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俊
(蘭州財經大學 甘肅 蘭州 730020)
對于我國西部地區的城市而言,體育產業是重要發展內容之一,體育產業的發展水平與其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息息相關,體育產業發展的導向為市場,因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西部體育產業發展受到限制,因此增長極理論作用的發揮非常重要。
區域“增長極”理論最早是由法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朗索瓦·佩魯提出。他認為增長不會出現在經濟發展空間的所有地方,而是出現在不同增長極或不同增長點上,再通過多種渠道向外進行擴散,并非在整體經濟上帶來不同影響。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有相關學者把經濟空間的“增長極”理論向地理空間進行轉換,主要強調其出現的條件和空間特點。而后,美國多名經濟學家在不同程度上豐富并發展了這一理論。在探索現代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增長極”理論在區域發展中被廣泛應用,成為指導性理論,發展成為多數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規劃區域發展的關鍵理論依據,特別是在平衡不同地區發展上起著重要的導向性作用。
一般情況下,“增長極”理念具有以下幾項作用機制:第一,擴散效應。因核心地區發展迅速,資本、產品、人才、技術以及信息之間的流動,因此在發展至一定階段時,各個生產要素從增長極逐漸擴散至周圍經濟欠發達地區,使得擴張中心附近地區可以從中心地區獲取人才、資本等生產要素,對本地區的發展產生刺激作用,使周圍地區的消費水平和勞動生產率得到提升,進而促進附近地區技術發展,不斷縮小與中心地區之間的差距。第二,支配效應。支配效應又被稱為主導效應,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國家、地區等利用增長極在經濟方面和技術方面表現出的優勢和先進性,以及與附近地區生產要素之間的供求、流動關系,支配附近地區的經濟性活動。即在增長極的作用下,附近地區的經濟出現相應變化。第三,乘數效應。因推進型產業以及其他形式產業在增長極中有著水平聯系和垂直聯系,增加了推進型產業的產出,促進了其發展,通過產出與投入之間的關系給其他經濟型部門帶來乘數效應。除此之外,在增長極示范性作用的影響下,建立新產業對其他產業產生刺激,促使其他相關產業創新發展,進而優化產業結構,促使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在因果機制的循環影響下,擴大并增強增長極在附近地區發展中的作用,影響程度與范圍也逐漸增加。
在西部體育產業發展過程中,增長極理論的運用本質就是提升西部整體經濟實力,促使西部體育產業發展。同時還應重點關注體育產業橫向與縱向之間的關系,利用增長極所具備的示范性作用,優化體育產業結構。增長極理論重點強調通過區域的發展來帶動整體國民經濟發展,所以基于增長極的體育產業發展是核心目標,是將西部城市作為發展的中心和先導,對戰略發展方向進行細致的規劃,培養體育產業的綜合實力,以帶動并吸引國內體育產業的優化發展。因西部城市普遍存在經濟落后等問題,不利于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致使其發展水平與規模呈現出落后的局面,主要表現為體育方面的人均消費水平低、城市與城市之間發展不平衡。這就需要增長極理論的引導作用和支持作用,所以對于西部城市而言,要想發展體育產業,就應規劃好發展戰略,確定體育產業發展的核心目標,促進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
經過對增長極理論的深入研究,發現經濟擴散與經濟回流可以對空間循環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對于西部城市而言,其體育產業發展呈現出絕對正增長局面,則為經濟擴散效應,相反則屬于經濟回流效應。從經濟擴散、經濟回流兩者的概念中可知,增長極理論不能完全適應體育產業的發展,西部城市經濟增長程度可以通過增長極或是增長點的形式進行展現,而這些表現形式則會以較為穩定的方式進行經濟擴散或經濟回流,進而給西部城市帶來一定的影響。增長極理論的表現形式即為經濟擴散與經濟回流,其內在需求與發展西部體育產業息息相關。其中,經濟擴散是促進核心城市經濟發展,實現附近較為分散的文化、經濟與技術等生產要素之間的交融,建設以體育產業為中心的產業結構,并向附近經濟欠發達地區或城市進行擴散,形成以點帶面的發展局面,促進西部城市發展。在區域產業結構中,以中心城市為中心,使周邊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不斷提升,同時創新技術,形成可以促進體育產業擴大和發展的綜合體系。利用增長極的擴散效應與回流效應,形成層級式發展模式,使西部體育產業的資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
在增長極理論導向作用下,對于西部城市而言,其體育產業的發展存在一定問題。增長極理論主要針對區域城市的經濟發展,從中心區域向周邊區域進行擴散,但在增長極指導中,存在導向作用模糊的問題。如在整合并發展體育產業結構的過程中,應集中在核心產業,主要包括競賽表演型體育和健身休閑體育等,同時需要關注多種體育產業的共同發展、穩定發展、和諧發展。面對這一系列問題,如果模糊了體育產業的功能定位,就會使得增長極的導向作用更加模糊。據相關研究表明,現階段在體育產業發展中,多數的物力、財力、人力、政策等資源均偏向中心城市,尤其是物力資源,其作為體育產業發展的關鍵,對體育產業發展有推動作用,而如果缺乏充足的物力資源,體育產業發展則失去根本支撐。加上西部城市未形成困境意識,發展比較遲緩,導向作用差,缺乏現代意義上的商業圈。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得西部體育產業發展受到限制,同時阻礙了增長極的形成和發展。
近些年,雖然西部體育產業產值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但體育產品方面的人均消費水平仍較為落后,體育產業發展緩慢,主要原因是受到經濟產業的影響。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存在較大差異,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體育產業不能發揮其帶動作用,體育產業的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無法帶動整體經濟發展,使得西部城市在掌握和運用增長極理論上較為落后。理論是產業發展實踐的指導,同時也是先驅動力,對西部體育產業發展而言發揮著重要作用。由于西部城市在體育方面的人均消費水平不足,使得其體育健身休閑業、體育用品業以及競技體育表演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遲緩,且規模較小,尚未形成中心城市帶動附近城市的層級發展模式,增長極理論的帶動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因增長極理論存在滯后性,使得西部體育產業出現重復性投資問題,沒有形成高效布局和規劃的產業結構,西部體育產業在多個方面出現散亂差現象,主要體現在生產規模、投資方向上以及經營效益方面等。產生此種問題的關鍵在于產業結構戰略規劃不完善、不全面,存在低效現象。如休閑體育產業的重復性投資建設,不僅使其增長極規劃失真,同時也增加了管理負擔;又如在產業發展中忽視競技體育項目,對體育產業多元化方向的發展不利,呈現出不均衡發展態勢。
由于受到經濟、文化、理論等因素的限制,西部城市未能有效運用增長極理論,沒有充分發揮區域增長極理論的導向性作用,為保證西部體育產業的穩定與和諧發展,應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戰略,均衡發展體育產業。
以增長極理論為依據,對于西部城市而言,其體育產業的發展關鍵在于核心產業和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體育是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標志之一,應以培養核心產業和中心城市作為體育產業發展的增長極。在產業集群化發展中,西部城市應憑借快速的信息傳播、人口密集、集中的體育產業等優勢,促進體育產業在中心城市中的發展,并將體育產業逐漸梯度式擴散、輻射至周邊城市,進而形成密集的產業鏈。其次還可把發展過程中第一層級目標定位到一線城市,利用一線城市的國際影響力以及技術、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優勢,促進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另外,體育產業基地的建設對國家體育產業乃至世界體育產業具有積極影響。應選擇區域影響力比較強的地級市,發展第二層級產業鏈,與區域發展布局和特點相結合,形成具備合理、高效特點的產業門類,利用西部體育層級式發展模式的構建,在空間層面和時間層面,促進西部體育產業的迅速崛起。
為保證發展計劃得以順利實現,西部城市應對經濟實力提升予以高度重視,并依據西部地區市場供需的有利因素,分析并整合體育產業與其他行業之間的不同之處,并將當地體育產業的經濟優勢充分利用起來,大規模發展體育產業,這不僅有利于西部城市體育產業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其結構的升級和進一步完善。層級化發展區域城市產業結構,不僅是增長極理論得到落實的途徑,同時也是西部城市加速體育產業發展的基礎要求。另外,西部城市應努力將體育產業發展為集群化產業,而這一發展要求需要其他產業的幫助,由此可見在強化核心產業結構影響力和競爭力中,增長極理論發揮著重要作用。
增長極理論的應用對經濟產業發展予以重點關注,應從西部經濟發達的中心城市出發,使西部體育產業呈現出擴散式發展狀態。近些年,伴隨各職能部門對體育產業發展的研究和關注,已經形成了一系列戰略規劃,這些規劃將當地對體育產業的發展需求做出體現,為分層級發展產業結構提供了支持,利用西部地區現有的經濟條件,與自身實際情況相結合,定位發展目標,對體育產業發展有促進作用。
增長極理論對西部體育產業發展而言非常重要,應充分發揮其擴散效應、支配效應、乘數效應等作用機制,滿足經濟擴散與經濟回流的需求,利用西部城市體育產業發展具備的先天優勢,大力發展體育產業。雖然體育產業發展中遇到了增長極導向作用模糊、增長極發展滯后等一系列問題,但可以從形成層級發展戰略、完善政府職能等方面著手,促進體育產業發展,助力西部城市的經濟發展。
[1]鄭宇.統籌城鄉視野下西部體育產業與城市協調發展的實證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3(06).
[2]王俊峰,李寧.基于區域“增長極”理論的我國西部城市體育產業發展戰略思考[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6(04).
[3]楊西勇,薛海濤.西咸新區背景下咸陽市體育產業市場發展趨勢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5(06).
[4]侯令忠.我國西部地域體育發展水平指標體系構建及現狀解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02).
[5]劉軍,蔡賀.我國西部民族體育資源開發問題與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03).
[6]蘆平生.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體育公共服務問題的研究[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2(06).
[7]李晨.西部少數民族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體育時空,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