許多中小企業在管理和經營上還未完全與現代企業接軌。其經營模式仍然停留在作坊式生產、家族式管理經營等階段。加之中小企業缺乏可靠的技術支持,其生產經營的產品市場競爭力相對較差,企業抗風險能力弱。從中小企業的道德層面來看,部分中小企業由于缺乏對長期經營的理念的意識,其信用意識不夠明確。并且其在向商業銀行貸款之后,沒有按時執行還款計劃,一旦經營出現問題,往往會選擇各種方法以此來逃避商業銀行的債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商業銀行的貸款風險。
(二)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風險的成因
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風險的成因主要是商業銀行之間的惡性競爭以及中小企業經營規模小,不確定性因素大造成的。商業銀行之間的惡性競爭使得很多商業銀行放寬對中小企業貸款的限制,為了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各個商業銀行為了爭奪更多的優質客戶不惜鋌而走險,利用各種關系以及各種各樣的優惠條件來吸引客源,把中小企業的經營情況、經濟實力以及償債能力置之度外,加大了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風險的成因。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其條件之一就是??顚S?,但是由于中小企業靈活性較強,并且大部分商戶都是獨立經營,商業銀行很難對資金的運用進行監督。在實際情況中,很多中小企業以擴大生產經營的名義進行貸款,然后在貸款成功之后把款項運用到了其他方面,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
三、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分析
(一)中小企業經營規模較小,缺乏完善的治理結構,風險管理較差
現階段,我國中小企業經營規模相對來說比較小,并且缺乏完善的治理結構導致其風險管理較差、抗風險能力較弱。中小企業較其他企業來說其生產規模有限,加之沒有絕對優勢的技術支持,市場競爭力不強。這就導致了在經營過程中存在時而盈利、時而虧損的局面,放大了企業的經營風險。中小企業中大多數為個體商戶,在經營的產品中技術含量低,無法與產品技術含量高的企業進行競爭,并且受市場環境影響較大,經營的不確定性極強,信用水平較大企業來說相對較低。
目前,國內部分中小企業為家族式企業,企業的領導者與管理者自我控制的意識較差,個人主觀意識比較強,在經營決策上容易出現嚴重的失誤,導致企業虧損。中小企業的經營規模小,但是隨意性比較強,在風險管理方面做得遠遠不足。除此之外,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之后缺乏對中小企業的監督與制約,加大了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的貸款風險。
(二)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制度不合理,市場競爭力較低
近些年來,我國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壯大,但是大部分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制度不夠合理,市場競爭力普遍較低,加大了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目前,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弄虛作假的情況,就財務報表這一方面來說就存在著許多問題。中小企業針對不同部門上報不同的財務報表,例如,上報給主管部門、稅務部門與銀行部門的報表都不同,給商業銀行的貸款工作增添了許多的難度。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超過一半以上的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制度存在著問題,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嚴重,各類財務信息披露也少的可憐,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另外,中小企業由于經營規模以及核心技術的限制,缺乏一定的市場競爭力,大部分中小企業存在盲目跟風的現象,見風使舵,沒有長遠的戰略目標,提高了中小企業的經營風險。中小企業產成品的同質化問題嚴重,無法有效的利用市場機制進行調節,很可能導致某一產品供過于求而產生了惡性競爭的局面,縮短了中小企業的生命周期,給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帶來了極大的風險。
(三)商業銀行信用評價體系不夠完善,缺乏專業的信貸管理體系
目前為止,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評價體系還不夠完善,并且缺乏專業的信貸管理體系,增加了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我國商業銀行缺乏對中小企業專門的信用評價體系,采用“一刀切”信用風險評價體系的商業銀行較多,而且大部分商業銀行沒有對信用評價等級進行差別化的區分。由于商業銀行的信用評價體系不夠完善,信用評級方法存在漏洞,沒有做好企業之間的差異性分析,使得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風險得不到充分的體現,以致于商業銀行的信用評價體系無法真實的反映出中小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中小企業近些年來作為商業銀行重要的客戶群體,部分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各項規章制度還沒有建立完善,缺乏專業的信貸管理體系。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是貸款成功之后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控制貸款風險的重要手段,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維護客戶的利益不受損害。但是,部分商業銀行在貸款之后沒有進行相關的信貸管理,更多的商業銀行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急于發掘下一個客戶,忽視了對中小企業貸款后的管理與監督,增加了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風險。
(四)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健全,信用評價系統尚處于初級階段
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健全,信用評價系統還尚處于初級階段,給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增添了很多的困難。目前,社會上缺乏對中小企業貸款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中小企業融資方面的法律法規也模糊不清,沒有相關法律保障商業銀行的利益,導致中小企業信用越來越低,失信率越來越高,給商業銀行帶來了不小的損失。另外,我國社會信用評價體系的建設還處在初級階段,很多企業的管理者對信用評價系統的概念不是很理解,在社會上沒有形成良好的信用評價體系,而且中小企業誠信基礎較低,失信的代價相對來說較小,在向商業銀行貸款之后雙方信息溝通較少,中小企業貸款的抵押資產也不是很多,有效的擔保人少之又少,信用擔保體系的發展也停滯不前,使得中小企業失信現象常有發生,阻礙了商業銀行的發展與進步。
四、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風險防范措施
(一)中小企業擴大經營規模,完善治理結構,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商業銀行降低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風險需要中小企業與商業銀行共同努力,打造出一片和諧的新天地。中小企業要擴大經營規模,完善治理結構,提高風險管理水平,降低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一方面,中小企業要發掘自身優勢,利用自身的靈活性來擴大經營的規模,多學習與借鑒國內外先進的財務管理經驗,聘請專業的企業管理者與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員幫助完善企業的治理結構,不要盲目的通過商業銀行的貸款來擴大生產經營規模,要進行實地調研,充分的考察之后再擬定相關的經營計劃,降低經營風險。另一方面,商業銀行也要加強對貸款之后中小企業財產使用情況的監督,及時掌握貸款的用途,建立風險評估體系。對于未能及時還款的中小企業進行充分的情況了解,積極討論出補救措施,將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的貸款風險降到最低。防范中小企業的貸款風險與一些大企業有所不同,在建立信用評價體系時要充分了解中小企業本身的經營特征,建立與中小企業經營特征相符的、科學的、有效的信用評價體系。
(二)加強隊伍建設,規范財務管理制度,提高市場競爭力
為從根本上降低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首先必須要加強中小企業的隊伍建設,規范企業內部的財務管理制度,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商業銀行也要對在職工作人員定期進行培訓,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對中小企業來說,加強隊伍建設,聘請高素質的管理者與工作者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業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從而降低經營風險。加強隊伍建設同時也是商業銀行需要完成的任務,專業的、高水平的中小企業信貸隊伍能夠有效的降低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其次,商業銀行要根據每個工作人員的優勢為其安排不同的工作崗位,并且要定期為其制定培訓計劃,對新招聘的員工要進行入職前的培訓,提升工作隊伍的綜合素質。
現階段,中小企業貸款群體比較廣泛,并且數量眾多。目前貸款金額普遍較小,在這種背景下對商業銀行的工作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然而由于銀行員工的綜合素質良莠不齊,容易出現關系貸等問題,從而加大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風險。所以說,要想降低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商業銀行以及中小企業必要要加強隊伍建設,規范財務管理制度,提高市場競爭力。
(三)完善銀行信用評價體系,建立專門中小企業信貸中心
信用評價體系是商業銀行降低對中小企業貸款業務存在風險的重要措施。商業銀行的穩定客源,提升收益與競爭力的經營目標可以通過完善銀行信用評價體系,形成專門的中小企業信貸來實現。首先,銀行為中小企業的貸款提供一定的便利條件,從而實現對中小企業貸款風險的可控。近些年來,國家鼓勵中小企業的發展,出臺了相關的金融政策。各大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以及貸款公司都把目標鎖定在了中小企業上,競爭趨于激烈。商業銀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多的客源,并且逐漸發展為穩定客源,需要針對中小企業的特點制定出一套銀行信用評價體系,并且要不斷的豐富創新相關的貸款產品。在抵押上銀行可以采用擔保抵押的方式來降低自身的貸款風險,積極制定中小企業貸款政策,增強中小企業信貸風險防范能力。另外,商業銀行要建立專門的中小企業信貸中心,不同的貸款形式來降低商業銀行的貸款風險。
(四)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強企業合作,優化金融環境
為降低商業銀行在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過程中所面臨的風險,社會各個方面和政府要共同努力,通過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企業合作、密切企業聯系,優化金融環境。商業銀行要意識到和銀行企業合作的重要性,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等,從而更好的建立風險評價體系以及風險防范的建設工作。銀行通過與企業的合作交流中總結經驗,選擇更加有優勢的貸款項目,實現雙方共贏的局面。其次,我國政府應該致力于改善中小企業所處的社會環境,相關金融部門要根據中小企業的經營特點對中小企業實行貸款監督,并且制定相關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規來規范中小企業的經營行為,從而降低商業銀行面臨的貸款風險概率。
五、總結
總而言之,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有利也有弊,要想達到共贏的目的,需要商業銀行以及中小企業共同努力,從而創建出良好的金融環境以及經營環境,做好風險防范的工作,增加市場競爭力,提高商業銀行的收益。
[參 考 文 獻]
[1]李霞.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風險監測指標體系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4(3):226-227,259
[2]陳倩雯,嚴佳.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信用風險管理研究[J].時代金融,2014(18):112-113
[3]李天慈,李映照.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信用風險管理研究[J].南方金融,2014(9):93-95
[4]袁煒赟.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風險的管理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4(24):138-139
[5]蒙震,胡懷邦.基于信用風險評估的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定價影響機制研究[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4(5):43-52
[6]危石林.當前商業銀行中小企業信貸面臨的法律風險及對策[J].商場現代化,2015(24):160-161
[7]楊長富,梁彩艷.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風險防范策略[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5):54-55
[8]方思允.我國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信貸業務風險管理[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16(3):80-81
[9]梁文娟,李家山.商業銀行開展小企業貸款業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4(31):92-94
[10]孫紅.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風險管理探究[J].中外企業家,2015(3):52,54
[11]龍正清.我國商業銀行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管理研究[J].金融經濟,2015(6):140-142
[12]劉亞麗,劉曉輝.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風險問題的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5(12):55
[13]曲國權.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授信風險的管理分析[J].時代金融,2015(30):81-82
[14]郭斌.中小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防控策略分析[D].天津商業大學,2014
[15]陳燕萍.商業銀行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管理研究[D].中國科學院大學(工程管理與信息技術學院),2015
[責任編輯:史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