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摘要:本文基于條件價值評估方法(CVM),通過問卷調查形式,了解并掌握利益相關者對于生態補償政策的認知度、生態補償標準的支付意愿和受償意愿、生態補償方式的偏好及其差異,在此基礎上提出完善黑河水源地生態補償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水源地;生態補償;支付意愿;受償意愿
中圖分類號:X17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0-000-02
一、引言
據了解,截止2014年初,西安市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3.47億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77m3,僅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3、全國人均的1/6、世界人均的1/24,屬于極度缺水的城市。[1]前些年隨著污染加劇,渭河水質已經不適宜飲用,如今黑河水已經成為西安市主要水源,日供水能力110萬噸,占全市供水總量的80%。但是黑河水源地主要位于經濟較落后的周至縣境內,保護水環境和發展當地經濟產生了矛盾,造成區域發展不平衡。生態補償作為一種制度安排,既可以有效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又可以實現水源地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本文基于條件價值評估方法(CVM),通過問卷調查形式,了解并掌握利益相關者對于生態補償政策的認知度、生態補償標準的支付意愿和受償意愿、生態補償方式的偏好及其差異,在此基礎上提出完善黑河水源地生態補償的對策建議。
二、問卷調查結果的統計分析
1.受訪者基本信息及其對比分析
水源地共發放問卷150份,有效問卷147份;西安市用水區共發放問卷150份,有效問卷145份。通過對比西安市用水區和周至縣水源地受訪者的受教育和收入水平,可清晰看出水源地居民和用水區居民在受教育和收入上存在著比較大的經濟發展梯度差距。這一差異性一方面是由于西安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城鄉二元結構所導致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水源保護政策對保護區的經濟造成了一定影響。水源地居民為了保護水環境的生態安全的確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也體現了生態補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受訪者對水資源保護和生態補償政策的認知情況
雖然西安市在2005年就頒布了《西安市黑河引水系統保護條例》,而且該《條例》迄今也實施了10年,但是未能引起公眾足夠關注。雖然多數受訪者對黑河水源地水質狀況有所了解,但聽說過《西安市黑河引水系統保護條例》的受訪者比例較低,用水區有29.6%,水源地僅有10.2%,明顯低于用水區。而且水源地居民對黑河水源保護區的邊界和范圍仍然缺乏認識,二級保護區和準保護區分別有40%和45%的受訪者不知道居住地位于保護區范圍內。從受訪者對生態補償政策的認知程度來看,95.6%的人對具體的生態補償政策和具體規定不了解。因此政府應加大水資源保護和生態補償政策的宣傳力度。
3.支付意愿和受償意愿的分布
調查結果表明受水區有90.3%的人愿意支付一定費用進行生態補償,還有9.7%的人不愿意支付,即支付意愿為零(0WTP)??傮w來講,生態補償的支付意愿還比較高。通過對受訪者進行責任認知方面的訪談,我們了解到零支付意愿的受訪者中有7.6%的人有承擔保護環境的責任,但是由于個人經濟因素等方面的因素不愿意支付。只有2.1%的人認為保護環境與自己無關。水源地調查結果顯示:在水源地受訪者中,有88.4%的居民愿意接受一定的費用作為生態補償,11.6%的人不愿意接受補償,及受償意愿為零(0WTA)。從訪談中,我們了解到0WTA的受訪者中有9.5%的人主要是擔心政府給予很少的補貼或補貼缺乏持續性。
4.平均支付意愿和受償意愿及其比較
受訪者的平均支付意愿和受償意愿可以通過離散變量WTP和WTA的數學期望公式獲得:
Ci為支付意愿投標額, Zi為第i個支付意愿者選擇Ci投標額的概率;
Di為受償意愿投標額, Si為第i個受償意愿者選擇Di投標額的概率;
i=1.2.3….,n 為投標額的個數。
根據公式計算出水源地的正支付意愿均值為:E(WTP)正=43.38元/人/月,用水區的正受償意愿均值為:E(WTA)正=180.71元/人/月。針對WTP和WTA存在0的情況,本文借鑒了Kristrm在1997年提出的Spike模型中的處理方法[2]:調正后的E(WTP)非負等于E(WTP)正乘以正支付意愿占全部支付意愿的比例,從而得出E(WTP)非負=39.19,E(WTA)非負=159.82.
根據《陜西省統計年鑒(2014)》查得西安市2014年的總人數為862萬人,將E(WTP)非負應用于西安市用水區居民總數的50%,則用水區居民一年的總支付意愿為20269.07×105.將E(WTA)非負應用于黑河水源地保護區的13400人,則水源保護區一年可產生總的受償意愿為256.99×105。
計算結果顯示,單個WTP只是單個WTA的1/4倍多,但是但是總WTP卻是總WTA的78倍多,遠遠高于總受償意愿。這主要源于用水區的人數遠遠大于水源地的人數,即水源地保護的受益方遠遠多于保護方。因此,從整體的角度來講,西安市居民對水源地居民的生態補償具有足額的支付能力,黑河水源地已經具備進行生態補償的群眾基礎。
5.生態補償方式的偏好及其差異
通過對用水區受訪者的支付方式調查,愿意選擇繳納水資源費形式的人最多,占了38%,有30%的受訪者選擇了繳納生態環境稅的方式,選擇現金和義務勞動形式的人分別占18%和13%。關于水源地生態補償受償方式的調查結果顯示:其中40%的居民同意提供技術培訓的方式補償,而且傾向于外出打工和發展補償產業方面的技術培訓和指導。32%的居民愿意接受現金形式補償,15%和12%的受訪者還選擇了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的形式接受補償。為了讓市民喝到安全的水,水源地的資源開發也受到許多限制,而且也分批實施了生態移民。所以多數人認為通過技術培訓外出打工來改善生活或謀生,或通過優惠政策來發展服務業作為經濟收入,部分農戶也認為資金是直接補償方式。
三、基于問卷調查的黑河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
1.提高生態補償主客體的參與權
水源地生態補償必須得到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應注重生態補償的科普教育和大眾宣傳,提高群眾的生態補償意識,明確水源地生態補償的政策,以及責、權、利劃分。[3]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人對生態補償政策都不太了解。因此,在制定黑河水源地生態補償政策的時候應該多聽取農戶的意見和建議,提高其參與權和知情權。這樣制定出的補償政策更加能滿足公眾的偏好,還可以強化公眾的參與和監督。
2.根據生態補償的受償意愿,制定多樣化的生態補償方式
在實地調研中發現,水源地居民并不局限于現金這種受償方式,反而他們更加傾向于多樣化的補償方式,其中技術培訓這種方式最受歡迎。還有15%和13%的受訪者選擇了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的形式。以上接受生態補償的方式要適時的恰當使用,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短期內水源地的生態補償方式以資金補償和政策補償為主,但是資金補償和政策補償只是“輸血型”補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隨著水源地經濟的發展,水源地的生態環境改善,應側重于技術培訓補償、產業補償等“造血型”補償方式。[4]因此,相關政府部門應順應當地居民的生態補償意愿,制定并提供多樣化的生態補償方式,來完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3.規范生態補償資金的管理和使用
為了保障生態補償資金的專項專用,建議西安市政府在財政支出預算科目中建立環境保護和生態補償支出預算科目。建立工作目標責任制,明確各級政府的權責,對生態補償從資金籌集、資金管理到資金發放到農民手中實現全程監管,對于資金使用中的欺詐、挪用行為應當嚴肅處理,嚴格執行相關法律程序。
4.健全生態補償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
盡管西安市在已出臺的《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中提到了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但是具體的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方案還處于探索階段。因此,從法律上明確生態補償的各項基本要素,如主體、客體、額度、方式等,使生態補償有法可依。
參考文獻:
[1]馮佳.西安人均水資源量277立方米 屬“極度缺水”城市[EB/OL].http://www.sn.xinhuanet.com/2014-08/09/c_1112004622.htm,2014-08-09.
[2]彭曉春,劉強,周麗旋等.基于利益相關方意愿調查的東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探討[J].生態環境學報,2010,19(7):1605.
[3]朱丹.黑河金盆水庫水源地水環境調查和保護措施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碩士論文,2014(6):20.
[4]徐大偉,常亮,侯鐵珊,等.基于WTP和WTA的流域生態補償標準測算[J].資源科學,2012,34(7):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