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蕾
所謂“微革命”,它是自我的革命,是在微小之處發生的改變或變革,而且“微革命不是把我們自己的火種播在別人的心田,而是守住我們內心的火種,播在我們的心田。”身為一名普通的高中政治老師,我邊讀邊思考著作為獨立個體的自我,如何去追求乃至達成自己的目標。
耐心地堅持做有意義的“小事”
“微革命”里要做的大都是“小事”,但能把有意義的“小事”耐心且堅定地做下去,就是可能成為一件了不起的“大事”。45分鐘的課堂,想要一下子實現完全的變革,難度很大,但我可以做的是改變其中的5-10分鐘。高一政治課里,我常常都會在每節課里選取一個點,用這短短的時間來拓展與學生未來發展相關的內容:在《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里,我和孩子們從綠色消費談起,思考日常生活中怎樣才能真正做到節能環保;在《企業的經營》里,我們從優秀的企業家身上學到的不僅是企業的戰略、管理、創新與誠信,還有企業文化、工匠精神;在《經濟全球化》里,我們弄懂國與國交易過程中絕對優勢與比較優勢,從而反觀自身的優劣勢所在……有了這樣的時光,我與孩子們就可能在課堂旅程收獲不一樣的風景!
張老師在書中提出了15條“微革命”,其中有兩條是:“第六,堅持每天閱讀,并與親友分享閱讀心得”;“第十二,堅持每天至少寫兩百字”。對這兩條特別有感觸,是因為四年前,我就是每天上課、看書、整理自己的課堂實錄、寫點教育故事。但這樣的日子“好景不長”,堅持了大約一年,我開始寫得越來越少了。所以,這一次,再讀“微革命15條”,能否更耐心地堅持做一件“小事”,成了我想要挑戰自己的事。雖然今年我在高三,雖然我也有好多其他的工作,但我想從寫作開始重新出發,回到我的“微革命”。于是,我和朋友組建了“寫作挑戰100天”的微信群,堅持每天寫200字以上。有意思的是,12天過去了,我一共寫了10311字,我的閱讀更多了,思考更深入了,對敘述故事的表達更有自己的要求了。而我的朋友有被我成功“勾引”參與寫作的,也有被我的故事打動的,還有更多的是引起共鳴的。這是我不曾料想的結果,這或許就像張老師在文章提到的“一個人耐心地堅持做自己認定的有意義的事情,哪怕這件事極其微小,耐心地堅持也能讓它形成某種氣候,形成某種因其個人堅守而產生的風氣,這種風氣可能成為很多人的參照。”當然,我的寫作挑戰才剛剛起步,希望堅持到100天、200天、365天時,我再來歷數其間經歷的美好!
追尋“大問題”教學,做學習的“飛翔者”
張老師在書中是這樣描述的:“大問題”,指的是學科和學科教學的核心問題與基本問題。“大問題”教學追求的是智慧型的學習,因而在這樣的課堂里就需要更多的合作探究、自主生成。它的核心是針對人的發展。在這種課堂上,學生有自主規劃、自由想象、自我探尋的權利,我們把這種學習稱為“飛翔者”的學習。
這個概念,張老師在2013年的每次見面中就反復和我說過。但上學期開課的時候,我對“大問題”的概念依然是不清晰的。評課時,文芳老師和李華老師就提出,可以把“學校改名”這件事作為本課的“大問題”來展開教學。寫到這兒,我似乎明白了。“大問題”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走向高端學習,是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的、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思維品格。我一開始設計的活動——“我為福州市政府點贊”,在某種意義上就封閉了答案,當然也就無法引領學生培養那種開放的、多元的、探索未知的學習意識。在這樣的課堂里,教師往往站在學生的后面,鼓勵、支持和保障學生,激發學生自己的“再創造”,讓學習真正發生。
其實,今天不僅要讓學生成為飛翔者,我自己也應該努力成為學習的“飛翔者”。我的導師們常常與我對話,而對話的過程中,他們會不斷拋出新問題,引發我的新思考,讓我在前行的過程中不斷厘清自己的想法與做法,朝著正確的方向繼續努力。
尋找共同體,成為彼此的“湖面”與“天鵝”
張老師在書中這樣描述“共同體”——這樣的活動,是平等分享的、彼此敞開的,然后在這樣一種分享過程中,既是去追慕偉大事物的魅力,又是在追慕過程中去發現偉大的事物。在任何一個思想的共同體、精神的共同體中,我們彼此都是對方的清澈湖面,彼此都希望能夠成為在湖面上映出倒影的那只天鵝。
在我成長路的路上,一直都幸運地與這樣美好的共同體相伴著。從兒時的玩伴,到與福州“1+1讀書俱樂部”的相遇,曾經加入的1+1優培寫作計劃,再到今天的名師工作室……每一個共同體都讓我發現自己嶄新的一面,都帶來令人欣喜的成長。有時候,一個人的堅持太容易放棄,因為周遭的“墻”太堅硬;但一群人的堅持會帶給你更多前行的力量,即便你沒有堅持到最后,只要心不變,依然會在某一天重新遇見。
加油,我的“微革命”!從自己可以改變的地方開始,耐心地堅持著!
(作者單位:福建福州金山中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
實習生 謝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