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蕓
摘要:對于新聞報道來說,模糊語言是最為重要的寫作方法之一,通過模糊語言可以反映出客觀事物在外延上存在著的一種不確定性。本文選取China Daily中有關中國發生的災難事件的英語新聞報道為例,在順應論原則下,模糊語在這類英語新聞報道中的語言功能。通過闡述模糊語存在的合理性,在基于新聞報道的寫作原則下,探討了模糊語是對新聞報道準確的有益補充,更好的服務于新聞的時效性、準確性和簡潔性。
關鍵詞:順應論;模糊語;災難事件英語新聞;運用研究;China Daily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0-000-02
“模糊”最早是出現在數學和哲學范疇,1965年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工程與計算機系科學教授Zadeh,L.A首次提出來的,從而普及到各個領域,也包括在語言應用領域的研究。模糊語可以看做是一種語言上的概念或是現象等,反映客觀事物的不確定性。從新聞英語寫作的專業角度講,新聞報道要堅持準確與簡潔的原則,有較強的約束性,對于新聞記者和新聞發布單位都要遵守一定的寫作規則。但在實際報道中又存在著受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制約,模糊語在語言的表達上就正好彌補了這個顧慮,其實合理運用模糊語為新聞報道的真是有效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模糊語言的分類
Joanna Channell從語用學的角度上分析,在她的《模糊語言學》一書中對模糊語言作出以下幾種分類。第一,通過模糊附加語出現了語言模糊。第二,使用模糊詞語造成了語言模糊。第三,在模糊蘊含的影響下出現了語言模糊。[1]
1.模糊附加詞
對于模糊附加詞來說,就是運用一些模糊限制語,也就是說,在意義明確的基礎上附加在表達形式前的短語等。以此來對新聞的真實性進行相應的調整,將原本明確的意義變得模糊。其數值型結構為:模糊附加詞+數值,數值1 or數值2,或是數值or so等。
2.非數值型結構
復數定量詞+of+名詞,a+單數定量詞+of+名詞等。對于模糊詞語來說,是針對自身存在著模糊表達法等方面來說的,也就造成了語言上的模糊。在非正式文體與口語中,人們常常采用了模糊定量詞+可數名詞等結構。其次,在表達模糊概念的過程中,程度副詞與頻率副詞也是比較常用。
3.模糊蘊含
對于模糊蘊含來說,主要是運用精準的形式來傳遞出模糊的意義。且在模糊蘊含中,常常依靠精確的數字來表達出模糊的意義,以此來達到夸張的效果。
二、模糊語在災難事件的英語新聞里的順應性
1999年比利時語言學家Verschurence提出順應論[2],他認為語言不是孤立存在的,語言的發生和應用都是在一定的語境里,而且產生的語言都是一個不斷選擇語言的過程,語言使用者可以進行語言選擇,是因為語言具有三個相互依存的屬性: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其中順應性又是三者中的核心和目的。順應性的重點是對語境的順應。讓語言使用者從可以參考的項目中做出靈活的變通,從而滿足交際的需要,成功的順應語境,就可以達成和交際者交流的目的。
災難是自然的或人為的嚴重損害帶來對生命的重大傷害,因此,災難事件的新聞報道在新聞報道類型中也是讀者最為關心的版塊之一。由于災難性事件存在著一定的突發性與不確定性,所以在對災難性事件進行報道的過程中常常會存在著一系列的報道。在報道中,讀者最關心的主要是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傷亡人數、財產損害等方面,但從實際上來說,事發突然,記者并不能在短時間里獲取大量的信息,所以在報道的過程中就會運用一些模糊性的語言來發布信息。通過對真實的語料進行適當的模糊,可以更好的突出信息。作為一種用于交際目的上的策略,想要理解與掌握好模糊語,要求人們要具備相應的詞匯以及語法等知識,達到既要讓讀者知道發生了什么,但又不能夸大造成恐慌。因此,模糊語不僅不會降低新聞的真實性,相反還會提高交際的效果與質量。
三、順應論視域下的模糊語在災難事件的英語新聞中的語用功能
1.順應受眾者的心理
受眾者的心理指的是一個人的情緒、愿望、意圖、個性等心理因素。對于普通人來說都不喜歡災難,同時對災難也有一定的恐懼心理。China Daily在中國市最權威的報紙之一,其發布的新聞報道代表的是國家的立場,而且英語版是向國外做出的報道,記者在報道時,承擔著巨大的責任和義務,報道的內容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合理的模糊語的使用順應了筆者和受眾雙方的心理世界。比如,地震災害是自然界很嚴重的災害之一,也是防不勝防的,在“6.2-magnitude quake jolts NW China's Qinghai”(China Daily ,2016年10月17日)報道中,筆者用“so far、strongly、nearly”模糊語向讀者第一時間報道了地震的時間、強度以及傷亡數字,但都是一個近似值,并沒精確到一個特定數字,用“emergency response、still investigating”向讀者傳達出政府第一時間做出的營救處理以及其他措施,但并未詳細到哪些具體措施的報道,減低了讀者的焦慮心理,相信政府會妥善解決的。
2.順應人們的閱讀習慣
從傳播學的理論上出發,人們為了滿足精神與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往往對可以滿足需求的信息比較關注。一般來說,讀者在觀看新聞的過程中,只是大致的了解一些發生的事情,并不會詳細的了解每一條新聞中的細節與數字等方面。所以從這一層面上來說,適當的使用模糊詞可以滿足人們的閱讀習慣。人們在面對精確細節的報道時,往往會產生出乏味的心理,而對于一條適當使用模糊語的新聞報道來說,卻可以更好的滿足人們的閱讀需求。比如,“China shuts schools and recalls fishing boats as typhoon hits”報道中用模糊語在第一時間向讀者報道了福建和臺灣的受災情況,“……dozens of flights;More than ……millions lost power an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這些是人們最想知道的災害發生的情況,但是因為數字無法精確,這樣報道就已經傳達出受災之廣,人數之多的準確信息了。可以說,記者所采用的模糊語在一定程度上剛好可以被讀者所接受與理解[3]。
3.順應論下通過模糊語減少災害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災害對人民造成的財產和人員損失是最巨大的和不可估量的,如何在報道中盡可能減低受眾者的閱讀負擔,合理運用模糊語會有一定的緩解效果。比如,“China mourns Yangtze shipwreck victims as search continues”(China Daily ,2015年6月7日)報道了重慶“東方之星”號游船在湖北監利沉船的事件。報道里的模糊語“hundreds of ……;more than …… more than 430 souls”等向國外媒體和讀者清楚地展示了中國政府對生命的尊重,對逝者的哀悼,在讀者來說他們不需要知道每個人的信息,所以這些模糊詞就很好的傳達了營救人數之多,受災多少人等主要信息。China Daily的新聞主體并沒有應用過多的修辭方法來強調受害者家屬的起伏情緒,而是細致而具體的描述了事故的內容,這樣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聞的吸引力,但是其中英語語言的豐富表達較少,所以不會給中國讀者造成閱讀負擔。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模糊語在China Daily災難事件的英語新聞報道中的運用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但是也并不是表明可以隨意運用模糊語。因此,在實際中就要從新聞的實際上出發,盡可能的采用確切的語言,發揮出模糊詞的效果,實現模糊與確切上的有機融合,保證新聞語言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Joanna, Channell.Vague Language[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Ver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1999:254-263.
[3]周紅.模糊語言的構成特點及其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以China Daily為例[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31).
[4]從嬌龍.基于順應論的外交模糊語語用功能分析[J].科技信息,2012(32):573-574.
[5]胡月月.以China Daily為語料看英語新聞中的模糊語言[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
[6]張風.從順應論分析英語新聞中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J].山東文學:下半月,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