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秋
【摘要】 本文簡單探討電力通信在電網智能化中的支撐作用,從優化、發展的視角探析保障電網安全可靠運行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 電力通信 電網智能化 應用
一、電力通信工業的發展對實現電網智能化的重要性
第一,智能化電網項目開發與設計,需要實現多種功能,而這些功能是電力通信所具備的技術優勢。換言之,多樣化的電力通信平臺就如同一條寬暢的高速公路,而電網就好比一輛轎車,要想在公路上急速、安全的往來通過,首先必須具備高強的運作性能,多樣化的電力通信平臺借助通信技術上的優勢,為電網的智能化提供了這樣一種通道。當然,電網智能化對電力通信的需求,并不是簡單的設備之間的信息傳輸,更多的是各項技術、功能間的無縫銜接,以實現標準化通信為基準。
第二,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電網運作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網項目是一項民生工程,運行是否安全關系到民生,關系到千家萬戶。因此,這就必須要求著智能化電網需要依靠信息來強化運行管理與控制力度。對此,電力通信系統就具備這樣一種功能,對整個運行系統的保密性較強,包括各項通訊信息的傳輸,以及對外界干擾因素的抵御。
第三,智能化電網的建設,無論是配電網的覆蓋,還是信號系統的傳輸,包括發電、變電和送電,對系統整體性、深度和廣度要求較高,而電力通信就具備一定的覆蓋范圍。換言之,電網智能化項目的設計與建設,要依賴于電力通信系統在技術平臺上的延伸。
二、電力通信技術在電網智能化中的應用
關于電力通信技術在電網智能化中的應用,首先來了解認識智能化電網的內涵。智能化電網的核心是高速、交互以及時效的通信系統的建立。簡單一點講,通信系統是智能化電網得以建立的核心要素,它往往決定著內部目標和要求的實現。
電力通信技術應用到智能化電網項目建設中,在遵循一定標準的前提下,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將計算機網絡技術與通信傳輸技術有效銜接,融入配電網系統中,對智能化電網通訊平臺起到很好的優化。在實際規劃與設計應用中,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① 電力通信在發電領域中的應用。以水利水電項目為例,在該領域的應用中,主要體現在兩個環節,一是水情預報,二是水庫調度。這些均屬于基本的管理工作任務,除此之外,包括整個系統的運行與健康,以及對新能源的接入等,多有涉及。將電力通信技術應用其中,許多原有的問題可以立足于實際,從技術的高度加以解決。例如,新能源接入需要涉及的通信接口標準制定的參數問題、電能質量參數問題、功率與電壓的參數問題等。② 電力通信在輸電領域中的應用。電網智能化通信系統的建立,可以有效解決電力資源在遠程、大容量、低能耗輸送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此外,還可以進一步優化電網運行系統的內部結構,提高電網的消納能力。比如,借助于智能化通信系統平臺,對輸電過程中的狀態進行監控,包括對不同單位、機構以及設備接入系統的基礎信息,還有一些必要的或者輔助性的環境信息、預警信息,均可以做到實時的監測。③ 電力通信在變電和配電領域中的應用。在整個智能化電網工程項目中,智能變電站是系統中的重點項目。智能變電點在電網中的作用以及所起到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對象控制和數據處理方面的能力。比如,借助于智能化通信平臺,利用先進的信息采集、傳感、通信以及控制技術,將系統運行所需要的一次設備、二次設備融合在一起,然后再信息平臺得以正常工作的基礎上,實現對智能變電站的全景監測,且同步實現了自動控制,極大的提升了整個變電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配電環節,它集合了當代先進的計算機信息技術、傳感技術、測控技術,改進了傳統配電網絡存有的弊端和不足,包括應用效率的滯后等,提高了配電網絡系統的靈活度,在這種環境下,電能質量得以保證,無論是工農業生產還是居民生活用電,安全可靠。④ 電力通信在用電和調度領域中的應用。在用電領域,主要體現在信息采集方面。比如在居民住宅小區(智能化住宅建筑),借助于統一化的智能管控機制,有助于選擇與之相適應的通信方式,比如,無源光網絡技術、電力線載波技術、短距離無線技術、無線公網技術等,均可以實現小區各住戶用電信息的采集,有效的實現了電網管理中心與用電住戶之間的互動性服務。在調度領域,它所起到的功能效果在于對管控電量的采集,以及后續的監控、預警,有目的性的進行節能調度。
三、結語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各產業部門逐步轉型升級,對經濟增長方式有了新的要求。在這一時期,能源問題引起了重點關注。隨著電網體系的完善與電網智能化技術的日益成熟,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社會發展的新需求,對于改善我國現存的能源消耗、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意義非凡。
參 考 文 獻
[1] 管曉陽. 電力通訊在電網智能化中的作用探討[J]. 通訊世界, 2013(15):105-106.
[2] 羅朝陽. 基于電力通信在電網智能化下的運維管理[J]. 華東科技:學術版, 2015(3):200-201.
[3] 趙子巖, 張大偉. 國家電網公司“十二五”電力通信業務需求分析[J]. 電力系統通信, 2011, 32(5):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