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梅 張曉青
(山東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8)
“鎖定”(Lock-in)一詞最先被Arthur運用于經濟學領域。Arthur認為在鎖定效應發生的過程中,先發展起來的占優勢的新技術能夠實現自我增強的良性循環,從而超越對手。本文所認為的產業結構鎖定是由自然資源為基礎最先發展起來的產業占主導,并以此為中心發展與之相關的配套產業。棗莊市位于山東省魯南地區,是西部經濟隆起帶的重要城市之一,是山東省重要的煤化工、能源、建材和機械制造基地,也是全國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隨著經濟結構的逐步調整以及新技術的沖擊,資源型城市面臨著主導資源瀕臨枯竭、產業結構失衡、經濟持續衰退、生態環境惡化、低收入和高失業長期并存等一系列問題的挑戰。棗莊市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不可避免地也會出現這些問題。
關于資源型城市的概念,不同學者看法不同。較常使用的資源型城市概念有以下幾種:資源型城市是指因當地自然資源的開發而興,并在一段時間內主要依靠資源采掘支持整個城市經濟發展的一種特殊城市類型;資源型城市是以開發耗竭性自然資源而興起或發展,并以資源開采和初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其主要功能是提供礦產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資源產品;資源型城市是指在資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城市,資源經濟占城市經濟總量超過40%,從事資源開發、加工的勞動就業人數也超過總就業人數的40%。本文認為,資源型城市是指依托礦產、森林等耗竭性自然資源而興起或發展,并以資源開采和資源供應為主導產業的城市。
對于資源型城市的研究,國外要比國內早很多年。早在20世紀30年代,著名的加拿大地理學家英尼斯(H.A.Innis)就對資源型城市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而國內對于資源型城市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李文彥(1978)的《煤炭城市的工業發展與城市規劃》對煤炭資源型城市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他在該文中提出,根據煤礦職工比重、煤炭產業產值、煤礦規模以及煤炭是否導致城市開發興起,可以將煤礦城市分為制造業—采煤業城市、采煤業—制造業城市和采煤業城市,并指出這三種城市的特點、面臨的問題以及發展方向等,為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研究提供了先例。根據研究狀況,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角度:
第一,對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鎖定的理論研究。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雷蒙德·弗農于1966年提出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他認為一種新產品進入市場到淘汰,需要經歷一個形成、成長、成熟、衰退的周期,而資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和資源型產業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同樣也要經歷興起期、成長期、繁榮期、衰退期。Krugman(1987)指出,由于國際貿易引起的國際分工擴展,會導致后進國家形成資源鎖定效應。張暉(2011)認為路徑依賴的鎖定效應使產業升級面臨困難,因此,他從產業升級中的路徑依賴進行研究,并用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進行分析,指出擺脫路徑依賴需要政府的外部沖擊和產業組織的內部動力相結合。蘇振東等(2012)采用動態偏離份額分析法,分析中國三次產業和工業產業內部勞動和資本兩種要素在行業間的配置情況,得出三次產業結構變遷過程中要素流動存在階段性的“結構紅利”現象和工業內部結構變遷過程中要素流動存在“結構負利”現象,并指出通過政策、人才機制、市場要素等措施來改善工業內部的“結構負利”現象。
第二,對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研究。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過程,長期高度發展的粗放式模式不符合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經濟轉型是大勢所趨。從國外資源型城市產業成功轉型的案例來看,德國的魯爾區頗為典型。20世紀50年代,德國著名的工業區——魯爾區陷入結構性危機,致使魯爾區經濟衰退。20世紀80年代初,政府為促進魯爾區經濟發展,開始實施改革政策,包括創新導向地方經濟政策、促進就業政策、工業用地再生政策、重整當地鋼鐵工業政策。由于及時的政策改革,使魯爾區度過危機,成為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成功案例。除了德國的魯爾區,美國的匹茲堡和休斯敦也是產業成功轉型的案例,其產業轉型的經驗有四點:一是加快資源型城市發展接續產業;二是完善下游產業群,并進行產業替代;三是以政府資助大項目帶動高科技產業發展;四是第三產業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從國內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研究來看,樊杰(1993)通過聚類分析的方法對煤礦城市經濟效益進行比較,并借鑒國外經驗,認為煤礦城市發展應轉變思想觀念,調整產業發展的基本結構和思路,將經濟發展的重點集中在煤炭的直接加工利用系列、高載能或煤炭間接利用工業系列、面向煤礦建設服務的生產系列以及利用已發展起來的原材料工業優勢。樊艷萍和牛沖槐(2006)深入分析山西省產業轉型面臨的問題,分析其產業轉型的系統動力,并給出產業轉型的對策:建立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產業創新系統援助機制;建立相關配套的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法律;建立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援助基金制度;構建系統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王亮等(2011)以石油城市克拉瑪依為例,分析其產業轉型條件和機遇,指出產業轉型的戰略選擇:產業結構調整;延長產業鏈,做大石化產業;做強潛在替代產業;構筑“世界石油城市”。
第三,對資源型城市接續替代產業的研究。隨著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深入發展,資源型城市傳統的發展模式受到挑戰。淘汰不合理的生產模式,進行產業轉型,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實現綠色發展,促進經濟綠色增長,是國內外公認的發展趨勢。張文忠等(2011)總結了資源型城市發展接續替代產業的基本模式,根據城市的發展階段以及每個發展階段面臨的問題,揭示了接續替代產業的發展路徑和基本思路,進一步提出了建立資源型城市接續替代產業體系的建議,即體制創新發展、規劃引導發展、資金保障發展、人才推動發展、科技支撐發展。葉蜀君和原洋(2012)運用因子分析法、SS分解模型以及SPSS對棗莊市的產業進行分析,并根據替代產業的選擇原則,指出棗莊市應創建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壯大機械制造產業集群。
新中國成立以來,資源型城市的發展,特別是煤炭資源型城市的迅速崛起,為新中國工業體系的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國家經濟實力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等提供了資源保障和經濟動力,促使新中國經濟發生跨越式的發展。但是隨著煤炭資源開采的不斷加劇,導致煤炭資源儲量日益減少、經濟發展緩慢、生態問題突出、產業結構鎖定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嚴重制約煤炭資源型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從以上國內的研究狀況來看,缺少對產業結構鎖定的研究,對山東省資源型城市的研究較少,本文將對這些不足進行研究,目的在于探索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鎖定的階段,分析其發展鎖定的影響因素以及轉型的措施,探索出適合其轉型的道路。
偏離—份額分析法是把區域經濟的變化看作一個動態的過程,以其所在的區域或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為參照系,將區域自身經濟總量在不同考察期內的變動分解為三個分量,即份額分量Nij、結構偏離分量Pij和競爭力偏離分量Dij(見公式1),以此為基礎繪制成Shift-Share圖,并與實際的產業結構相對比,既能動態化地追蹤區域產業結構的演化、分析產業部門發展差異、明確主導產業,也能揭示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鎖定的形成和演化的路徑。從理論上說,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應著重發展具有部門優勢和競爭力優勢的部門,但是受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產業結構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偏離”,產生路徑依賴,進而導致產業結構鎖定。
Pij=Fij(t0)為區域產業結構偏離分量,可反映j區域以背景區為標準的產業結構優勢;它的增長是由于j區域i產業相對于山東省總產值的增長差異引起的,它反映了j區域以山東省為標準產業結構的優劣程度。當>0時,表示區域產業結構較好,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總量的增長;相反,當<0時,說明區域產業結構較差,會影響區域經濟總量的增長。
Dij=為j區域i產業增長分解的剩余,可反映區域產業競爭力,即扣除山東省經濟增長和部門結構變動的因素之后的增長額。如果Dij<0,則區域區位處于不利地位,Fij(t0)越大,j區域i產業的競爭能力越弱;反之,Dij>0,則區域區位處于有利地位,Fij(t0)越大,j區域i產業的競爭能力越強。
Fij(t)為 j區域i產業t時點產值;Fij(t0)為 j區域 i產業t0時點產值;Fi(t0)為背景區i產業t0時點產值;F(t)為背景區t時點經濟總產值;F(t0)為背景區t0時點經濟總產值;Fi(t)為背景區i產業t時點的產值。
(二)工業行業集中系數(H)
工業行業集中系數測度煤炭資源型城市主導產業在工業結構中的集中程度:

式中:Xi為i工業行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T為各行業累積百分比;n為工業部門數。H處于0—100之間,其系數處于0—1之間,H越大,產業結構鎖定越嚴重。
(三)產業結構相似性系數(s)

式中:Xit為i行業t時工業行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i行業t0時工業行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n為工業部門數。產業結構相似性系數越小,說明工業部門越多,產業結構鎖定越弱。
(四)鎖定系數
1.產出鎖定系數(h2)。產出鎖定系數測度主導產業工業產值在全部行業產值中的集中程度:

式中:Git為t時點主導產業產值比重;Gi0為基期主導產業比重;n為主導工業部門數;m為工業部門數。產出鎖定系數越大,產業結構鎖定越明顯。
2.就業鎖定系數(h3)。就業鎖定系數測度采掘業從業人數在總從業人數中的集中程度:

式中:P采掘為從事采掘業的人口數;P總為總職工數。就業鎖定系數越大,產業結構鎖定越強。
研究計算所用的數據來源于《棗莊統計年鑒(1996—2016)》、《山東統計年鑒(1996—2016)》。
(一)棗莊市產業結構演化過程分析
從棗莊市三次產業結構的演化過程來看(見圖1),1995—2015年,第二產業的產值比例一直在50%—70%之間波動,2009年之前呈緩慢上升的趨勢,2009年之后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1995年以來,第一產業的產值比重一直小于30%并且呈緩慢下降趨勢;1995—2015年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在30%—50%之間波動,2001年之前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2001年之后迅速下降,并從2007年開始緩慢上升。整體看來,棗莊市第二產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所以重點分析棗莊市工業結構的演化情況,來揭示產業結構的鎖定路徑。根據國民經濟行業的分類標準,形成棗莊市工業行業產值構成表(見表1),可以看出,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紡織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是棗莊市的主導產業。

圖1:棗莊市產業結構演化

表1:棗莊市歷年工業行業產值構成(%)
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以及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是棗莊市煤炭產業的主體產業,約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迅速發展,但是20世紀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使其進入半停產的狀態,直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棗莊市的煤炭產業又重新發展起來,進入20世紀90年代成為棗莊市的主導產業。研究采用1995—2015年的數據(見表1),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大致經歷三個階段:(1)1995—2000年,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的產值比重從17.86%下降到16.34%;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迅速增長,從3.81%增長到9.36%。(2) 2000—2005年,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快速發展,產值比重增加了5.84%;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下降到不足5%。(3)2005—2015年,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發展緩慢,產值呈下降趨勢,2015年更是下降到9.24%;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持續下降,產值比重不足5%。
(二)棗莊市產業結構鎖定分析
研究采用偏離—份額分析法測算棗莊市1995—2015年工業發展的偏離分量和結構分量,為了方便與實際工業結構比較研究,將Shift-Share轉化為表2,以揭示棗莊市產業結構的鎖定狀況。由于產業結構的鎖定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為了使結果更準確,研究還采用了工業行業集中系數、產業結構相似系數以及鎖定系數等方法(見圖2、圖3),以減少偶然因素的影響。由于統計數據的限制,依據各方法的計算結果,將棗莊市1995—2015年的產業結構發展分為鎖定前期、鎖定后期和解鎖三個階段。
在鎖定階段前期,能源需求不斷增加,采煤技術不斷提高,使得煤炭年產量不斷增加,資本積累達到最大值。同時,為了進一步提升煤炭附加值,衍生了洗選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產業結構相似系數達到0.97以上。新增職工并非以從事煤炭產業為主,導致煤炭產業的職工比例出現較大的波動,工業就業鎖定系數從0.32直線下降到0.11。由于在鎖定階段初期,煤礦資源處于較豐富時期,所以煤炭工業的產值不斷上升,并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工業行業集中系數處于0.4—0.6之間,工業產出鎖定系數約0.2左右。所以在該時期,棗莊市形成以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為主的產業鎖定結構。
在鎖定階段后期,棗莊市產業結構進入強鎖定階段。煤炭開采、非金屬礦物制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等產業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機械制造業的發展,并促進了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等配套部門的發展;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仍呈上升趨勢,產值不斷增加。總體來看,產業結構相似系數仍在0.95以上,工業行業集中系數下降到0.4左右,產出鎖定系數小幅度上升至0.23。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對能源的需求量持續增加,煤炭產業產值出現小幅度下降,但是仍處于主導地位,所以工業就業鎖定系數出現較大幅度的上升,回升到0.2—0.3之間。該時期,棗莊市產業結構鎖定在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紡織業等5個行業。

圖2:棗莊市工業結構相似性系數、工業行業集中系數和產出鎖定系數

圖3:棗莊市工業就業鎖定系數

表2:棗莊市工業結構偏離—份額分析與實際行業結構
在解鎖階段,棗莊市煤炭資源逐步枯竭,導致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開始枯萎,工業產值比重直接下降到10%以下,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基本停產,就業人數迅速減少,并轉移到非煤炭產業及其他服務業,工業就業鎖定系數下降到0.2以下。煤炭產業出現萎縮,但是設備制造業、紡織服裝、服飾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等快速發展,使工業產出鎖定系數回升至0.5左右,產業結構相似系數下降到0.93。該時期,棗莊市形成了以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等為主的工業結構。

圖4:棗莊市產業結構鎖定影響因素的作用機理
棗莊市產業結構的鎖定實質是通過工業結構的鎖定形成的,二者密不可分。工業結構鎖定的形成受到資源、政策、市場、制度、社會和技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棗莊市產業結構的鎖定也受到這些因素的耦合作用。資源數量是物質基礎,政策是宏觀引導,市場是決定性動力,技術、制度以及其他社會因素是推動力。當煤炭資源充足的時候,政府會出臺政策引導資源開發,進行規模生產,市場初始階段需求量大,繼續促使煤炭加大生產,經濟發展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為追求更大經濟效益,煤炭資源繼續開采,環境開始惡化,市場漸趨飽和,煤炭價格居高不下,致使企業進口價格較低的國外煤炭,使趨于飽和的煤炭市場更加嚴峻,同時煤炭資源儲量減少,甚至部分煤礦已經枯竭,但市場卻處于產能過剩,政府為改善現狀進行經濟結構調整,放開對企業的管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緩和供需矛盾,尋求合理的經濟發展結構。總而言之,資源豐富、能源需求戰略強、市場能源需求大、技術路徑依賴、勞動力充足且廉價,將導致產業結構鎖定。相反地,資源枯竭、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市場飽和、勞動力轉型、技術改革,將會使產業轉型且趨于可持續發展模式。
區域資源稟賦是決定產業結構演進的基礎條件,且自然資源直接影響到產業布局的大格局,對第二、三產業布局產生間接影響。棗莊市是一個因煤而建、因煤而興的城市,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為工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由于工業生產長期以煤炭產業為主,產業結構單一,容易發生路徑依賴,導致棗莊市產業結構鎖定。在產業結構鎖定后期,自然資源枯竭,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煤炭產業必然受到影響而逐漸萎縮。煤炭產業的衰落,勢必會影響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但是同時一些非煤炭產業及其他服務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在雙重因素影響下,棗莊市的產業結構發生改變,產業結構得到解鎖,經濟快速發展。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著政府的政策引導和制度規劃調控。2009年國務院出臺政策支持棗莊市進行轉型,成為東部地區唯一的轉型試點城市,2013年國務院又將其列為中國老工業城市重點改造城市。山東省“十三五”規劃中提出支持棗莊市搶抓新一輪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機遇,加快轉型發展,更是將棗莊市資源枯竭城市采煤塌陷地治理、環南四湖大生態帶建設、京杭運河山東段擴能升級、魯南省級重點開發區建設列入省重點項目。這些政策的實施,引導棗莊市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積極探索解鎖路徑。制度因素對資源型城市轉型具有重要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推行經濟體制改革,使煤炭產業獲得了生產經營自主權,通過混合所有制、合資企業等不斷完善產業結構,擴大市場份額,促進煤炭產業的發展。但是隨著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私營企業等不斷增加,服務業、物流及其他第三產業也蓬勃發展,使煤炭產業受到沖擊。近年來,我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經濟能否成功轉型與五大任務密切相關,是“十三五”開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見,政策與制度對產業結構的轉型影響深遠。
煤炭市場總量寬松、結構性過剩是整個山東省甚至全國煤炭產業共同面臨的情況,供需失衡導致煤炭產業效益日漸下滑。物價上漲,勞動力工資上浮,導致國內煤炭價格上漲,而國外煤炭的進口價格低于國內煤炭價格,致使國外煤炭的進口量不斷加大,原本煤炭過剩的局面更加惡化,煤炭產業的發展受到重創。煤炭資源的日益枯竭,煤炭產業的利潤又不斷降低,所以產業轉型是最佳的選擇。
此外,社會因素對產業結構影響也很大。例如,生活環境受到破壞,生活質量下降,會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進而改善生活質量;當煤炭產業受到沖擊,經濟下滑,人均GDP下降,人們會為增加收入去開辟新的產業類型,改善當前收入來源,從而間接改善產業結構。各種因素的相互耦合不僅產生產業結構鎖定,也會使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
通過對棗莊市工業結構鎖定過程的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棗莊市產業結構鎖定顯著,主要鎖定在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兩個資源型行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等是產業部門不斷完善配套發展的結果。
第二,研究將棗莊市產業結構鎖定發展分為三個階段:鎖定前期、鎖定后期和解鎖階段。鎖定前期階段,棗莊市的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工業就業鎖定系數、工業行業集中系數都較高,產業鎖定于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鎖定后期階段,棗莊市產業機構進入強鎖定階段,產業結構相似系數仍在0.95以上,工業行業集中系數下降到0.4左右,產業鎖定于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紡織業。解鎖階段,棗莊市工業部門增加,工業就業鎖定系數下降到0.2以下,產業結構相似系數下降到0.93,煤炭產業的就業和產值都呈下降趨勢。
第三,資源稟賦因素、政治因素、市場因素、社會因素以及技術因素等都會對棗莊市的產業結構演化產生影響。資源提供物質基礎,產業政策指明轉型方向,市場需求和技術提供轉型動力,所以棗莊市的產業結構轉型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棗莊市產業結構解鎖需要從產業結構、政府、市場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包括: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轉型;政府宏觀調控,產業政策與制度措施相結合;利用市場機制,緩解供需矛盾。
第一,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轉型。傳統的工業模式雖然創造了大量財富,但是也迅速消耗自然資源、污染環境。當下,棗莊市的煤炭資源已經進入枯竭時期,所以,調整產業結構,改變傳統發展模式,促進經濟轉型,迫在眉睫。一方面,企業可以發展循環經濟,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目前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方式:圍繞煤炭發展循環經濟,回收煤化工過程中的廢氣,用于醋酸、硫黃、燃氣的生產;圍繞煤矸石等廢物的綜合利用,回收煤炭產業生產過程中的煤矸石用于水泥、制磚、陶瓷、有機復合肥料和路基材料等的生產。另一方面,企業可以引進高新技術,發展接續替代產業。棗莊市應合理利用伴生資源,積極開發區外資源,探求合理的轉型方向,大力培育替代產業。重點建設“煤化工、能源、新型建材”三大產業,并依托資源和區位優勢,發展“機械制造、紡織服裝、戰略性新興產業、農副產品加工”四大產業集群,改善單一產業結構模式,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產業結構多元化、特色化的產業模式。到2015年底,棗莊市擁有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26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780.32億元,增長6.5%,比重達到22.62%,比2014年提高2.79個百分點。由此看來,棗莊市的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連年提高,地位逐漸上升,成為產業轉型的重要動力。
第二,政府宏觀調控,產業政策與制度措施相結合。在國家大政方針的基礎上,棗莊市政府要根據當地情況制定合理有利的政策和方法,完善生產經營責任制,深化改革,引入合理的管理機制,實行政企分開,改變“重生產、低效益”的生產模式,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和應變能力,通過技術提升引導城市產業轉型。產業政策是產業轉型的強勁動力,棗莊市應積極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穩妥地進行產業轉型。例如,2016年,棗莊市財政局印發了《棗莊市支持煤炭行業化解產能獎補實施方案》,指出可采用階梯獎補的方法,鼓勵企業多退出產能,穩妥做好職工分流安置。2017年滕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十三五”開局之年的主要任務之一是聚焦產業轉型升級、振興實體經濟,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模式。
第三,利用市場機制,緩解供需矛盾。棗莊市應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深入分析市場行情,按照市場規律,合理安排生產,避免產能過剩。利用市場進行產業轉型,重點是利用市場優勢,培育和引進帶動力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市場主體,通過市場機制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集群,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新突破。棗莊市現處于產業結構的解鎖階段,要擴大就業渠道,提高就業人員素質,加大技術投入,保證資金穩定供給,解決好人才、技術、資本“洼地”問題。
[1]Krugman,P.1987.The Narrow Moving Band,the Dutch Disease,and the Competive Consequences of M rs.Thatcher:Notes on Trade in the Presence of Dynam ic Scale Economies[J].Journalof Development Econom ics,(27).
[2]Henning s,G.and K.R.Kunzmann.1990.Priority to Local Econom ic Development: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Local Development Responses in the Ruhr Area-the Case of Dortmund[J].In Stohr,Walter B.(eds):GlobalChallenge and LocalResponse,London and New York:Mansell.
[3]張文進,馬秋芳.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探析——以淮南市為例[J].淮南師范學院報,2014,16(4).
[4]董鎖成,李澤紅,李斌,薛梅.中國資源型城市轉型問題與戰略探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17(5).
[5]姜春海,于立.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轉型研究[J].南大商學評論,2007,(12).
[6]王小明.我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戰略[J].財經問題研究,2011,(1).
[7]李文彥.煤礦城市的工業發展與城市規劃問題[J].地理科學,1978,33(1).
[8]孫艷峰,龔昕.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資源型城市轉型研究[J].經濟管理,2010,(1).
[9]蘇振東,金景仲,王小紅.中國產業結構演進中存在“結構紅利”嗎——基于動態偏離份額分析法的實證研究[J].財經科學,2012,(2).
[10]錢勇.國外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實踐、理論與啟示[J].財經問題研究,2005,(12).
[11]樊杰.我國煤礦城市產業結構轉換問題研究[J].地理學報,1993,48(3).
[12]樊艷萍,牛沖槐.山西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系統研究[J].系統科學學報,2006,14(2).
[13]張文忠,王岱,余建輝.資源型城市接續替代產業發展路徑與模式研究[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1,(2).
[14]葉蜀君,原洋.資源型城市轉型中的替代產業選擇——以棗莊市為例[J].棗莊學院學報,2012,29(5).
[15]張昌勇.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的湖北產競爭力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7,11(29).
[16]崔功豪,魏清泉,劉科偉.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7]楊顯明,焦華富.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鎖定的形成、演化及機理研究——以淮北市為例[J].地理科學,2015,(10).
[18]丁學東.文獻計量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19]蘇東水主編.產業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0]2015年《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21]田象生,寧云才.成熟期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對策研究:以雞西為例[J].中國礦業.2014,23(12).
[22]張賓,張鳳武.我國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研究[J].商業經濟.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