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桔花 傅 裕
構建新時期我國職工福利制度的設想
■朱桔花 傅 裕

本文以我國職工福利制度的變遷為視角,剖析當前形勢下職工福利制度存在的弊端,為構建適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職工福利“新常態”提供拙見,以期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企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建立科學高效的收入分配制度。
構建;職工福利;制度
我國職工福利制度的建立并隨著社會發展變化而不斷調整,保障了我國社會穩定和人民安居樂業,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與進步。近幾年來,網上對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后,反腐倡廉,職工的正常福利受牽連的議論甚囂塵上。目前,還有什么項目屬于職工福利范疇,如何列支,與津補貼、工會經費有何差別,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各單位的領導和財務人員,亟需與時俱進,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職工福利制度。
我國的職工福利是社會福利的有機組成部分。社會福利包括民政福利、職工福利。職工福利按對象劃分為企業職工福利和行政事業單位職工福利兩個層面。社會福利事業由民政部門和福利機構承擔。企業職工福利開支攤入成本,由所在企業負擔;行政事業單位的職工福利由所在單位負擔,資金來源于各級財政或事業單位自收自支,職工福利費計提比例或使用數額是受制度嚴格約束的。我國職工福利制度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一)計劃經濟時期。1950年我國頒布了《工會法》、1953年出臺了《勞動保險條例實施細則修正草案》對企業職工生活困難補貼、探親補貼、取暖補貼作出明確規定。后來,我國陸續頒發了一系列有關福利費方面的制度,如對職工住宅、上下班交通、家屬醫療、生活必需品供應等作了全面規定。城鎮居民糧油及副食品價格補貼;托兒所、幼兒園、食堂、洗澡堂、醫務室、閱覽室、體育場等福利機構及設施建立。建國后是供給制與工資制并存,1985年過渡到職務等級工資制時期,企事業單位普遍實行低工資制,職工福利是必要的補充,是職工耐以生存必備條件。免費教育、為職工分配住房,無所不包的職工福利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保障了職工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但企事業單位無所不管,加重了自身負擔,平均分配的職工福利不利于充分調動職工積極性,也制約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
(二)經濟體制改革初期。上世紀 80年代我國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建立以公有制經濟為主導、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有企業成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個體和私營經濟作為國有經濟的重要補充,逐漸發展壯大起來。背負沉重包袱的國有企業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生存,許多企業被迫“關停并轉”。這種以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欠缺和“低工資”為背景建立的“高福利”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我國社會經濟改革發展需要。1985年我國進行第二次工資制度改革,實行結構工資制度,職工在工資之外獲得住房、教育、生活等福利待遇。按工資總額一定比例計提并使用職工福利費,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實行的與工資制度并行的一項重要分配制度。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企事業單位為減輕負擔,根據有關規定將單位的托兒所、幼兒園、食堂等福利設施對外開放,先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后其經營管理逐步從原單位剝離出去,走上社會。
(三)市場經濟體制下。1993年,我國根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調整了工資結構,將一部分福利性補貼納入工資,逐步實行收入貨幣化。為減輕企事業單位的經濟負擔,我國逐步建立起養老統籌和醫療保險制度,將養老和醫療保障社會化。1998年,我國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啟動,企事業單位停止對職工進行福利分房,實行住房商品化,建立了住房公積金制度。隨著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職工福利制度也作了一些調整。2006年修訂的《企業財務通則》取消了按14%比例計提職工福利費的規定,要求企事業單位在14%的限額內據實開支職工福利費。2009年,財政部下發《關于企業加強職工福利費財務管理的通知》,明確了企業職工福利費的內容,指出職工福利費包括發放給職工或為職工支付的衛生保健支出、內設福利部門費用、職工困難補助、離退休人員統籌外費用、其他職工福利等五類現金補貼和非貨幣性集體福利。明確企業的職工教育經費、社會保險費和補充養老保險費(年金)、補充醫療保險費、住房公積金及按月以貨幣形式發放的住房補貼、交通補貼或車改補貼、通訊補貼,不能納入職工福利費范疇,職工福利的內容大大削減了。這么多年來,行政事業單位沒有相應福利制度,都是參照財政部關于企業職工福利費的管理規定執行。近年來,我國加大了違規津補貼和亂發福利現象的清理整治力度,許多行政事業單位實行了陽光津貼。2014年,我國重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 9號——職工薪酬》修訂職工薪酬的含義,完善了職工薪酬的確認與計量,明確職工福利費是指尚未實行主輔分離、輔業改制的企業,內設醫務室、職工浴室、理發室、托兒所等集體福利機構人員的工資、醫務經費、職工因公負傷赴外地就醫路費、職工生活困難補助,以及按照國家規定開支的其他職工福利支出,新增了離職后福利、辭退福利和其他長期福利的解釋,明確了福利是對職工勞動補償的輔助形式。
(一)目前職工福利制度不適合當前形勢。我國的職工福利費制度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多年以來,各地各單位職工福利差異較大,平均分配的職工福利難以發揮應有的激勵約束作用。隨著經濟發展,我國大力推進企業主輔分離和分離辦社會職能改革。目前,內設集體福利部門大多已進行分離,企事業單位原來承擔的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大多移交,絕大多數單位醫務室、職工浴室、理發室、托兒所等集體福利機構和職工福利費的大多數項目已不復存在。隨著中央反腐力度加大,哪些福利項目保留,哪些福利項目違反規定,不甚明了。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尚待推進,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福利制度仍未建立。
(二)職工福利制度與新會計準則未銜接。這么多年來,有關職工福利費最權威的解釋是2009年財政部《關于企業加強職工福利費財務管理的通知》,職工福利費包括發放給職工或為職工支付各項現金補貼和非貨幣性集體福利。2014年《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頒布后,財政部相關的職工福利制度未及時修訂、廢止。有關職工離職后福利、辭退福利和其他長期福利原制度并未涉及,導致管理與操作存在盲區。在現今社會環境下,許多企業單位紛紛拋出優厚的福利待遇,以期招聘優秀人才,并留住人才。行政事業單位卻無人敢夸海口,許諾有豐富的福利待遇,我國會計準則修訂后,職工福利制度完善及配套建設滯后。
(三)職工福利費與津補貼相混淆。以前,對屬于職工福利費范疇的獨生子女費、洗理費、職工供養直系親屬醫療補貼等項目大多是與工資一起發放給職工的。許多人對津補貼與職工福利費無法區分,將這些職工福利項目作為無文件依據的津補貼給清理了。而供暖費補貼和防暑降溫費,也與津補貼一起納入工資總額管理。現在大多行政機關實行了陽光津貼,但對職工福利卻未相應規范。許多企業招聘廣告將通訊補貼、交通補貼、季度獎、績效資金、節日福利與餐飲補貼、帶薪休假、定期體檢、補充醫保等納入職工福利范疇。混淆職工福利費與津補貼概念,容易造成管理上的分歧,操作上的混亂。
(四)職工福利費列支缺乏標準。在“三公”經費零增長的高壓態勢下,許多單位又將原已分離的福利部門,比如食堂、醫務室等悄悄地恢復重辦,有的還辦起農場,給職工供應蔬果。因為這些項目仍勉強與職工福利掛得上鉤。然而,可在職工福利費列支的自辦職工食堂經費補貼或未辦職工食堂統一供應午餐支出,應以什么標準補貼,如何補貼,制度上未明確,操作存在障礙。對可在福利費列支的離退休人員統籌外費用表述含糊,沒有具體項目和標準,不便操作。
(五)使用工會經費發福利易引發歧義。以前,逢年過節發錢發物慰問職工,叫作發福利,大多是在職工福利費列支。2014年全國總工會下發《關于加強基層工會經費收支管理的通知》明確規定,逢年過節可發少量慰問品,利用會費組織看電影、春秋游、生活慰問、文體活動補助、職工教育活動獎勵均屬于工會經費列支范疇。按照規定,發福利是工會的事情。目前職工生活困難補助、救濟費在工會經費和職工福利費中均可列支,而離退休干部能否與在職人員一樣享受工會的慰問品,頗有爭議。規定工會可給會員送生日蛋糕和蛋糕券,及組織會員看電影,標的指向太過具體,大量的資金沉淀于蛋糕店、影院,既不利于社會公平競爭,一旦這些蛋糕店、影院倒閉易引發資金風險。
(一)改革我國職工薪酬制度。根據《會計準則——職工薪酬》完善《企業財務通則》,改革行政事業單位工資制度,從長計議設計我國企事業單位的職工薪酬體系,對職工工資、資金、津補貼以及職工福利費等內容明確劃分,提高職工工資占薪酬的比重,規范津補貼發放,重新界定職工福利內容,增加具有時代特色的職工福利項目,規范職工福利費列支標準和手續,降低養老統籌、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個人繳存比例,減少醫保卡、公積金賬戶上大量資金冗余,切實增加職工收入。
(二)構建新時期職工福利制度。職工福利是職工薪酬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益補充,一個單位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否激發創造力,除了薪酬和團隊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職工福利。因此,必須順應新形勢建立符合我國改革和發展需要的職工福利制度。建議及時修訂我國職工福利制度,明確行政事業單位的職工福利費管理,按照新的《會計準則——職工薪酬》相關規定,對職工離職后福利、辭退福利和其他長期福利加以規范,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科學規范的職工福利制度。
(三)規范職工福利費管理與核算。按照不重復、有針對、互為補充的原則區分職工福利費與工會經費的使用。對于尚未分離的福利設施核算、管理進行規范,對集體福利設施運營的虧損補貼、職工供餐的標準予以明確。在已經實行主輔業分離的單位,對購買相應福利的標準和列支手續進行統一。對于內設集體福利設施購置費用,作為本單位資產可在其他相應科目核算,建議不在職工福利費列支;集體福利部門人員費用,按照當前市場化改革需要,采取向社會購買服務的方式,在物業費和勞務費列支。
(四)對一些特殊情況實施國家補償。獨生子女和失獨人員是我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要根據當今物價水平,完善一些受諸如計劃生育等政策影響人的補償機制,提高獨生子女補貼標準和補貼期限,建立失獨人員補貼。對屬于職工福利的項目進行稅前扣除,免征個人所得稅。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改進收入分配制度,增強社會保障能力,讓我國企事業單位職工能更好分享改革紅利。
(作者單位:人民銀行宜春市中心支行、南昌大學經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