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鄉村價值嵌入視角下的旅游精準扶貧新考量

2017-03-08 01:10:13
文景 2017年6期
關鍵詞:價值旅游文化

李 鋒

(河南大學旅游科學研究所 河南開封 475001)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發展的本質要求;反貧困、促扶貧是世界性難題。旅游業因其能為社會脆弱群體和弱勢群體參與旅游服務生產創造機會,而被多個國際組織作為扶貧減貧的有效手段或途徑。世界旅游組織(WTO)提出可持續性旅游—消除貧困(ST-EP)項目,聚焦于扶貧是發展旅游業的既定目標。旅游業作為民生產業,具有民生功能,有尊嚴地生活就是旅游民生的最基本特征。我國關于旅游扶貧問題研究,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一些老少邊窮地區的旅游開發帶動當地脫貧致富的實踐經驗總結而興起。在鄉村旅游扶貧研究中,其語義背景往往是把旅游扶貧等同于鄉村旅游開發,以工業文明的價值觀和消費觀看待鄉村,以鄉村旅游對標景區模式,扶貧目標無意中被置換。鄉村旅游扶貧理論研究的薄弱,導致在鄉村旅游扶貧實踐中,存在突出的“精英捕獲普遍、扶貧目標偏離、鄉村文化被異化、鄉村排斥農戶”等問題。對于鄉村價值,主要集中在從空間生產視角對鄉村價值演變、鄉村價值內容、鄉村價值保護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其實證研究多是和“三農”問題、鄉建、城鎮化和美麗鄉村等相關聯。鄉村凋敝及村民生計脆弱的現實不容回避,對如何復興鄉村以實現鄉村價值承續的系統研究,相對還十分薄弱。

在國家“精準扶貧”理念的影響下,2014年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產業改革若干意見》(國發〔2014〕31號)文件首次正式提出了“旅游精準扶貧”的概念,強調因地、因人、因時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和方案,實現精準識別、精準幫扶和精準管理。目前,旅游精準扶貧己經成為我國扶貧攻堅新的重要舉措。貧困人口是扶貧對象,具有旅游發展基礎的貧困鄉村是旅游精準扶貧的重要空間載體,鄉村作為歷史文化更迭中所遺留下來的時代符號,是中國農耕文明精髓的凝聚與文化遺產的存留,具有無可替代的歷史文化意義和社會經濟價值。目前,一般認為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就是產業扶貧,把短暫的收入提高作為唯一的脫貧衡定標準,為此,僅僅把鄉村文化作為鄉村旅游開發的道具,缺乏對鄉村文化的敬畏和深層次的價值認知。鄉村旅游精準扶貧過程中,從扶貧對象來說,涉及鄉村倫理關系和鄉村價值重構;從扶貧資源來看,涉及鄉村資源的價值再認識和再評估;從扶貧空間來看,涉及鄉村空間的再生產和空間重構。鄉村價值若不能內嵌于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之中,就會扭曲鄉村經濟邏輯的資源配置和鄉村文化邏輯的接續傳承,鄉村旅游開發中項目就無法扎根于鄉土,扶貧流于表面。為實現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終極目標,有必要突破習慣性路徑依賴,重新審視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中鄉村價值與扶貧脫貧之關系。

一、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之反思

目前,鄉村旅游精準扶貧被許多具有旅游發展條件的貧困鄉村廣泛采納,也形成了對其的另外一種認識,即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相對于傳統扶貧方式來說,是一種較為先進的產業扶貧和開發式扶貧方式。但這種認識在現實實踐中產生了一系列的沖突和矛盾,甚至出現了違背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初衷的現象。因此,有必要從鄉村、產業和復興等核心視角對當下轟轟烈烈開展的鄉村旅游精準扶貧進行反思。

1.鄉村旅游精準扶貧能“脫嵌”于鄉村?

目前,在貧困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中,大多數扶貧者都有一套根深蒂固的邏輯假設,即“窮是因為貧困村資源匱乏”“要脫貧就要輸入資源”等。在這種扶貧理念指導下,人們的眼光是向上的,而對鄉村自身固有價值認識不足。有些扶貧措施雖然解決了局部問題,但卻引發了更多、更復雜的衍生問題。外部資源扶貧策略之所以遇到瓶頸,很重要一點在于忽視了鄉村貧困者的生存、發展空間,是內嵌在由長期的生活經驗構建的經濟、文化、社會共同體村落框架之中的。無論是著眼于鄉村扶貧還是著眼于鄉村內貧困戶扶貧,只要忽視了原有的鄉村共同體框架,扶貧項目就會成為難以融入鄉村價值體系之中的項目“孤島”,扶貧脫貧也就成了無根之木。這種忽視鄉村綜合價值而僅偏重于單一經濟的辦法,雖然短期內可能會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沒有觸及貧困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導致外部旅游扶貧項目對于貧窮鄉村的改善多是暫時性的。這種脫離鄉村價值體系的扶貧稱之為“脫嵌的產業扶貧”。然而,扶貧如果沒有鄉村整體發展層次的考量,仍然一味地堅持向孤立的旅游扶貧項目投放直接性資金或其他形式的資源,扶貧只會停留在表面。因此,在重視鄉村價值和鄉土策略的基礎上,推動政府主導的旅游產業扶貧項目的體制機制與鄉村社會的歷史文化深層次結構相嵌合,引導鄉村實現內源式發展才是實現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根本之道。

2.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等于項目扶貧?

從現實實踐和政策描述可知,目前,從政界、業界到學界,存在一種普遍認識,即認為旅游精準扶貧就是項目扶貧,通過旅游項目帶動,促進地區脫貧致富。在此觀念主導下,旅游產業“項目制”式的旅游精準扶貧模式在多地大量出現并迅速推廣,結果導致許多如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鄉村公園等“高大上”的旅游項目脫嵌于鄉村村民的生產生活。依據筆者在河南、湖北、安徽等部分地區的調研,發現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中,普遍存在以下現象:(1)在時間目標約束下,基于脫貧人口數字達標要求,把迅速增收作為脫貧的手段,片面強調高投入、快產出,引進資本,對貧困鄉村資源實施過度的旅游開發和不當開發,造成了新型的環境貧困;(2)受外來資源的誘惑和支配,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往往熱衷于采用“外源式”旅游項目引進的扶貧策略,把脫貧寄希望于外來旅游投資者的開發帶動,而政府扶貧優惠政策成為一些企業套取利益的“機會”,項目投資者也往往并不真正關心旅游項目是否成功。甚至有些縣、鄉政府為得到扶貧資金,不惜花費一定費用聘請旅游規劃咨詢機構牽強附會地包裝出一些鄉村旅游扶貧項目,目的僅是為得到上級政府的扶貧支持或招商引資需要。因此,簡單地視項目扶貧為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之快捷有效途徑,是違背規律和不合實際的。

3.鄉村是“被復興”還是“自復興”?

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目標的實現,必須以鄉村復興為根本,但鄉村復興是“被復興”還是“自復興”呢?現在地方政府、社會組織、工商資本、鄉村精英都在關注鄉村復興,并成為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主要推動力量,真正的村民反而成了“被代表”的一方。村民是鄉村文化的創造者和延續者,也是鄉村建設的參與者和主體,鄉村村民才是真正的主角,只有真正尊重鄉村文化和尊重鄉村村民意愿才能激發鄉村潛能,才能樹立村民自信,實現物質和精神的雙脫貧。如果鄉村復興一直走“被復興”的路子,而不是基于鄉村村民的“自復興”,那么通過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實現鄉村復興熱潮最終只可能是一陣風,也不可能真正實現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之目標。當然,鄉村復興不可能一蹴而就,因為鄉村復興也是鄉村的內在有機更新,有其自身演進規律,步子急不得也快不得,且不可能一勞永逸。

二、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之理念和目標體系

可持續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應是一個多目標、多維度的彈性發展框架,在時間上應表現為鄉村發展的連續性和持久性,在空間上表現為鄉村發展的一致性和合理性。因此,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應該有符合鄉村文化價值延續要求的理念體系和目標體系。

1.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之理念體系

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區別于一般意義上的扶貧脫貧,其扶貧推進需以符合鄉村復興之理念為指導。理念是指導行為的意識形態,對行為科學性具有決定意義。目前,我們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推進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工作,以現代性為坐標去推動貧困鄉村發展,在此過程中發現有些貧困鄉村雖然通過旅游精準扶貧實現了物質生活脫貧目標,但卻面臨難以嫁接外來精神文化的困惑和迷茫。隨著原有居住環境、生活方式、價值取向、人際交往范圍的變化,鄉村居民原來的歸屬感、家園感逐漸喪失,形成了新的文化貧困和精神貧困。

(1)鄉村本底價值理念

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是系統工程,絕不是簡單地識別出貧困村民并直接提高其收入那么簡單。精準到戶,是強調旅游扶貧的效果最終要體現到貧困戶上,達到徹底脫貧的目的,而不是把具體扶貧措施施加給貧困戶。要實現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之“精準”,離不開對貧困戶所在鄉村環境的認知和理解。在生態文明視角下,鄉村的生產和生活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為基礎,鄉村體現、協調和維系的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關系。而在過去,旅游扶貧中常常選擇性忽視鄉村的生產、生活、生態的系統本底價值,崇尚外部資源和資本,結果鄉村旅游的發展不能和鄉村共融共生,導致旅游扶貧資金的浪費和鄉村文化價值的貶損。鄉村傳統特質與鄉土文化的留存應成為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關鍵詞。在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中,重視鄉村本底價值,把扶貧脫貧放在鄉村環境下加以考察,把村落作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扶貧有機單元,這樣會更有助于精準分析鄉村貧困的根因,探索旅游扶貧的精準路徑,避免機械地只盯著鄉村貧困戶或貧困個體。離開了鄉村價值和鄉村環境去尋找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方法,是舍本逐末。

(2)鄉村文化自然變遷理念

傳統鄉村生存發展的生命力是什么?是以傳統的生產方式為根基,以及與之匹配融合的鄉村禮制和鄉土文化等構成的生活方式。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不僅是通過鄉村旅游的發展來帶動鄉村脫貧致富,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目的和任務,就是促使地方鄉村文化的持續生長。鄉村旅游精準扶貧過程也是鄉村的現代化過程,因此應是根植于鄉土社會,走“內在化”自主轉型道路,而不是“植入式”的被迫轉型道路。只有在尊重鄉村、尊重鄉村人的選擇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發展鄉村旅游,實現精準扶貧。但在鄉村旅游發展中,抱守鄉村文化的“原真性”,極易導致鄉村文化發展的停滯。現實中,鄉村文化的“原真性”,應該遵循在環境變遷中延續著文化生命的“自然變遷”的原則。 那么,在鄉村旅游精準扶貧過程中,要扎根于鄉村文化土壤,以開放包容和借鑒之心態,有效地運用與整合鄉村文化資源,在鄉村旅游的發展中推動城鄉的互見、互諒、互容,完成鄉村文化的傳承、更新與融合,實現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可持續性。

(3)可持續生計理念

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落腳點在于如何精準識別扶貧對象,以有針對性地制定扶貧政策和措施。目前,普遍使用的以“收入”為標準的貧困識別方法,雖然操作簡單便利,但沒能反映出貧困人口的貧困原因,且極易忽視那些生計脆弱性較高的貧困群體,從而降低了旅游扶貧成效。鄉村環境的脆弱性和農戶的生計資本(自然資產、物質資產、金融資產、人力資產、社會資產)結構與組合情勢,共同決定著農戶的可持續生計水平(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Level,SLL)。各個農戶家庭的生計水平及其可持續狀況,決定了其是否在經歷或即將經歷貧困,這個過程是動態的、可持續的。鄉村是適應農業生產需要而產生的,內嵌在村落之中的自然資本、社會資本和物質資本等,都是村民解決生計的依賴。對扶貧對象的瞄定,需要把村民置于鄉村共同體框架之中,既要結合貧困戶目前收入標準,又要著眼于村民生計資本的結構和組合分析,尋求貧困人口生計脆弱性阻斷途徑,實現貧困人口的生計可持續。那么,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就需以經營的思維去認識、發現鄉村資源特色,并在開放市場中利用外部資源,激活鄉村資源,通過村民生計資本的價值外溢而實現鄉村旅游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并以鄉村有機更新的形式惠及村民而實現鄉村復興。

2.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之目標體系

鄉村貧困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物質條件、社會條件、自身條件等方面的“缺乏”,貧困只是結果和表象。因此,對于扶貧而言,無論這種“缺乏”是個人導致的,還是環境導致的,扶貧一定是圍繞所疊加的“缺乏”而展開,因此,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目標具有多元性和綜合性。

(1)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之核心目標——扶貧脫貧

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其最終目的都是要幫助目標人群擺脫貧困。在鄉村旅游精準扶貧過程中,從時間層面上,通過構建合理的機制讓貧困村民參與到旅游業發展之中,確保在脫貧之后不至于再次返貧;從空間層面上,在解決貧困人口精準脫貧的同時,也同步實現美麗鄉村與特色小鎮的功能布局;從關系層面上,構建扶貧主體與扶貧客體之間全新的合作關系,使脫貧過程中貧困戶的尊嚴得到維護。

(2)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之保障目標——空間平等

鄉村具有適宜人居的自然性、明確的血緣和地緣關系的穩定性及由生產生活空間疊加的復合性等特點。鄉村旅游是人們到鄉村去感悟、體驗鄉村的景色、鄉村農耕的文明甚至鄉村的人際交往。鄉村旅游的發展首先應當從鄉村人的視角出發,在努力改善鄉村居民的生活條件后,在鄉村居民對自身傳統文化、風俗習慣等有一定價值認知和文化自信的情況下,以一種包容的心態來接待鄉村旅游者,為他們提供關照內心的空間。應該將鄉村旅游轉化為鄉村傳統和農耕文化體驗的方式,而不是為了滿足鄉村旅游者想象的鄉村生活而肆意打造的消遣空間。鄉村,應是真實的生活空間和有活力的棲息地,是鄉村人與鄉村旅游者平等對話的平臺。但在鄉村旅游精準扶貧過程中,由于鄉村村民個體所處位置、所具備能力等方面原因,在鄉村旅游推動下所進行的鄉村空間再生產和關系重構中,資本增值的能力被片面突出和強調,而如何使人獲得更好的生存及發展空間這一目的卻被忽視和壓抑了。由于外來資本的楔入及以迎合游客需求為導向的開發,使得農耕文明自發延續的鄉村空間倫理受到沖擊。因此,在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中,應該以空間平等為本位,這也是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目標實現的支撐保障。

(3)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之方向目標——利益共享

無論是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工作流程設計,還是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政策體系的形成,都要圍繞“共享”這一方向目標來進行,把共享發展作為旅游精準扶貧的基本價值取向。傳統旅游扶貧過程中,目的地旅游經濟經常出現“漏損”現象,旅游發展利益被“精英捕獲”,貧困人口沒有共享到旅游發展紅利,反而要背負旅游發展的環境成本和社會成本,旅游扶貧效應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甚至還出現加劇貧困的案例。實施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核心要義是要構建政府、市場、社會、脫貧對象協同推進的扶貧開發格局,在更大范圍內整合配置鄉村旅游扶貧資源,形成旅游扶貧開發合力,實現扶貧紅利共享。雖然,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強調精準定位于貧困人口,“誰貧困就扶誰”“誰貧困程度深就應扶得多”,但是,旅游精準扶貧并不排斥貧困人口以外的單位和個人獲益。當然,在不同貧困地區、不同旅游開發方向和開發類型之下,利益相關者所扮演的角色各異,主體作用和效力不能等量齊觀,那么所分享的利益也應不同。

(4)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之關鍵目標——鄉村文化精準保護

鄉村所呈現的“鄉土”是人類生存之根的歸處,為漂泊狀態的人提供一個可供棲息的精神家園。在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中,存在傳統鄉村文化被過度商業化的嚴峻形勢。如何實現對傳統鄉村文化有效的保護與合理開發,已經成為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關鍵所在。在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中,通常是通過景觀符號的移植和幾何拼貼,驅使著傳統鄉村社區的文化空間形式(the Cultural Form of Space,CFS)轉變,鄉村文化被消解或異化為雜亂的文化碎片。在鄉村旅游精準扶貧開發中,必須從鄉村的“體系性、差異性、唯一性和原生性”的多重視角出發,在充分尊重原住民、原空間、原生活、原習俗的基礎之上,精準描述鄉愁文化,精準描繪鄉村景觀風貌,精準掌握鄉村記憶的“在地文化”符號,推動扶貧脫貧能夠內嵌于鄉村文化結構體系,從“精準保護”的意義上實現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可持續要求。

三、扶貧中的鄉村主體要素和關系矛盾

以鄉村為單元開展內嵌式鄉村旅游精準扶貧,需要關注鄉村主體要素,抓住關鍵矛盾,理順主體關系,保證旅游精準扶貧活動的順暢有效。

1.旅游精準扶貧中的鄉村主體要素

鄉村之所以稱之為鄉村,就在于它具有一定的生產與生活資源,能養活一定的人口;具有一定的社會結構,能滿足居民一定的社會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傳統,能承載和傳承鄉土文化。沒有有機的鄉村系統支撐,精準到戶的旅游扶貧是不可能實現的。

(1)鄉村系統

從鄉村旅游發展和鄉村文化承續角度,鄉村生態系統價值可以歸納為5個主要方面:村落的空間價值、環境價值、產業價值、文化價值與教化價值(見圖1)。鄉村的多元價值復合不僅表現在山水風情自成一體,特色田園相得益彰,更主要地表現在鄉村所形成的獨特“地格” ,具有穩定性和自身的發展邏輯。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中,必須以生態系統思維認識鄉村價值,保證鄉村旅游開發中對鄉村的有機更新。當前,很多地方的鄉村旅游扶貧開發是冠以華麗的規劃項目,急功近利地對鄉村進行傷筋動骨的大改造,造成村民在扶貧開發中出現文化適應性的錯亂、鄉土文化價值坐標的迷失,旅游扶貧開發項目無法落地生根。“鄉村從來不是空洞的,鄉村生活建基于直觀感知和本真想象,具有最初始、真實的底蘊”,政治和資本主導的鄉村旅游再生產引發的鄉村社會的運行邏輯的變軌,引致鄉村的脫域化及危機化。基于鄉村系統或把外來資源融入到鄉村系統之中,實現鄉村內源式發展才是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之根本。

圖1 旅游精準扶貧的活態鄉村體系結構示意圖Fig.1 The structure of the live rural system with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of tourism

(2)鄉村資源

鄉村不是從來就貧困的,只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發展要素失衡才導致了貧困。傳統鄉村在封閉環境中,運用較低水平的技術條件生產,要素循環具有封閉性、低水平、脆弱性等特征。隨著人口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質量判定標準的變化,鄉村內循環能力持續衰減,結果陷入貧困的惡性循環狀態。以鄉村旅游作為脫貧杠桿,可以重估鄉村資源價值,鄉村田園、鄉村聚落、鄉村建筑、鄉村農耕文化、鄉村民俗文化(鄉村物質文化和鄉村制度文化)等景觀和文化資源,在發展鄉村旅游業的過程中將會產生巨大的價值溢出。

(3)鄉村空間

對于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空間來說,“鄉村空間”是內核和主體。鄉村空間是一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過程推動下的動態活體,把空間要素嵌入到鄉村旅游精準扶貧視閾中,鄉村背后的資本、權力、財富、社會地位、利益等社會關系處于動態的博弈之中。在此過程中,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在鄉村空間價值再造的“主體性”多維框架之下,反饋了旅游經濟融入維度的整體性、社會融入維度的動態性以及文化融入維度的多元性等系統的深層次需求,同時亦折射出多維發展失衡、內外關系紊亂等困境,并形成了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時代問題背景。為打破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時代問題困惑,在鄉村空間重構中,除了強調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和相應習慣之外,還應堅守“以民為本”的發展思路,以人的居住、生產、生活為中心,統籌協調產業形態、環境生態、文化習態和空間風態之關系,形成“四態融合”的格局來進行活態鄉村的旅游空間構建(見圖1)。

(4)鄉村村民

鄉村村民是鄉村文化的承載者、表達者和承續者,是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工作的起點,也是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工作的歸宿。在旅游扶貧開發過程中,鄉村貧困人口既是旅游目的地的主人,也是旅游發展所帶來影響的施受者。鄉村村民對地方知識、社會資源和內在需要的把握最為準確,并和鄉村血脈相連,沒有鄉村村民參與或參與程度不深的鄉村旅游扶貧,是淺層次扶貧。鄉村旅游要滿足游客社會歸屬的心理需要,同時更要滿足鄉村村民社會歸屬的心理需要,否則,鄉村旅游就失去了靈魂和生命力。鄉村村民的參與,不僅是實現扶貧脫貧的手段,更是保護鄉村文化的途徑,也是滿足游客“鄉愁”情愫的保障。

2.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中的關系矛盾

在當前鄉村旅游精準扶貧進程中,多數人還錯誤地把對鄉村更新與改造這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僅僅當成簡單的產業扶貧,僅僅用“當代語境”與“傳統”鄉村文化進行表面化對話和膚淺關聯,必然會產生生硬的摩擦和矛盾。

(1)“物質空間”和“關系空間”的矛盾

鄉村空間是物質形態空間與社會關系空間的綜合。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不僅僅改變了原來的物質空間結構,也改變了原有的社會關系結構和秩序,從而導致人們在鄉村空間中被環境所決定的活動、價值體系、行為態度等也隨之改變,并形成了新的社會關系空間。在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中,經常出現只重視鄉村的物質實體空間而忽視關系空間的現象,未能考慮到鄉村空間中的社會因素和由社會關系所形成的空間內涵,出現村民關系的適應性混亂。由于鄉村的物質實體建設不能契合鄉村關系空間的精神內涵和底蘊,從而阻礙了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順利進行。

(2)“新貧困”與“舊貧困”的矛盾

在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快速推動的背景下,扶貧所帶來的新的社會矛盾在當下已突顯出來,集中地表現為空間的不平等性與鄉村新貧困群體的產生。如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外部資本以鄉村旅游總體規劃為工具,利用各種途徑對鄉村和鄉村村民進行空間剝奪,使得部分弱勢鄉村村民被置換動遷到鄉村邊緣地區,難以分享鄉村旅游發展紅利,造成空間排斥和新的鄉村階層分異,形成新的機會差異貧困。在部分貧困鄉村的旅游精準扶貧中,采用全部或部分移民搬遷形式,解決傳統鄉村的空心化問題,但是,所出現的新型“空心村”卻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即那些為了實現脫貧而異地搬遷形成的新村,雖然住滿了人,卻已經與傳統鄉村環境所衍生的生產生活方式漸行漸遠,其依附鄉村載體所形成的鄉村文化被隔斷和遺棄,新村成了“文化空心”的村落,在實際中形成了新的鄉村文化貧困和社會貧困。

(3)“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的矛盾

當人們用工業文明視角看待鄉村時,鄉村能不能成為資本獲取經濟價值的場域,就成為鄉村旅游開發價值的評判依據;當我們從生態文明的視角看待鄉村時,就會發現鄉村的生產價值、生活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教化價值的價值意義遠大于經濟價值。在目前鄉村旅游開發中存在著工業文明理念和生態文明理念的激烈博弈。在中國鄉村社會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時期中,村民與環境和諧相處,處于一種平等且平衡的狀態。鄉村旅游精準扶貧,要努力通過旅游這種外來刺激,服務于重啟鄉村內源發展動力,存續和弘揚鄉村優秀文化基因,實現鄉村復興。但在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中,鄉村空間自然環境往往被投資者當成一個簡單概念和某種技術問題而不斷地被創造、形塑和改造,以資本為主導對鄉村空間過度開發和畸形消費,導致了人與自然間關系的全面緊張。資本要求經濟從社會中脫嵌,要求一切社會制度都轉向適應營利目標、效用原則,以便把鄉土社區變成市場社會。資本的侵入對鄉村的擾動一旦超限,也就終結了鄉村的整體性和協調性。一方面,隨著鄉村旅游扶貧的發展,空間構型正變得日趨雷同,鄉村空間的同質化危機正逐步浮現;另一方面,為媚合某些低層次的旅游需求,鄉村中的建筑風格和形態的多元化應運而生,鄉村日益淪為資本獲取經濟利益的場域。但是,這種建筑形式的多樣性并非植根于當地鄉土文化,而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流行的商業表象標簽和資本運營形式,使得鄉村從根本上喪失了其本應擁有的場域文化內涵。

(4)“外求”和“內省”的矛盾

沒有鄉村文化支撐的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猶如沙上之塔,難以健康、持續發展。在鄉村旅游發展中,鄉村文化內涵從哪里來?目前開發者基本上都是向外尋求、無中生有地去創造和模仿,都在挖空心思追求特色、絞盡腦汁地策劃特色、殫精竭慮地打造特色,可是對眼前的鄉村內在文化卻視而不見。作為中華農耕文明的基因庫,鄉村發展的文化支撐只需向內尋求,根本不必“注入”,更無須“打造”;所需要做的僅是喚醒、保護、強化、發揮鄉村自身固有的豐富而優秀的文化靈魂和內容,將保留在鄉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精髓萃取出來,在新的層次上還原到鄉村旅游生活之中,達到既保護傳統鄉村文化,又為扶貧脫貧提供新途徑的目的。

(5)“城里人鄉愁”與“鄉村人生活”的矛盾

傳統鄉村生產方式消亡后,鄉村文化失去了存續的土壤,作為其外在物化的傳統鄉村,面臨的沖擊可想而知。畫家、攝影家、旅游者等贊不絕口、入景入畫的傳統民居,如何能承載當下鄉村村民脫貧的渴盼?一端是希望看傳統風貌卻享受著現代設施的“矛盾” 的旅游者,另一端則是不能按照內心追求去改善生活的“無奈”的鄉村人。發展鄉村旅游究竟是為了驗證旅游者心目中那個想象的鄉村世界意象,還是為了實現鄉村人對更美好生活目標的追求?實際上,在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不應該去建造一個想象的過去,而更應該去展現世居在這片鄉村土地上的人們的真實生活空間。在真實生活空間之上營造的旅游空間,才是一個真正可持續的鄉村空間。為了留住城里人的鄉愁,卻忽視鄉村脫貧渴盼,最終只會導致僅存的鄉愁消失。因此,只有正視鄉村的轉變與成長,認識到追求美好生活是旅游者和鄉村人共有的追求和權利,讓傳統鄉愁與現代生活可以在鄉村得到較好的融合,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才可能獲得科學、持續的發展。

四、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機制的構建

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以貧困鄉村為主體,以鄉村文化為靈魂,脫嵌于鄉村的旅游精準扶貧,很難實現其核心目標——消除弱勢群體的貧困狀態。鄉村旅游精準扶貧還要關注條件與環境,構建遵從鄉村旅游發展規律的扶貧機制(見圖2)。

圖2 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機制框架Fig.2 The framework of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of rural tourism

1.確立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理念

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強調“鄉村價值”的理念,是因為在旅游扶貧開發中,該理念把鄉村具體貧困戶放在鄉村環境下加以考察,把村落作為整體單元全面分析,有助于精準分析貧困原因,探索適合鄉村情勢的旅游精準扶貧模式和途徑。也只有把精準扶貧聚焦于村落整體,避免機械地理解為只盯著貧困戶或貧困個體,才能有助于促進新的活態鄉村的形成,實現可持續脫貧的目的。離開了鄉村價值和鄉村環境去尋找脫貧辦法,往往陷入漫無邊際的試錯之中。

2.明確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方向

鄉村價值理念基本上為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確定了方向。第一,從傳統扶貧理念中的“鄉村缺少什么”轉變為“鄉村有什么”,由“鄉村不能發展什么”轉變為“鄉村能做些什么”。第二,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是要實現村民脫貧,生活得到改善,但要避免以工業文明的眼光來評判傳統的鄉村生產生活方式,不必亦步亦趨地按照西方“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的邏輯順序來推進鄉村扶貧。尤其對現在還比較“落后”但生態環境和生活方式保持還比較良好的那些傳統鄉村,發展路徑完全可以跳過工業時代而直接進入到生態文明時代。第三,鄉村文化資源是村民重要的生計資本,要作為提升鄉村產品價值的重要因素。當然,利用外部資源是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問題在于外部資源要與貧困鄉村居民的生產、生活、生態、社會、文化等活動相適應,以此保障鄉村在開放的環境下不斷增強活力并獲得可持續發展。

3.找準鄉村旅游精準扶貧路徑

在鄉村旅游扶貧中有3種工作思路:第一,引進資源。如引進資金和項目,或引進文化和社會資源,這是最為傳統的辦法。這種引進的外部能量,打破了鄉村自身的封閉循環,見效較快。但外來要素的引進,最要緊的是能與鄉村原有要素融入而形成新的鄉村資源系統,否則,鄉村就不會有生命力。第二,整合資源。把鄉村已有資源作為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鄉村資源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無形的,有些是物化的,有些是文化的。通過整合這些資源,使之轉化為鄉村旅游產品,縱向上延長產業鏈,增加生產環節,以獲得更多的鄉村文化附加值,橫向上實現鄉村自然資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的融合,促進鄉村生產、生活和生態的協調發展。第三,融合發展。鄉村的發展活力、發展潛力根本上在于這個鄉村是否具有文化聚集、文化包容、文化融合、文化創新的條件與能力,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鄉村可采取包容開放的姿態,不斷地吸納、聚集多樣文明要素,使它們在鄉村場域內有序碰撞、融合貫通,并不斷生成新的文明要素和文明形態。

4.梳理鄉村邏輯關系

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是以整個鄉村作為整體,以扶貧為目的,為此,需要重點關注主客體溝通邏輯、傳統與現代融合邏輯、村民和文化同步邏輯、常態和動態互動邏輯等幾個方面的邏輯關系(見圖3)。

圖3 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特色產業內嵌體系圖Fig.3 The system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embedded for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of rural tourism

首先,構建“兩位一體”的層級關系:第一,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應從“鄉村文化態”入手,對內外雙方的扶貧觀念進行調整,建立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理念基礎。第二,在系統化的“鄉村空間態”構建措施中,將內外的良性互動融入到鄉村旅游精準扶貧過程中,實現鄉村傳統空間優勢傳承與現代生活適宜因子的有機介入,促進鄉村遵循文化的互動演化規律。其中“鄉村文化態”是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觀念基礎,“鄉村空間態”是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具體措施,兩者同步進行。其次,構建“四層遞進”的邏輯關系:第一,從主客體關系方面,以地方及村民為主體,外力為客體,開展在場的、在地的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使內外雙方地位對等。第二,從相對論角度,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中應注重發掘和繼承地方優勢,其中包括人文優勢和空間環境優勢,并與現代建設理念進行優勢互補。第三,從整體觀角度,建立和組織綜合的、系統的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內容和過程,將單一的項目開發發展到“人”和“文”的同步調整,從簡單的精準識別與單方面的產業發展擴展到鄉村價值提升,以促進中遠期的后續發展。第四,從發展觀角度,以旅游項目為平臺,建立內主外輔的良性互動機制,使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具有更廣泛的社會參與性,使其不再是運動型的短期化行為,而是轉化為常態的、穩定的長期化行為。

5.建設鄉村生態體系

扶貧是一項社會性活動,因此減貧脫貧離不開社區居民之間的交往互動。嵌入理論(Embedding Theory,ET)認為,特定群體的發展一定是在其適應的社會文化框架中推展的。因此,對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中的鄉村建設和扶貧脫貧是在一個熟人社會中展開的,熟人社會中的社區關系網絡形成一種互惠機制,可幫助窮人共同對抗貧窮。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并不是必須依靠外部力量來進行“一對一”的幫扶,而是要創造村民互助的氛圍和機制,加強作為熟人社會的鄉村共同體建設。鄉村旅游精準扶貧要從解決孤立貧困戶的單個問題,轉變為通過鄉村共同體的整體發展和鄉村經濟的內生性生產而實現脫貧目標。

6.培養村民的鄉村價值發現能力

鄉村價值視角下的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中,鄉村價值在喚醒村民對鄉村、家鄉和土地的感情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村民是扶貧開發的主體,需要培養和提升村民的鄉村價值發現能力。在發現和開發鄉村價值方面,僅僅靠貧困村民的自覺認識是十分困難的,只有在外來者的啟發、引導下,村民才能打破“熟悉的麻木”,理解和發現鄉村價值。因此,應重視“第一書記”、新鄉賢、自愿者等群體的作用意義,只有選派真正能夠發現鄉村價值并引導村民認知鄉村價值的扶貧干部入村,扶貧舉措、扶貧資金才能實現以鄉村價值為基礎的真正“精準”。

7.培育內嵌特色產業

首先,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中,農業是基礎,農業對鄉村村民而言不僅具有生產、生活價值,也是滿足就業、感情寄托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培養特色內嵌產業要從農業做起;其次,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在內嵌產業上做文章離不開鄉村的風土、風貌、風產、風情、風俗、風物等要素。前者依托后者形成強大的旅游核心吸引力,而后者依靠旅游產業運作實現鄉村價值和扶貧脫貧目標。當然,依托農業、利用鄉村生態與環境優勢發展鄉村旅游,其特色是具有多樣性、地方性的“小而美”“和而合”,類似“做大做強”等口號與基于鄉村價值理念的旅游精準扶貧是不相符的。

結語

鄉村旅游精準扶貧要實現鄉村復興與扶貧脫貧的統一,就必須要達到鄉村歷史延續與未來發展的貫穿融合,以鄉村價值為基礎,以實現扶貧脫貧為核心目標,以鄉村未來永續發展為終極目標。不重視鄉村價值及缺乏對鄉村文化的敬畏,只會導致鄉村旅游開發中的低層次重復建設。在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中,不能一味地為了迎合資本要求和旅游需求而拋棄鄉村自身的文化肌理與傳承,避免鄉村被資本“綁架”而淪為牟利的工具。只有把鄉村價值內嵌于旅游精準扶貧開發之中,才會實現鄉村復興和扶貧脫貧的統一,鄉村才會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1]Ashley C, Boyd C, Goodwin H. Pro-poor Tourism : Putting Poverty at the Heart of the Tourism Agenda[R]. Natural Resource Perspectives, No.51, London : 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 2000.

[2]Encontre P.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perspective of graduation from the LDC category[A]. Benavides D D, Perez-Ducy E. Tourism in the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C]. Brussels: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2001 : 241.

[3]Hawkins D E, Mann S. The world bank’s role in tourism develop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34(2): 348~363.

[4]肖飛 . 有尊嚴地生活是旅游民生的重要特征[J]. 旅游學刊, 2010, 25(7): 8~9.

[5]吳忠軍. 論旅游扶貧[J].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 (4):18~21.

[6]范小建 . 中國特色扶貧開發的基本經驗[J]. 求是, 2007(23): 48~49.

[7]李佳. 扶貧旅游理論與實踐[M]. 北京: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2010:162~169.

[8]張祖群. Pro-Poor Tourism公益性研究: 文獻基礎、機制與展望[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2(3): 11~18.

[9]朱啟臻, 魯可榮. 柔性扶貧——基于鄉村價值的扶貧理念[M]. 鄭州: 中原農民出版社, 2016 : 108~125.

[10]孫九霞 . 賦權理論與旅游發展中的社區能力建設[J]. 旅游學刊, 2008, 23(3):22~27.

[11]劉益 . 欠發達地區旅游影響研究[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2 : 73~82.

[12]鄧小海, 曾亮. 基于機制設計理論的我國旅游扶貧機制調適[J]. 當代經濟管理,2015, 37(2): 73~77.

[13]長子中 . 鄉村價值世界“淪陷”之憂[J]. 人民論壇, 2012(10): 66~67.

[14]賀小慧. 論鄉村價值與中國城鎮化道路走向[J].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22(2): 1~4.

[15]鄭濤. 我國鄉村價值演變及其特征探討[A]. 城鄉治理與規劃改革——2014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4小城鎮與農村規劃)[C]. 北京: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4 : 366~372.

[16]海貝貝, 李小建. 1990年以來我國鄉村聚落空間特征研究評述[J]. 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 43(6): 635~642.

[17]韓非, 蔡建明. 我國半城市化地區鄉村聚落的形態演變與重建[J]. 地理研究,2011, 30(7): 1271~1284.

[18]韓源. 美麗鄉村導向的鎮域鄉村性評價及發展策略研究——以湖北省仙洪試驗區為例[D]. 武漢: 華中科技大學, 2015 : 84.

[19]張鴻雁 . 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與實踐創新[J]. 社會學研究, 2013(3): 1~14.

[20]許凌志. 論新時期廣西大石山區貧困農村扶貧開發理念的轉變[J]. 學術論壇,2013, 36(8): 93~96.

[21]孫兆霞 . 脫嵌的產業扶貧——以貴州為案例[J].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 2015(3):14~21.

[22]葉敬忠, 王伊歡 . 對農村發展的幾點思考[J]. 農業經濟問題, 2001, 22(10):41~47.

[23]朱啟臻, 趙晨鳴, 龔春明, 等 . 留住美麗鄉村 : 鄉村存在的價值[M]. 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 : 116~122.

[24]Sharp K. Measuring Destitution : Integrat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in the Analysis of Survey Data[R]. IDS Working Paper 217, England :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03.

[25]孫九霞, 周一. 日常生活視野中的旅游社區空間再生產研究——基于列斐伏爾與德塞圖的理論視角[J]. 地理學報, 2014, 69(10): 1575~1589.

[26]張佳. 大衛·哈維的空間正義思想探析[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 52(1): 82~89.

[27]Williams A M, Shaw G. Tour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 New York : John Wiley, 1998 : 224~231.

[28]Oppermann M, Chon K S. Touris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 London :International Thompson Business Press, 1997 : 246~257.

[29]馬丁·海德格爾. 存在與時間[M]. 陳嘉映, 王慶節,譯.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6 : 82~87.

[30]趙劉, 程琦, 周武忠 . 現象學視角下旅游體驗的本體描述與意向構造[J]. 旅游學刊,2013, 28(10): 97~106.

[31]王德剛, 田蕓. 旅游化生存: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生存模式[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0, 32(1): 16~21.

[32]朱軍 . 空間轉向: 馬克思與海德格爾之間[J]. 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 2015(2):302~313.

[33]王春程. 古村落空間的生產與消費研究——以蘇州陸巷村為例[D]. 蘇州: 蘇州科技學院, 2015 : 62.

[34]杜宗斌, 蘇勤. 鄉村旅游的社區參與、居民旅游影響感知與社區歸屬感的關系研究——以浙江安吉鄉村旅游地為例[J]. 旅游學刊, 2011, 26(11): 65~70.

[35]卡爾·波蘭尼. 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M]. 馮鋼, 劉陽,譯.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 126.

[36]黃潔 . 從“鄉土情結”角度談鄉村旅游開發[J]. 思想戰線, 2003, 29(5):24~26.

[37]朱啟臻, 梁棟. 基于鄉村價值的精準扶貧[J]. 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2): 56~64.

[38]金鑫, 韓廣富 . 當代中國扶貧開發理念的轉變[J]. 蘭州學刊, 2014(2):191~193.

[39]黃中偉, 王宇露. 關于經濟行為的社會嵌入理論研究述評[J]. 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 29(12): 1~8.

猜你喜歡
價值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誰遠誰近?
旅游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旅游的最后一天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海外英語(2013年8期)2013-11-22 09:16:04
文化之間的搖擺
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15:13: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欧美在线免费|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亚洲天堂网2014|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日韩天堂视频|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中文无码影院|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九九| 亚洲自拍另类|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久久超级碰| 不卡午夜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99精品欧美一区| 美女被狂躁www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免费看|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国产jizz| 国产丝袜啪啪| h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黄色片|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88av在线|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日韩123欧美字幕|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最新国产网站|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久久精品丝袜|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五月婷婷导航|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欧美在线伊人|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看免费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另类|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亚洲国产清纯|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一级在线毛片|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色爽网免费视频|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欧美一级在线看| 久久精品国产国语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