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濱
(黑龍江工商學院,哈爾濱 150001)
中國典籍英譯的偏向與本質回歸探究
王曉濱
(黑龍江工商學院,哈爾濱 150001)
探討了中國古典書籍英文翻譯的本質,研究分析了中國古典作品英譯的機制,提出典籍英語翻譯研究成果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以期推動跨國文化的交流。
中國典籍;英語翻譯;本質回歸
國學典籍的英文翻譯始于17世紀,但對于國學典籍的英語翻譯研究卻相對滯后,直到20世紀中晚期才開始漸漸興起。至此,中國典籍英譯工作的地位才得到不斷的提升,英文翻譯典籍的專業化隊伍逐漸壯大,研究成果也在逐年增加。隨著古代典籍英語翻譯研究團隊的壯大和研究的拓寬深入,新的問題也出現了,很多跨學科、學科邊緣知識的興起使得翻譯工作者對于翻譯的本體認識變得淡化,翻譯工作也出現了偏離主題、偏離核心,翻譯內容遠離了典籍文本。中華民族的古典書籍不同于普通的書籍文本,其自身具有非常特殊的歷史意義和歷史價值。中國古典書籍作品代表著中華民族古老的五千年文化和文明史,我們必須要正確認識到典籍英譯工作要回歸到典籍著作本身,不能讓典籍翻譯走偏方向,必須理清典籍的本質和機制之間的關系,才能夠讓典籍英譯研究工作有所進展和突破。
《中國典籍英譯理論與實踐、成績、問題與對策》一書中明確指出了我國現階段的典籍英譯工作已經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是典籍翻譯仍舊存在選材單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效果不好、對外界的傳播渠道還不夠完善等問題,針對這些出現的問題也提出了解決策略和辦法,谷湘瓊在《中國典籍英譯:成果、問題與對策》一書中提到,我國典籍英譯存在選材單一,對文本研究的不夠深入、不夠徹底,典籍文本的理論與實踐出現嚴重的脫節現象,對外的宣傳效果有待進一步加強,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和建議。通過這兩位學術大家的研究分析,不難發現我們的國學經典著作的翻譯研究工作成果令人欣慰,但也存在著些許問題。很多翻譯著作都是以著作的文化因素為切入點而展開的,整個翻譯的全文中很少涉及典籍的文本內涵本質及其機制,這體現出在典籍翻譯過程中對文本的本位認識缺乏統領性,對典籍的翻譯不夠深入,研究的層面比較膚淺。典籍翻譯工作者應對典籍的本質進行深入探究,讓本質的研究成為典籍翻譯理論與實踐的依托,更好地傳播中華經典作品,弘揚中華文明。
典籍英譯就是對我國古老的經典作品進行英文的翻譯,翻譯工作本身就是一件難事,經典作品翻譯更是難上加難。想要弄清楚經典作品英文翻譯的本質,就必須先弄清楚翻譯的本質工作是什么。
近年來,典籍翻譯研究工作越來越傾向于利用學科理論對典籍著作進行英文翻譯,如借助敘事學、互文性理論、權利關系等非翻譯學理論進行典籍著作的英文翻譯研究。雖然這些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理解和詮釋典籍翻譯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但是這些理論不是專業的翻譯學術的核心理論。典籍英譯的核心就是翻譯,所以翻譯的核心理論就是翻譯學本身。一些翻譯學家在翻譯著作中采用了所謂的翻譯學專業理論,但實質上不過是借助了翻譯學理論的名稱,將翻譯的研究重點放在了寬泛的文化研究上,甚至拋開文本進行典籍翻譯,這無疑是對典籍著作翻譯的偏向認知,偏離了翻譯的本位認知。還有一些翻譯人員從歷史事件、政治環境變化、時代文學特征為翻譯的切入點進行典籍的英譯,這些典籍翻譯的方法僅從讀者的角度進行思考分析,為了能盡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忽略了典籍翻譯最重要的文本本身的語言因素。
語言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如果沒有語言,何談所謂的典籍翻譯呢?中國古典典籍的英譯工作重點要突出翻譯“形式”的意義和其受到的制約。在典籍翻譯工作中要將文本的形意作為翻譯工作的核心重點進行研究,典籍翻譯工作不是語言字碼的轉換,而要涉及翻譯原文的本身,要做到準確地將原文進行轉換表達,盡可能保持原文的本質。
典籍英譯工作只是翻譯工作中的一項,翻譯時要充分考慮到翻譯研究中所涉及的文本參數與其他類型文本的比較,古代的詩歌、古詩詞都有其特定的格式、韻律,這樣的篇章都有其特定的文本參數,翻譯過程僅僅強調經典作品的文本形式不符合翻譯工作的要求,要充分考慮到文本形式和內容之間的關系,在翻譯過程中營造出兩者之間文本的張力。
近年來,中國典籍作品的英譯研究實踐工作受其文化導向的影響,更加注重翻譯中的文化因素而忽略了典籍作品的文本自身。針對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來講,整個翻譯工作都需要從文化因素的角度出發,許多典籍翻譯都是以語言內容的釋義為主體,忽略了語言的形意張力。經典著作的英文翻譯不能僅表現在對原文的句段進行解釋,因為中國典籍中的文本構成形式本身就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體系。當文本丟失了形式,其文字內含的文化價值就無法得到完美展現。對于《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等翻譯成散文體形式的英文著作,改變了典籍本身的文本形式,那么典籍著作的價值將不復存在。面對這樣的情況,對典籍著作的翻譯機制進行深入的研究十分必要。翻譯工作的運行機制就是一個各類因素之間相互制約的過程,在滿足基本的翻譯條件后,要充分考慮到中國典籍著作的語言與其他文本相比的不同特點,我國典籍作品的語言特色是語言凝練,富有濃厚的中國特色文化。在翻譯過程中,要注意文本的形意張力,翻譯文本既不能舍意更不能舍形。典籍的文本內容就是其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的重要體現,需要加大形意張力增強語言文本意義的潛勢,保證語言形式不偏離常規。
中國古代典籍的英譯機制就是將關聯與趨同作為翻譯工作的原則,在對典籍文本進行形式上和內容上的翻譯時,其最終目的是要達到形意張力的最大化,充分展現中國典籍中蘊含的形式內容與文本語言內容中的價值,讓翻譯后的文本與原文所表達的意義相同,形式內容一致,最終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和意義。中國典籍蘊含的意義豐富,文體具有鮮明的特征,但英語卻沒有充足的語言資源將文本形式和內容進行展示,典籍的特征和意蘊是不可能通過英語完美地全部表達精準,這也是中國古典典籍在英文翻譯工作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因此,要在翻譯過程中能夠做到形式上的翻譯和內涵意義上的翻譯達到形式張力的最大限度,通過類比的方法來解決翻譯工作中面臨的矛盾沖突,用語言的突破和最佳關聯為準繩進行文本的對比,讓翻譯后的文章能夠更加的順暢,保持與原作等同的價值,才是翻譯工作的核心所在,才能通過英譯工作實現翻譯工作的終極目標。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21世紀,中國的古典文化正在闊步地走出國門邁向世界,典籍的英譯是中國文化輸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也備受各大翻譯機構的關注和研究。在典籍的翻譯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問題和困境,我們日常研究的是西方的理論和學術,而翻譯輸出的卻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中華的文明歷史。面對這樣的問題,典籍翻譯工作者必須保持頭腦清醒,不能讓眾多理論打破思想的正確認知,對中國古典書籍的研究仍需要立足于典籍的本質,認清典籍英譯本質和機制之間的關系。在滿足典籍翻譯的關聯與趨同的特性基礎上,盡最大可能滿足更多的翻譯需求,讓典籍翻譯能夠更好地樹立中華民族的文明形象,助推跨國文化的交流。
[1] 趙彥春,呂麗榮.中國典籍英譯的偏向與本質的回歸[J].外國語文,2016,(32):95-100.
[2] 楊柳.中國文化典籍英語趨勢[J].中國出版,2016,(10):39-41.
[3] 何英.論中國典籍英譯中的文化補償策略[J].中外交流,2017,(20):20-21.
A probe into the return of biography and essence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WANG Xiao-bin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ssence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books,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works,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transcription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xchange of transnational culture.
Chinese classics; English translation; Essential regression
H315.9
: B
: 1674-8646(2017)16-0094-02
2017-05-22
課題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外語聯合研究項目“從譯者主體性角度研究子部典籍英譯極其海外傳播”(12H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