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艷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就是了解和掌握目的語國家相關的背景知識的過程。本文主要探討傳授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以及從道德與價值觀、文化與內涵、社交禮儀和非語言交際這四個方面展開討論如何在傳授語言知識、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真正做到在真實有效的環境中進行語言教學,使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融為一體,相互促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跨文化意識外語教學
英語作為全球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已經成為國際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但在以全球化、國際化、多元化和信息化為時代特征的當今世界,跨文化交際和跨文化沖突更是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回避的內容。費南姆與伯克納對在英語留學的外國學生關于社會交往方面所遭遇的困難做了一項實驗,實驗數據說明留學生的文化背景與英國差異大,他們在社交往來方面遭受的困難也大,留學生在英國遭遇的最大困難在交友方面。因此,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外國留學生由于和英國人接觸少,不易獲得在英國從事社交活動的技巧,文化方面的適應能力很難提高,因此產生文化休克現象。他們建議組織針對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文化訓練。本文主要探討傳授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傳授文化知識,真正做到在真實有效的環境中進行語言教學,使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融為一體,相互促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一、 培養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語言是文化的產物,作為記錄人類歷史和思想的工具,每種語言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特色。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但據張伊娜研究發現,我國基礎教育的英語課堂上,文化教學主要是對英語世界的物質文化、制度習俗文化和各層面精神文化內容的介紹。這種將中西文化的學習完全割裂的做法易產生兩種傾向:一是對英語學習越感興趣的學生越容易忽略母語文化的學習;二是能力很強的學生不能就母語文化的相關話題進行順暢的英語表達。
筆者認為學習外語的重點是為了提高語言交際效能,而提高語言交際效能的前提是掌握已有知識間的聯系及相應的文化知識。學習者通過比較目的語與母語以及目的語文化和本族文化的區別,不僅增強了對兩種不同語言和文化的認識,而且也認識了語言和文化的本質,了解了文化差異可能導致的交際困難。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是通過教育促進學生對人類不同文化間差異的理解和尊重,承認文化差異的價值,尊重差異才能幫助學生形成對世界各個民族文化的正確態度,只有通過學習英語了解世界文化,才能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
二、 培養跨文化意識的途徑
跨文化教育是指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和互動,是一個動態的教育過程,它是隨著多元文化教育發展而逐步形成的,是國際教育發展的一種新理念。課標五級標準中有關文化意識培養的12條細則大致涉及以下四個板塊:道德與價值觀,文化與內涵,社交禮儀與非語言交際。
(一) 道德與價值觀
西方人崇尚個性自由,崇拜個人奮斗,尤其善于表達自己,從不掩飾成功的喜悅。而中國文化崇尚中庸,不主張炫耀,尤其避免鋒芒太露,招人嫉妒。在西方很多國家,在出席常規會議和講座時都有提前到達會場的習慣,只是,西方人提前到達的目的是為了占據前排比較顯眼的位置,并在紙牌上書寫自己的姓名,折疊后作為桌簽方便被提問。而在中國,很多時候,提前到的目的是為了搶個不顯眼的位置,避開他人視線,方便開小差而已。
在西方國家,強調自己為自己負責,而不習慣過分關心他人,尤其是不能過問和干涉他人的私事。而在中國,判斷一個人道德是否高尚常常通過他的奉獻精神來衡量的。在中國,主動關心他人、熱心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而在西方國家,一般人都不愿意接受陌生人的幫助,即使是善意的關心也會讓人感到不自然。所以,在西方,你時不時地看到在公交車上有些老太太寧可站在座位旁,也不愿意接受你的讓座,因為他們不愿意因為接受這種“照顧”而讓自己顯得老態龍鐘,一無是處。
在中國,社會對女性的照顧和禮節要少很多,而且一些漢學專家研究發現很多帶有“女”字旁的漢字含有貶低女性的含義,如“妖,妓,奸,奴,妒,嫉,姘,嫖,娼”等。雖然一直強調男女平等,而事實上,在中國,無論上學還是就業,男女很難真正平等,近日廣州4位女學生在文塔下一起剃光頭以抗議“性別分數線”。而在西方國家,女性卻能享受很多尊重和保護婦女的傳統習俗,如男女同行時,男士有義務保護同行的女士,馬路上,男士通常走在外側,而讓女士走在相對安全的內側;進出公共場所,男士會主動為女士開門,扶女士下車;餐桌前,主動為女士移開椅子,等女士站好位置后,在將椅子送回女士身后,請女士就座。
(二) 文化與內涵
中國受男耕女織生活方式的影響,很多節日都是按照農歷上的節令產生的,如春節(正月初一)、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等等。再比如我們熟悉的“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西方,由于受宗教和商業經濟的影響,衍生出很多與宗教相關的節日,如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介紹的萬圣節(Halloween)、圣誕節(Christmas)、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
在節日的慶祝方式上中國人喜歡用大團圓的方式營造和表達歡樂之情,比如除夕的團圓飯,中秋的月餅,重陽的登高感懷,無不營造了一種人與人之間對于節日慶祝的同樂氛圍。比如我們常說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普天同慶”“四海歡騰”等等,都強調在中國注重分享快樂、傳遞幸福這樣一種慶祝理念。而在西方,人們則常常用一種個性張揚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如西班牙的西紅柿節最能體現這一特點。人們約用100多噸西紅柿捏爛后作武器展開激戰,使整個市中心變成了“西紅柿的海洋”。一個小時以后,斗士們個個“彈盡糧絕”,“番茄大戰”宣告結束。接著,成千上萬的志愿者把所有能夠利用的自來水龍頭全部打開,一個小時后,整個廣場和街道被打掃得干凈如初。文化是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因此在學習外語時要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這樣能幫助我們正確理解西方人的言行,使交際順利開展下去。
(三) 社交禮儀
在中西方宴請禮儀上存在很大差別,在中國,人們常常會準備一桌子的菜肴,然后很謙虛地說:“沒什么好菜,隨便吃點,千萬不要客氣。”用餐前,經常要主人三番五次邀請之后客人才能動筷子,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主人常常會主動將一些特色菜強塞給客人,經常是客人看著一碗堆積如山的菜肴,不知所措。英美國家通常的家宴是一張長桌子上擺著一大盤沙拉、一大盤烤雞或烤肉、各種涼菜、一盤炒飯、一盤面包片以及甜食、水果、冷飲、酒類等。賓主圍桌而坐,主人說一聲“請”,每個人端起一個盤子,取食自己所喜歡的菜飯,吃完后隨意添加,邊吃邊談,無拘無束。主人通常用“Help yourself!”(請自便)邀請客人開始宴席。在英美國家,客人在用餐時一定會不停地夸贊主人的廚藝好,烹飪水平高,如Everything is so delicious等贊美的話,而主人也會欣然接受贊美。但在中國人們似乎還沒有這個習慣,經常女主人在廚房忙得不可開交,男主人在席間陪的不亦樂乎,只有等客人差不多吃完的時候,女主人才有片刻閑暇。在宴會結束時,西方人經常用“Bye-bye!”“See you later!”等簡單與客人告別,而中國人則要一邊說著客套話,一邊將客人送出大門。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職務甚至收入等私人信息,而西方人則很反感別人問及這些私事。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們經常用“吃了嗎?”來開始與他人的談話,而這種打招呼的方式讓西方人吃不消,他們常常會很疑惑對方是不是在邀請他們就餐,兩種不同的文化會導致理解的誤區。再比如中國人收到禮物后,由于擔心他人說他貪心,所以都是將禮物放在一邊,而西方人則要當著客人的面將禮物打開并當面表揚一番。
(四) 非語言交際
非語言交際包括哪些內容似乎仍未最后劃定,但胡文仲認為,非語言交際包括手勢、姿勢、體態、服飾、眼神、表情、體矩等。
肢體語言是表情達意的一種有效補充,如果能正確理解他人的體態語對于我們順利開展交際是很有幫助的。布羅斯納安在研究了中西方在非語言交際方面的異同后注意到:“英語國家的男子借火抽煙時坐著不動,也許只是用手遮擋一下,以防火被風吹滅,中國人要站起來,就是難以站起來也絕不偷懶,還要用另一只手幫助對方幫自己點煙。”再如請求搭便車,在美國與英國是舉起一只拇指,在某些南美國家是手背向車,伸出食指手勢。而在中國,此類手勢只表示“棒”的意思。伸出右手,豎起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把食指和拇指組成一個圈,表示“行嗎?”“行。”一般用于征求對方意見,相當于“OK?”“OK!”
牛津英語9A Unit 2 Colours中詳細介紹有關顏色和心情的相關知識,如中國人婚禮上穿著紅色服裝象征喜慶,而西方人則選擇白色婚紗以示純潔。“黃”與“紫”兩種普通的顏色,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著不同的象征意義。在中國,黃色代表皇親國戚,象征著無上的權力和地位。如清代皇帝賜與有軍功的臣子一件黃馬褂,以示皇恩浩蕩。而在西方,紫色則象征尊貴和王權,如to raise to the purple(升為紅衣主教),to be born in the purple(生于帝王之家)等。
三、 結論
教育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趨勢,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播在跨文化交際中至關重要,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巧妙設計真實的語言環境,將文化背景知識融入語言教學中,努力營造一種文化氛圍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跨文化意識,逐步提升社會文化交際能力。課標對我國教學改革起著導航作用,是所有一線教師開展教學實踐的基本依據,如何才能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筆者就如何利用現行教材有效培養我國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提出一些粗淺的見解,旨在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一線教師能關注這個問題,使我國初中生的英語語言水平出現新的飛躍。
【參考文獻】
[1] 李明遠,彭華清.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教學與管理, 2016(28).
[2] 胡文仲.試論跨文化交際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1992(3).
[3] 張伊娜.英語課程標準中的文化意識目標解讀 [J]. 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0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