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劍華
運用法治思維推進審計反腐
■樊劍華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二次全會上提出“要善于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加強反腐敗國家立法,加強反腐倡廉黨內法規制度建設,讓法律制度剛性運行。”當前,腐敗現象的特征絕大部分都與權錢有關系,審計作為國家經濟監督的職能部門,肩負著反腐敗的重任,反腐倡廉的客觀要求需要審計這把利劍,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那么,審計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反腐敗工作?筆者認為:
首先要明確審計在反腐敗中的職責。
憲法規定,國家審計“對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的財政收支,對國家的財政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組織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審計法規定“審計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由此可見,法律明確規定了審計機關的職能職責范圍和權限。因此,國家審計不僅維護國家所確定的經濟發展方針、政策和法規,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而且監督制約權力的運行,促進廉政建設。審計是一項制度,審計監督具有經常性和連續性,隨時可監督國家資金管理和使用情況,了解其使用資金的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從而發現、揭露、查處和糾正違規違法行為,鏟除腐敗根源,凈化腐敗滋生的環境。
其次要認清審計在反腐敗中的作用。
適應新常態,審計全覆蓋,審計突出了重點領域、重點部門、重點資金、重點項目的審計,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有效地推進了反腐敗斗爭。其作用:一是預防作用。審計監督可以從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發現問題并提出整改建議,達到健全制度、消除隱患、防范風險、堵塞管理上漏洞之目的,同時,也可制約權力運行,促進依法行政公開透明。二是揭露作用。審計監督覆蓋整個經濟領域,能夠及時揭露經濟活動中的違規違法行為,讓腐敗和舞弊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三是懲治作用。審計機關是一支能征善戰的經濟監督專業隊伍,高度的責任心與使命感,使之練就了一雙慧眼,維護著國家財產安全,使腐敗行為得到懲處。四是威懾作用。國家審計法律體系和審計制度的日益完善,審計執法力度不斷加強,審計查處的違紀、違規和違法案件受到社會的關注,使審計成為反腐敗的一支重要力量。
再次要強化審計在反腐敗中的舉措。
腐敗的最終表現是權錢交易,加之管理漏洞而產生,因此,審計工作要轉變新理念,突出重點,高舉法律之劍,披靡所向腐敗行為,認真依法履職,多措并舉推進反腐倡廉工作。一是強化經濟責任審計,監督權力運行。經濟責任審計就是強化領導的經濟責任意識,從而規范其財政財務收支和領導干部的決策行為,監督權力運行,從制度層面預防、治理腐敗,完善干部選拔任用制度。二是強化財政財務審計,保障資金安全。審計要圍繞財政資金這條主線,加強對財政財務收支數額大的部門、有財政資金分配權和行政審批權的部門、群眾反映問題較多的部門和領域進行審計,揭露財政財務活動中不真實、不合法和舞弊等現象,嚴厲懲處財經領域違法、違紀案件,嚴厲懲治擾亂經濟秩序的不法行為,維護財經紀律,確保財政資金高效安全運行。三是強化投資項目審計,堵住腐敗源頭。“工程腐敗”是所有腐敗的重災區,因此,投資審計是當前審計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建立投資審計管理機制,規范審計程序,從源頭上堵住腐敗現象發生。其次,建立投資審計監督機制,對工程項目進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監督,監督資金來源、使用和管理的合法性、真實性和完整性。再次,建立投資審計結算機制,核減虛假工程造價,為政府節約投資,不給腐敗分子可乘之機。四是強化通力協作審計,建立聯動機制。在反腐防腐審計中,由于審計力度有限,需要建立以審計機關為主,紀檢、監察和檢察等監督部門緊密配合協作的聯動機制,既能充分發揮審計專業技能和審計資源優勢,又能克服審計職權和手段等方面的限制,增強審計力度,也可使審計查處的違紀、違規和違法行為得到及時嚴肅地處理。
(作者單位:南昌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