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旅游者安全行為外文研究文獻綜述

2017-03-08 02:31:12吳藝娟鄭向敏
文景 2017年5期
關鍵詞:旅游信息研究

吳藝娟 鄭向敏,2

據統計,70%以上的事故與人因有關,無論Skiba的軌跡交叉論還是Heinrich的因果連鎖理論都指出,人的不安全行為是安全事故的主要引致因素之一,減少“安全金字塔”最底層的不安全行為可以有效降低事故的發生率。人為因素是最關鍵和復雜的因素,需要從心理、生理、人口統計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多學科進行審視,研究對象也有個體和群體之分。同樣地,旅游安全事故的發生與旅游者的行為選擇密切相關,其不安全行為往往容易引發旅游安全事故。然而,旅游過程的復雜性、涉及內容的廣泛性使得旅游者安全行為管控愈加困難。隨著安全經濟時代的到來,旅游者安全行為領域研究得以深入開展,其重要性也日趨明顯。研究旅游者安全行為的目的在于控制旅游者的不安全行為,激勵并引導其安全行為。本文從旅游者安全行為的研究源起及概念內涵、結構維度、影響因素3個方面對國外相關研究成果進行系統化梳理和歸納,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為國內外學者進行更深入的旅游者安全行為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旅游者安全行為的研究源起及概念內涵

學者們對旅游者安全行為的探索起源于旅游安全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開始,學界逐漸關注旅游犯罪領域,并圍繞某特定類型旅游安全事件開展研究,隨后出現了旅游安全與恐怖主義、政治環境、戰爭、自然災害、健康疾病和全球環境變化等宏觀視角的研究。美國“9 ?11”恐怖襲擊事件的發生引發了學界對旅游安全的廣泛關注,越來越多學者投身于旅游安全研究,并開始從旅游風險感知角度探索旅游者安全行為。與此同時,旅游安全微觀領域研究也逐漸增多,形成了包括特定旅游類型的安全研究、特定類型旅游目的地的安全研究以及特定旅游環節的安全研究等研究成果。目前雖尚未出現針對旅游者安全行為的專項科研成果,然而不斷豐富的相關文獻則從多個角度涉及旅游者安全行為,促進該領域研究的發展。近年來,旅游者安全行為成為旅游安全研究的熱點,研究視角和研究內容也逐漸向縱深化發展。然而,國外旅游者安全行為研究較為零散,雖涉及相關概念,但尚未明確定義旅游者安全行為的概念內涵。本文在梳理外文文獻基礎上,總結了國外關于旅游者安全行為的相關概念及定義(見表1)。

表1 旅游者安全行為的相關概念及內涵Tab.1 The related concepts and connotation of tourist safety behavior

續表

旅游者安全行為是安全行為科學理論在應用領域的擴展,安全行為科學旨在通過對人的安全行為規律的分析和認識,了解安全需要對安全行為的作用,以達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為和激勵人的安全行為的目的。此外,對行為模式的解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旅游者安全行為(見圖1)。從生理學角度看,旅游者受到旅游安全相關的外部刺激后,通過五官等肌體感受將安全刺激信號傳輸至大腦,由大腦對信號作出解讀和判斷,從而引導旅游者安全行為的選擇以達到刺激平衡;從社會學角度看,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對安全的需要產生安全行為動機,動機引導旅游者的安全行為以確保安全目標的實現,當在旅游者實現一個安全目標時,新的安全需要也隨之產生。基于安全行為科學理論和行為模式分析,可以認為旅游者安全行為是旅游者基于所掌握的旅游安全知識、以往的旅游安全經驗、旅游風險感知等方面的狀態和心理因素,在自身安全需要的驅動下,為規避風險以及不確定性因素而采取的一系列安全行為,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動全過程中達到相對安全狀態的行為反應。

圖1 旅游者安全行為模式Fig.1 Tourist safety behavior pattern

二、旅游者安全行為的結構維度

國外關于旅游者安全行為的研究雖各有側重,但基本圍繞旅游者安全行為的結構維度及其影響因素而開展。通過對相關外文文獻的梳理,可將旅游者安全行為劃分為5個維度:旅游者的安全決策行為、旅游者的安全信息搜索行為、旅游前的安全準備行為、旅游過程中的安全防范行為以及旅游后的安全反饋行為;同時,旅游者的安全決策行為及旅游者的安全信息搜索行為貫穿旅游活動過程始終,普遍存在于旅游前期與旅游中期。

1. 旅游者的安全決策行為

旅游作為個體實現自我發展需要的一種方式,包含了對基本需求和高層次需求的滿足,因而旅游決策相對于一般決策而言也更為復雜。國外對旅游決策行為的研究分為兩個主流視角:旅游過程取向視角和旅游者屬性視角。旅游過程取向視角認為:旅游決策行為發生在多個階段,如信息搜集階段、選擇評估和篩選階段、替代選擇階段、旅游進行階段;旅游者的人口統計學特征、先前旅游經驗等內外部因素的不同使得旅游者在不同階段的行為表現有所差別,從而形成不同的旅游決策。旅游者屬性視角則認為旅游決策是無法劃分為幾個連續階段的持續過程,并且旅游決策沒有終點。

基于旅游過程取向的觀點,本研究認為安全決策行為貫穿于旅游活動過程始終,是旅游者對旅游安全行為的決策,指旅游者基于安全目的所作出的各類旅游決定,涉及是否出行、以何種方式出行、出行時間、旅游目的地以及旅行計劃的選擇等,按照過程分類主要劃分為旅游前和旅游中兩個過程。安全決策行為關系到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能否成功規避或者降低旅游風險。旅游者決策前的猶豫行為是指旅游者在最后決策階段對旅游產品或服務的推遲購買,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也可視為安全決策行為的一部分。當存在不確定情況時,旅游決策可能伴隨諸多風險。若決策失敗,旅游者將需要承擔相應后果,如金錢、時間和精力的損失,人身傷害,心理影響以及社會各界的批評等。因而旅游者對旅游決策格外慎重,產生猶豫行為。此外,旅游者對于旅游風險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這種恐懼心理也可能導致旅游者決策前的猶豫行為。在決策理論中,旅游者的猶豫行為被視為一種決策風格,是決策者慣常行為以外的更為固定的特性。決策前的猶豫行為往往是為了規避旅游風險,可以為最終決策留出更多思考時間。在此過程中,旅游者可以通過對目的地安全和風險信息進行搜索,為決策行為提供更為充實的信息參考。

2. 旅游者的安全信息搜索行為

旅游者擁有獲取旅游地信息及旅游風險信息的權利。在旅游決策過程中,旅游者往往會進行一系列的旅游信息搜索行為,這些旅游信息不僅涉及行、游、住、食、購、娛6個環節要素,還包括旅游全過程中的安全和風險信息。旅游者的安全信息搜索行為可以從兩個角度加以理解。廣義上的理解即旅游者為達到保護自身及其他旅游者安全的目的,使用不同類型、不同數量的信息渠道為其旅游計劃提供信息支持。此處的旅游者安全信息搜索行為不僅指旅游者信息搜索行為,更關鍵的內涵在于旅游者有意識地以安全為目標所進行的旅游信息搜索行為。狹義上的理解則為,旅游者為確保旅游安全所進行的對涉及旅游活動各環節的旅游安全信息及風險信息的搜集行為。由于凡是涉及旅游者旅游活動的信息都是旅游者作出安全決策的信息準備前提,而決策的正確與否又往往直接影響旅游活動的安全狀況,基于此,筆者更傾向于從廣泛意義上對旅游者安全信息搜索行為進行理解。

旅游信息來源于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旅游者要想對旅行方式、旅游資源等的選擇作出正確決策就必須從內外部信息渠道獲取信息。首先,旅游基本信息來源于對內部信息的搜索,旅游者會在出游前對以往的旅游體驗和自身的旅游知識進行回憶和梳理,作出旅游決策。當內部信息不充分時,旅游者則會尋求外部信息的幫助,外部信息來源主要有公共信息渠道、旅游信息渠道、親朋好友以及政府信息渠道等。如今,旅游者信息渠道愈加廣泛,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互聯網成為旅游者最主要的外部信息來源之一。

旅游者的安全信息搜索行為是其安全行為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旅游者對安全信息以及旅游相關信息的獲取,目的是為了降低旅游決策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確保決策的正確性和科學性。旅游者可以通過信息搜索對風險進行管理,隨著信息技術與旅游業的融合,信息搜索也成為旅游者降低和管理旅游風險的主要策略之一。旅游者的信息搜索行為是國外旅游者安全行為的重要研究視角,如Fodness等學者對旅游者信息搜索行為的相關變量進行實證研究,并構建出旅游者信息搜索行為的模型。學者們對信息搜索行為的影響因素也進行了深入探討,如Quintal等發現風險規避對旅游者信息搜索范圍沒有影響,而不確定性規避對旅游者信息搜索范圍具有正向影響。同時,旅游者風險感知對信息搜索行為也有影響,基于風險感知劃分的不同類型旅游者所使用的信息來源不同。旅游者的文化背景也表現出一定的影響作用,來自于亞洲的旅游者往往更關注安全,而西方旅游者則更關注價值。此外,旅游者信息搜索行為與旅游決策的關系也獲得學界較多關注,并取得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旅游信息搜索行為是影響旅游者安全行為的重要因素,充足、及時且真實可靠的旅游信息是旅游者作出安全行為選擇的基礎。目前,在安全經濟背景下,旅游者安全行為研究逐漸被學者納入安全領域研究范疇,旅游者信息搜索行為的關注視角由其決策作用開始轉向安全保障作用。

3. 旅游前的安全準備行為

旅游前的安全準備行為與旅游者的安全決策密切相關,充分的安全準備是保障旅游者安全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旅游者所采取的規避或降低風險的策略之一。安全準備行為包括設備、知識和心理方面的準備工作,主要表現為在旅游前配備合適的旅游裝備,攜帶常用的急救藥品或其他必備藥品,為在旅游地可能遇到的語言和文化等障礙作好相應準備等。國外對旅游前安全準備行為的研究主要涉及旅游者的安全知識儲備,當對旅游地的安全知識掌握不充分時旅游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鋌而走險。Ballantyne等通過對比前往澳大利亞昆士蘭海灘旅游的國內外學生對海灘安全知識的掌握和熟知程度,從如何有效傳播海灘安全知識以及如何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兩個方面,為旅游者的安全準備措施提出建議。此外,與國內旅游者相比,國際旅游者所面臨的旅游風險更為廣泛,包括一系列健康風險,因而國際旅游者更加重視旅游前的安全準備工作。對于目的地國家而言,當存在健康風險時,應提前告知旅游者疾病風險險情以及相應的防范措施;對于旅游者而言,則可以選擇疫苗接種等方式的旅游前安全準備行為以有效防范疾病傳染。

不同類型旅游者所采取的安全準備行為各有側重。老年人在出游前注重對安全和急救藥品的配備,國際旅游者在出游前往往會對目的地國家的文化背景等知識進行儲備,自駕游或背包游等散客旅游者對于旅游安全裝備更為關注。對于探險旅游者而言,安全裝備的配備尤為重要,探險旅游者往往表現為對驚險、挑戰和刺激的追求,這使得探險旅游者比其他類型旅游者面臨更多、更復雜的旅游風險,充分的安全準備行為則能幫助其有效降低風險。

4. 旅游過程中的安全防范行為

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的安全防范行為較旅游前的安全行為更為復雜,涉及影響因素更廣,從而研究難度也較大。目前國外該領域研究尚未完善,學者多從微觀視角審視旅游者安全防范行為,主要關注旅游者對突發事件的應對以及旅游過程中所采取的各種安全防護措施。從旅游者的應對行為方面看,旅游過程中,旅游者往往需要在難以預料的情況下采取防范措施以降低風險,在此過程中涉及一系列安全決策。旅游者的個性特征、旅游相關變量和社會人口學特征等將對其安全決策產生影響,如具有高容忍度的旅游者在旅游中遇到困難時往往不會改變行程。Cahyanto對旅游者在颶風突發事件中決策行為的潛在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發現有團隊旅游偏好的旅游者更傾向于在颶風發生時選擇撤離。從安全防護措施方面看,旅游者所采取的這些行為并不一定卓有成效。如皮膚癌是旅游者旅游過程中很可能發生的身體風險,不間斷的陽光暴曬及曬傷是造成皮膚癌的風險因素。而Rodrigues等學者的研究發現,旅游者所采取的諸如減少日曬、穿防曬衣或者其他遮陽物等的陽光防護措施有效性很低,并且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化。

5. 旅游后的安全反饋行為

隨著旅游者安全行為研究的深入,旅游者旅游后的安全反饋行為也開始獲得國外學者的關注。旅游結束后,旅游者通過自媒體、口碑宣傳或其他傳播形式向潛在旅游者傳遞旅游地的安全體驗和經歷,形成豐富多樣的信息渠道,也成為潛在旅游者進行旅游決策時的重要參考。旅游者的安全反饋行為主要表現為在線分享旅游安全體驗、是否向其他人推薦旅游地以及是否重游旅游地等方面。國外對旅游者安全反饋行為的研究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研究結果:一種觀點認為,在旅游過程中感到威脅或者不安全的旅游者將不會重游該旅游地,也不會向其他人推薦;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雖然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產生了對旅游地安全的消極印象,但在旅游結束后,這樣的印象可能會發生改變,并且旅游者很可能會向他人推薦該旅游地。

三、旅游者安全行為的影響因素

旅游者的不安全行為是旅游安全事故的主要致因,有效控制旅游者的不安全行為并激勵其安全行為,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旅游安全事故的發生率。而引導旅游者安全行為必須首先了解其影響因素才能達到良好的管控效果。旅游者安全行為的影響因素眾多,學者們多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探索,主要包含內部因素、外部因素及旅游相關因素。

1. 內部因素

(1)人口統計學特征

旅游者的人口統計學特征對其安全行為產生顯著影響,包括性別、年齡、收入水平、國籍、種族等方面。其中,性別差異所帶來的決策差異獲得學者較多關注。一般而言,女性旅游者相比于男性旅游者具有較高的風險意識,面臨潛在旅游風險時更可能選擇相對安全的決策行為。如對于颶風等自然災害風險,女性旅游者往往為了安全保障而選擇撤離。不同年齡層次的旅游者承擔旅游風險的意愿不同,年輕的旅游者比年長的旅游者愿意承擔更大的健康風險,在存在健康風險時,年輕的旅游者可能不會放棄原有的旅行計劃。Rittichainuwat的研究發現,年輕的探險旅游者在面臨跨境旅游風險時仍可能繼續前往該旅游地,并認為恐怖襲擊、疾病等旅游風險已經常態化。當然,收入水平也會給旅游者的安全行為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在突發旅游風險時取消行程將產生額外的費用,包括重訂航班、飲食等的費用。在此類情況下,可支配收入較高的旅游者更可能作出較為理性的安全決策,即選擇取消行程。在國際旅游中,旅游者對旅游風險感知受到國籍差異的影響,當旅游災害發生時,亞洲旅游者比西方旅游者更可能改變旅行計劃;此外,國外游客相對于國內游客而言,其決策行為更具安全性。種族差異也是影響旅游者安全行為的關鍵因素,相比于非洲裔美國旅游者而言,白人旅游者更傾向于以安全為前提進行旅游決策,這是因為非洲裔美國旅游者普遍對政府缺乏信任,當其從官方渠道接收到旅游風險預警信息時往往不會即刻撤離。

(2)旅游風險感知

旅游者的風險意識主要表現為旅游風險感知,旅游風險感知對旅游者各維度安全行為的影響較大。旅游者的安全信息搜索行為是旅游者為規避旅游風險而采取的行為過程,不同類型及不同程度的旅游風險感知將影響旅游者安全信息搜索行為的范圍、程度、種類偏好等。隨著越來越多旅游突發事件的發生,旅游者風險感知在安全決策過程中的作用愈加重要。在旅游決策的后期階段,旅游者往往傾向于選擇降低風險的策略并且更加關注負面信息,從而消極的風險感知起到主導作用。一般而言,具有較高旅游風險感知的旅游者在進行旅游決策時更加謹慎,避免甚至取消前往高風險地區旅游,如當旅游者意識到目的地存在恐怖襲擊風險時,將會避免出行。同時,旅游者的風險感知也會影響其通過口碑宣傳等方式對目的地安全狀況的反饋行為。

(3)旅游先驗知識

旅游先驗知識包括主觀知識、客觀知識、先前來訪經歷和過去旅游經歷4個維度。不同旅游者的旅游經驗和知識的積累不同,對所傳遞風險信息的敏感程度以及對待風險的心理狀態也不盡相同。旅游先驗知識將影響旅游者對自身風險應對能力以及目的地旅游風險水平的評估,并最終影響其旅游安全行為的選擇。具體而言,當旅游者接收到目的地的旅游風險信息后,擁有豐富的旅游先驗知識的旅游者對于風險信息的敏感度較低,對于目的地風險狀況往往持有較樂觀的態度,對自身的風險應對能力更為自信,進而更可能低估目的地的風險水平或者高估自身應對風險的能力,從而采取不安全的旅游行為。如Sharifpour等發現旅游者的先驗知識與風險感知決定了旅游者所使用的信息來源,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旅游者的安全信息搜索行為。

(4)旅游者類型

旅游者可以依據不同標準被劃分類型,不同類型旅游者往往具有不同的特質,對旅游風險的敏感程度表現出明顯差異,形成旅游者對旅游安全行為選擇的不同傾向。一般而言,相對于以商務旅游和探親訪友為目的的旅游者,度假旅游者的安全感知更高;國內旅游者要比跨境旅游者有更高的安全防護意識,從而度假旅游者、國內旅游者由于具有更高的風險感知,對旅游地的風險信息更為敏感,往往傾向于選擇安全的旅游行為。按照風險偏好劃分,旅游者可以分為風險謹慎型和風險厭惡型,這兩種類型旅游者由于不同的風險偏好使其在安全信息搜索過程中所使用的信息來源存在較大差異。

(5)個體關聯性

個體關聯性是指個體感知的與某個問題相關聯的程度,當某個問題與個體生活具有較高的關聯性時,任何關于該問題的信息都會與個體產生共鳴,從而被個體重視并得到及時處理。個體關聯性可以通過個體關于該特定問題的興趣、重要性與好奇心進行測量。目前,國外關于個體關聯性對旅游者安全行為的影響尚無定論,一種觀點認為,旅游者對于特定旅游風險的個體關聯性越高,其旅游行為的安全性越高,原因在于個體關聯性高的旅游者往往更容易接受和認可旅游風險預警信息;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個體關聯性越高的旅游者越排斥預警信息,并認為自己有能力控制風險情況,從而其旅游行為的安全性較低。

2. 外部因素

(1)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因素主要通過旅游者的風險感知對旅游者的安全行為產生間接影響。旅游者安全行為常常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包括氣象環境、地質環境等。氣象環境對旅游業的影響巨大,多變的氣象因素也時刻威脅著旅游者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如颶風、暴雨、寒潮等。因此,對于氣象環境的關注以及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構成了旅游者安全行為的一部分,旅游者通過安全信息搜索了解旅游地的自然環境,幫助其采取相應的安全準備行為。雖然多數旅游者會在預訂前了解目的地的氣象環境,但很大部分旅游者僅在旅行活動開始前不久才進行了解,而旅行前一周才檢查天氣狀況的旅游者占了很大比例??梢?,旅游者對旅游地的氣象環境普遍缺乏足夠的重視,當突發災害性天氣時容易造成旅游者的恐慌以及不理智的決策行為。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也是影響旅游者安全行為的主要因素,旅游者更青睞于前往地質環境相對穩定的旅游地。如2011年3月日本的強大地震直接引起福島核泄漏并造成嚴重恐慌,導致旅游者對于出行日本的計劃猶豫不決,而這種猶豫行為可以為旅游者的行為選擇留有余地,使旅游決策更具安全性。

(2)社會環境

旅游地的社會環境對旅游者的安全信息搜索行為及安全決策行為產生較大影響,其中以恐怖襲擊的影響最大。社會環境因素構成復雜,主要體現為旅游地的社會治安、政治穩定狀況等方面。有針對性地襲擊國外旅游者被恐怖組織視為是對目的地國家的政治報復,大量國際旅游者在恐怖襲擊中喪生。當旅游者感知到目的地存在恐怖襲擊風險時,往往采取避免出行等安全決策行為以保障自身安全。此外,影響旅游者安全行為的社會環境因素還包括旅游者與東道主之間的文化背景差異。尤其在出境旅游中,旅游者往往在安全信息搜索過程中更加關注在風俗習慣、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作好文化知識準備,以避免主客之間的矛盾和誤解所可能引發的文化沖突。

(3)風險溝通

風險溝通是影響旅游者安全行為的外部管理因素,關系到公眾獲取旅游環境風險信息的權利,對于引導旅游者安全行為、保障旅游安全至關重要。風險溝通最早由美國環保署署長William Ruckelshaus提出,是個體、團體和機構間信息交互與意見交流過程,是與目標受眾進行的雙向交流,其目的是降低風險造成的影響以及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國際范圍內頻發的旅游危機事件引發不少學者和公眾的關注,風險溝通的研究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逐漸受到重視。旅游風險的普遍存在及其影響的廣泛性也使得風險溝通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旅游目的地風險信息的提供能夠有效阻止旅游者的不理性決策,幫助旅游者降低旅游風險。因此,確保旅游風險溝通的有效性,保證風險信息傳遞的通暢、風險信息的透明公開,將有助于旅游者獲取更為客觀、充分的旅游風險信息,引導旅游者作出安全決策,使其在決策過程中不至于高估自身的風險應對能力或者低估目的地風險狀況。Liu認為風險溝通對旅游者決策前的猶豫行為具有正向影響,有效的風險溝通能夠幫助旅游者更好地進行安全決策。目前,風險溝通的主要方式有新聞發布會、媒體傳播、網絡媒體、電話采訪、口頭溝通、電子郵件和書面溝通等。風險溝通作為有效的、可信的旅游風險信息傳播渠道,能夠在第一時間將風險信息傳遞給旅游者,使旅游者建立信任感。而這種信任感將影響旅游者的信息搜索行為,使旅游者擴展更為廣泛的風險信息渠道。當旅游者在風險溝通中建立信任感后,風險溝通的主要傳播方式將很可能成為旅游者今后獲取旅游風險信息的來源渠道。

3. 旅游相關因素

旅游群體的大小、是否首次旅游、旅游同伴、旅游交通方式、旅游組織形式等旅游相關變量也會影響旅游者安全行為。家庭規模更大的旅游群體在進行旅游決策時更注重安全,如遇到突發氣象風險時更傾向于選擇主動撤離以保護所有家人的安全。旅游者是否首次前往該地旅游影響其風險感知和風險降低策略的選擇,重游者與初次旅游者所感知的風險類型不同,進而所采取的降低風險的行為也不同。旅伴類型也會影響旅游者的安全行為,當與小孩一同出游時,保護小孩免遭任何可能危險的社會期望將提升旅游者的風險感知,從而使旅游者行為更具安全性;而與長輩一同出游時,由于長者往往過于依賴個人經驗或者旅游知識,其他旅游者可能會適應長輩的需求,而采取相對主觀的行為決策,使得旅游行為缺乏安全性。此外,旅游交通方式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旅游者的安全行為,包括是否搭乘飛機、租用交通工具還是使用個人的交通工具等。

四、研究結論與展望

1. 研究結論

旅游者安全行為是安全行為科學研究的延伸,關注安全行為主體的影響和作用。旅游者安全行為過程的復雜性以及旅游活動涉及范圍的廣泛性使得旅游者安全行為的研究難度較大。國外研究經歷了從簡單的旅游者安全決策行為的研究,到旅游前及旅游中的安全行為研究,再到不同結構維度的旅游者安全行為研究,研究視角逐漸豐富。學者們從旅游者的安全決策行為、安全信息搜索行為、旅游前的安全準備行為、旅游過程中的安全防護行為以及旅游后的安全反饋行為等維度形成了旅游者安全行為研究的理論體系。旅游者安全行為的影響因素有很多,近年來外文文獻主要圍繞以下3個方面展開研究:人口統計學特征、旅游風險感知、旅游先驗知識、旅游者類型、個體關聯性等內部影響因素;自然環境、社會環境、風險溝通等外部影響因素;以及旅游相關因素。根據相關外文文獻研究整理出旅游者安全行為研究的整體框架圖如圖2所示。

圖2 國外關于旅游者安全行為研究的理論框架Fig.2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ourist safety behavior research abroad

2. 未來研究展望

近年來,學者們在旅游安全行為領域雖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但在當今安全經濟時代,旅游者安全行為理論仍存在可以進一步研究和發展的空間。

(1)概念內涵及量表開發

雖有涉及旅游者安全行為的相關研究,但在理論上尚無明確描述“旅游者安全行為”這一術語的內涵,沒有一個統一的、具體的標準和定義。從結構維度方面看,相關研究較為零散,尚未形成系統的、結構化的旅游者安全行為維度模型。旅游者安全行為研究并不像其他行為領域研究已成體系,或在關鍵問題方面已達成共識,學者們更多的是在其他相關領域研究中無意識地涉及,這使得旅游者安全行為研究的開展缺乏相應的理論引導,難以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從而,明確旅游者安全行為及其各維度概念內涵對于未來相關研究的開展至關重要。

量表開發是實證研究的基礎,然而縱觀現有外文研究,僅有少數學者針對旅游者安全行為中的某個維度或者某個維度中的具體環節進行量表開發,多數研究通過沿用行為學領域的現成量表完成實證,如Wong等學者沿用Friedman等開發的決策量表中Evasiveness(cop-out)的6個題項測量旅游者決策前的猶豫行為。目前,旅游者安全行為的實證研究尚未成熟,可以借鑒、援引相關學科的成熟量表。然而有些量表并不一定完全適合旅游者安全行為的研究,不同文化環境下、不同作用因素條件下的旅游者安全行為也會有明顯差異,因此,需要結合研究目的和研究背景開發量表或者適當修正現有量表以保證測量的準確性。

(2)其他影響因素的探索

國外在旅游者安全行為影響因素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規模。從內部因素方面看,現有研究對于旅游者風險感知、旅游先驗知識等內部因素著墨較多,很少關注旅游者的個體關聯性、氣質與性格等個性心理因素,以及社會知覺、角色心理、價值觀等方面的社會心理因素;此外,對于健康狀況、身體機能等生理因素的影響研究也較少。從外部因素方面看,學者對氣象環境、地質環境等方面的自然環境因素及旅游地社會治安、政治穩定狀況等方面的社會環境因素有了較多探討,對于旅游安全信息便捷度的影響僅在部分文獻中略有涉及,社會環境因素中的社會輿論、社會風俗、社會時尚等方面對于旅游者安全行為的影響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同時,經濟環境對于旅游者安全行為的影響研究也存在較多不足。此外,管理因素對旅游者安全行為的影響研究寥寥無幾,未來研究可以從旅游從業人員、設施設備、規章制度等方面的管理因素著手探討對旅游者安全行為及其各維度的影響。

(3)研究方法及研究視角

已有學者結合人類學、行為學、心理學、安全學等不同的學科背景開展旅游者安全行為學的研究,研究方法有關鍵事件法、焦點小組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等,以定量研究為主。未來旅游者安全行為研究可綜合運用多學科理論,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融合,定量研究中注重不同情境下的量表開發,結合觀察法、訪談法等質性研究方法,并關注民族志研究方法的運用。

從研究視角看,學者多進行單維度安全行為的研究,或者圍繞特定旅游類型、旅游目的地或旅游環節的旅游者安全行為進行分析,主要關注旅游前期與中期的旅游者安全行為,缺乏對旅游者安全行為進行多維度的系統性探索以及從更為廣泛意義上對旅游者安全行為的研究。對旅游后的旅游者安全反饋行為的探索不夠深入,對于旅游者安全反饋行為的影響以及干預措施等方面的研究甚少,未有針對該領域開展專門的系統化研究,因此,未來研究可以更多關注旅游者安全反饋行為。

此外,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旅游者安全行為研究已然成為趨勢。現有旅游者安全行為的研究較少結合大數據背景開展。今后的旅游者安全行為研究可以結合大數據技術,如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分析旅游者的安全信息搜索行為及安全反饋行為等,探討其行為模式特征。未來的相關研究應順應大數據時代潮流,充分利用大數據帶來的高效快捷的技術手段和信息平臺,構建點、線、面結合的旅游者安全行為信息系統和監測系統,為旅游者安全行為的差異分析、預測以及干預分析提供技術和數據支撐。

[1]Jud G D. Tourism and crime in Mexico[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1975 :324~330.

[2]Pizam A. Tourism and crime: is there a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2,20(3):7~10.

[3]S?nmez S F, Graefe A R. Inぼuence of terrorism risk on foreign tourism decis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1):112~144.

[4]S?nmez S F. Tourism, terrorism, and political instabilit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2):416~456.

[5]Smith V L. War and tourism : An American ethnograph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1):202~227.

[6]Milo K J, Yoder S L. Recovery from natural disaster: Travel writers and tourist destination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1,30(1):36~39.

[7]Blake A, Sinclair M T, Sugiyarto G. 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foot and mouth disease on tourism and the UK economy[J]. Tourism Economics,2003,9(4):449~465.

[8]G?ssling S. Global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tourism[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2,12(4):283~302.

[9]Bentley T, Page S, Meyer D, et al. How safe is adventure tourism in New Zealand? An exploratory analysis[J]. Applied Ergonomics,2001,32(4):327~338.

[10]Barker M, Page S J. Visitor safety in urban tourism environments: The case of Auckland, New Zealand[J]. Cities,2002,19(4):273~282.

[11]Saraithong W, Chancharoenchai K. Tourists behaviour in Thai homestay busin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Cases,2011,13(3):112~126.

[12]Wong J Y, Yeh C. Tourist hesitation in destination decision making[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9,36(1):6~23.

[13]Liu L L.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communication and tourist hesita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Finance & Management Strategy,2013,8(1):23.

[14]Fodness D, Murray B. Tourist information search[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3):503~523.

[15]Bj?rk P, Kauppinen-R?is?nen H. The impact of perceived risk on information search :A study of Finnish tourists[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2011,11(3):306~323.

[16]Ballantyne R, Carr N, Hughes K. Between the ぼags: an assessment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tudents’ knowledge of beach safety in Australia[J]. Tourism Management,2005,26(4):617~622.

[17]Wang P. The influence of tourists’ safety perception during vacation destinationdecision process: an integration of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an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A]. Safe and Secure Cities: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ll-Being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WIS 2014[C]. Turku, Finland :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August 18~20, 2014.

[18]Bhat M A. Safety and security perceptions: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tourists in Kashmir[J]. Journal of Services Research,2013,13(2):131~144.

[19]Tasci A D, Boylu Y. Cultural comparison of tourists’ safety perception in relation to trip satisfa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10,12(2):179~192.

[20]Smallman C, Moore K. Process studies of tourists decision-making[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0,37(2):397~422.

[21]Smallman C, Moore K, Wilson J, et al. Case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s’ Indestination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n New Zealand[J]. Field Guide to Case Study Research in Tourism, Hospitality and Leisure,2012(6):297.

[22]Walls A R, Okumus F, Wang Y. Cognition and affect interplay : A framework for the tourist vacation decision-making process[J].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2011,28(5):567~582.

[23]Serrato M A, Tello J, Díaz A, et al. Visitor proベle, satisfaction levels and clustering of tourists for decision making in Michoacan, Mexico[J].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in Operational Research,2010,17(1):119~143.

[24]Thunholm P. Decision-making style : habit, style or both?[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4,36(4):931~944.

[25]Jenkins R L. Family vacation decision-making[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8,16(4):2~7.

[26]Buhalis D, Law R. Progres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20 years on and 10 years after the Internet--the state of eTourism research[J]. Tourism Management,2008,29(4):609~623.

[27]Bettman J R.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J]. Journal of Marketing,1979.

[28]Fodness D, Murray B. A model of tourist 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9,37(3):220~230.

[29]Wilson V G. Impact of travel 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 on the image of Tanzania as a tourist destination[J]. Athens Journal of Tourism,2014(2):135~146.

[30]Poon W, Lock-Teng Low K. Are travellers satisfied with Malaysian hote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5,17(3):217~227.

[31]Jacobsen J K S, Munar A M. Tourist information search and destination choice in a digital age[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2(1):39~47.

[32]Ho C, Lin M, Chen H. Web users’ behavioural patterns of tourism information search:From online to ofぼine[J]. Tourism Management,2012,33(6):1468~1482.

[33]Sharifpour M, Walters G, Ritchie B W, et al.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prior knowledge in tourist decision making: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risk perceptions and information search[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3,53(3):307~322.

[34]Mehta B, Jindal H, Bhatt B, et al. Vaccination for safe travel to India[J]. Human Vaccines & Immunotherapeutics,2014,10(4):1111~1113.

[35]Houge Mackenzie S, Kerr J H. A (mis) guided adventure tourism experience:An autoethnographic analysis of mountaineering in Bolivia[J]. Journal of Sport &Tourism,2012,17(2):125~144.

[36]Kozak M, Crotts J C, Law R. The impact of the perception of risk on international travell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7,9(4):233~242.

[37]Cahyanto I, Pennington-Gray L, Thapa B, et al.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of tourist’s hurricane evacuation decision making[J].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2014,2(4):253~265.

[38]Rodrigues A, Sniehotta F F, Araujo-Soares V. Are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sunprotective behaviors in recreational and tourist settings effective?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and moderator analysis[J].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13,45(2):224~238.

[39]George R. Tourist’s perceptions of safety and security while visiting Cape Town[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5):575~585.

[40]Bateman J M, Edwards B. Gender and evacuation : A closer look at why women are more likely to evacuate for hurricanes[J]. Natural Hazards Review,2002,3(3):107~117.

[41]Aro A R, Vartti A, Schreck M, et al. Willingness to take travel-related health risks:a study among Finnish tourists in Asia during the avian influenza outbrea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09,16(1):68~73.

[42]Matyas C, Srinivasan S, Cahyanto I, et al. Risk perception and evacuation decisions of Florida tourists under hurricane threats: a stated preference analysis[J]. Natural Hazards,2011,59(2):871~890.

[43]Rittichainuwat B N, Chakraborty G. Perceived travel risks regarding terrorism and disease: The case of Thailand[J]. Tourism Management,2009,30(3):410~418.

[44]Kozak M, Crotts J C, Law R. The impact of the perception of risk on international travell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7,9(4):233~242.

[45]Seddighi H R, Nuttall M W, Theocharous A L. Does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ourists influence the destination choice? An empirical stud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olitical instability[J]. Tourism Management,2001,22(2):181~191.

[46]Law R. The perceived impact of risks on travel decis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6,8(4):289~300.

[47]Um S, Crompton J L. The roles of perceived inhibitors and facilitators in pleasure travel destination decision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0(3):18~25.

[48]S?nmez S F, Graefe A R. Determining future travel behavior from past travel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s of risk and safety[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8,37(2):171~177.

[49]Reisinger Y, Mavondo F. Travel anxiety and intentions to travel internationally:Implications of travel risk perception[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5,43(3):212~225.

[50]Floyd M F, Gibson H, Pennington-Gray L, et al. The effect of risk perceptions on intentions to travel in the aftermath of September 11, 2001[J]. Journal of Travel &Tourism Marketing,2004,15(2~3):19~38.

[51]Pizam A, Fleischer A. Severity versus frequency of acts of terrorism : Which has a larger impact on tourism demand?[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2,40(3):337~339.

[52]Fullerton T, Petty R E, Cacioppo J T. 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 Central and Peripheral Routes to Attitude Change[Z]. New York : Springer-Verlag, 1986.

[53]Aldoory L, Kim J N, Tindall N. The influence of perceived shared risk in crisis communication : Elaborating the situational theory of publics[J]. 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10,36(2):134~140.

[54]Hallahan K. Inactive publics: The forgotten publics in public relations[J]. 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00,26(4):499~515.

[55]Greenwald A G, Leavitt C. Audience involvement in advertising : four level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84,11(1):581~592.

[56]Peacock W G, Brody S D, Highベeld W. Hurricane risk perceptions among Florida’s single family homeowners[J].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2005,73(s 2~3):120~135.

[57]Lindell M K, Lu J C, Prater C S. Household decision making and evacuation in response to hurricane Lili[J]. Natural Hazards Review,2005,6(4).

[58]Hamilton J M, Lau M A. The role of climate information in tourist destination choice decision making[M]. Tourism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 Ecological,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Interrelationships,2005 :229.

[59]Bianchi R. Tourism and the globalisation of fear: Analysing the politics of risk and (in)security in global travel [J]. Tourism & Hospitality Research,2006,7(1):64~74.

[60]Goodrich J N. September 11, 2001 attack on America: a record of the immediate impacts and reactions in the USA travel and tourism industry[J]. Tourism Management,2002,23(6):573~580.

[61]Reisinger Y, Turner L.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ourism : Indonesian tourists in Australia[J]. Tourism Management,1997,18(3):139~147.

[62]Dash N, Gladwin H. Evacuation decision making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Individual and household[J]. Natural Hazards Review,2014,8(3):69~77.

[63]Sorensen J H. Hazard warning systems: Review of 20 years of progress[J]. Natural Hazards Review,2000,1(2):119~125.

[64]Fuchs G, Reichel A. An exploratory inquiry into destination risk perceptions and risk reduction strategies of ベrst time vs. repeat visitors to a highly volatile destination[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2):266~276.

[65]Solís D, Thomas M, Letson D.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hurricane evacuation choic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0,2(3):188~196.

[66]Friedman I A, Mann L. Coping patterns in adolescent decision making: An Israeli-Australian comparison[J]. 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3,16(2):187~199.

猜你喜歡
旅游信息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訂閱信息
中華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旅游
展會信息
中外會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旅游的最后一天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海外英語(2013年8期)2013-11-22 09:16:04
健康信息
祝您健康(1987年3期)1987-12-30 09:52: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亚洲天堂|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久久综合五月婷婷|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国产人人射|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丝袜亚洲综合|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一区在线|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a级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一级一级a| 黄色在线不卡| 亚洲熟女偷拍| 91网站国产| 亚洲最大综合网|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日韩国产 在线|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伊人网址在线|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欧美成人日韩|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91黄色在线观看|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日本在线亚洲|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操美女免费网站| 国产va视频| 国产成人在线小视频|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小视频| 欧美精品xx| 理论片一区| 四虎综合网|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另类|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99一级毛片| 找国产毛片看|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www.亚洲一区| 婷婷午夜影院| 国产精品性|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思思99思思久久最新精品|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国产日本视频91|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www.狠狠|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中文无码影院|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国产制服丝袜无码视频|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国内黄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