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存香
摘要:“十二五”時期是原州區發展不平凡的五年。面對艱巨繁重的發展任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抓住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戰略及設立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等重大機遇,統籌推進“工業強區、城鎮塑區、農業穩區、商貿活區、旅游旺區”發展戰略,著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規劃提出的預期目標,取得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為“十三五”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關鍵詞:原州區;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0-0000-01
一、經濟實力穩步提升
“十二五”期間,全區經濟保持較快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總量規模明顯擴大,經濟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到“十二五”末,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3.14億元,年均增長16.4%,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13.42億元、24.86億元和54.86億元;人均生產總值21821元,年均增長16.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9.24億元,年均增長25.2%;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51億元,年均增長2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37億元,年均增長13.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63.2元,年均增長9.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96.1元,年均增長15.5%。主要經濟指標基本完成,部分目標超額完成,經濟發展步入總量擴張、增速加快、質量效益同步提升的新階段。
二、經濟質量逐步改進
“十二五”期間,堅持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到“十二五”末,產業向精細化、高端化發展。
1.現代生態農業快速發展
蔬菜產業初具規模,馬鈴薯產業提質擴量,草畜產業壯大提升,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0萬畝,設施農業園區31個,冷涼蔬菜面積達到23萬畝,種薯面積13萬畝,帶動全區種植馬鈴薯42萬畝,牧草面積達到34萬畝,牛、羊飼養量分別達到22萬頭和83萬只,先后榮獲“中國(西部)冷涼蔬菜之鄉”和“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鄉”的美譽。
2.工業經濟提速增效明顯
建成寧夏圓德慈善園,清水河工業園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不斷完善,入園企業達到116家,聚集效應初步顯現,馬鈴薯制品、清真牛羊肉加工、中藥切片、保健小雜糧等傳統產業得到鞏固提升,邦德電動車、中能振發光伏發電、盾安和天潤風力發電等新能源、新材料新興工業快速發展,全區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8家,達到24家。
3.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
旅游業、物流業、商貿業、金融保險、電子商務、信息產業加快發展,成功舉辦三屆中國(寧夏)·須彌山石窟文化旅游節,須彌山石窟創建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國家名勝風景區,成功被列入國家信息消費試點縣(區),編制完成電商業發展規劃,建成2個縣級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10個鄉鎮物流配送站、96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區鄉村三級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三、扶貧攻堅步伐加快
堅持以自治區“5.30”產業扶貧計劃為重點,建立“四級聯動、雙到責任、兩不脫鉤”幫扶機制,確定了“53211”產業扶貧計劃。圍繞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堅持一村一規劃、一戶一措施,重點實施產業培育、危房改造、勞動力轉移培訓、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改善、社會事業發展等扶貧措施,整合項目,捆綁資金,持續“造血”,增強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創新推進金融扶貧工作,初步形成“財政+金融+農戶+產業”的金融扶貧模式。積極拓展閩寧協作、對口幫扶和機關單位包扶等社會扶貧領域。全面完成生態移民任務。駝巷、上馬泉等70個貧困村如期實現脫貧銷號目標,五年累計減少貧困人口4.8萬人,貧困面由37%下降到24%。
四、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
緊抓自治區實施寧南區域中心城市暨大縣城建設的有利機遇,配合市政府開展了舊城改造、西南新區建設及“五城聯創”活動。成立原州區市容管理局,劃片區、強責任、建網絡,扎實開展城市管理和自治區衛生城市創建工作,強化對城鄉結合部、城區背街小巷、“五小”行業綜合整治力度,市容環境明顯改善。建成農村人飲工程78處,40.4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新修村級道路1050km。完成三營、張易等7個小城鎮和毛家臺子、頭營、駝巷等74個美麗村莊建設。三營鎮入圍“全國重點鎮”,新三營村入選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錄。“十二五”末,全區城鎮化率達到45%。
五、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十二五”期間,全區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公共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大力推進創業、就業和新型農民培育工程,累計發放創業貸款5.3億元,扶持培育小企業965個,創造新就業崗位13170個,新增就業1304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教育投入不斷加大,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236所184420m2,改造運動場167550 m2,供暖設施163183 m2,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5.8%。城鄉衛生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新建醫療衛生機構151個,實現區醫院和鄉鎮衛生院遠程會診全覆蓋,應對突發事件能力顯著提升,榮獲“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殊榮??萍紝嵙χ鸩皆鰪?,累計爭取和組織實施科技試驗示范45項,科技成果轉化步伐明顯加快,榮獲“全國科普示范縣”殊榮。文化體育基礎設施逐漸完善,新建文化體育場所190家,建成原州區文體中心、三營、頭營等10個鄉鎮文化站和黃鐸堡村等7個行政村村級文體小廣場,榮獲“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殊榮。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逐步完善,實施低保提標擴面工程,開展動態管理,6.3萬余人享受到低保政策待遇,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和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4.3%和96%,大病救助實現全覆蓋。
六、各項改革增添動力
堅決貫徹中央、區、市和區委全面深化改革各項決策部署,穩健推進各項改革,進一步釋放發展的制度紅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簡政放權,優化行政審批流程;推進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改革,改進和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推進依法行政,理順市區權責關系;扎實推進農村改革,加大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力度,開展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工作,確保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規范運行,推動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逐年增加;扎實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先住院、后付費”診療服務模式和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全面推開,群眾就醫更加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