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摘 要:《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如何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促進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的同時推動金融業改革創新,是未來一個時期金融機構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本文以陜西省為例,分析了陜西省制造業發展的特點,并對當前制造業金融服務情況進行了總結,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帶來的制造業金融需求的三個新特點,并從四方面提出了金融支持的主要路徑。
關鍵詞:中國制造;金融需求;支持路徑
中圖分類號:F830.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6(9)-0040-03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2015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如何以《中國制造2025》為依托,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促進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的同時推動金融業改革創新,成為未來一個時期金融機構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陜西省制造業近年來發展較快,在一些領域涌現出了具有領先水平的成果和產品。陜西省金融機構積極加大對制造業的信貸投放,不斷創新信貸產品,著力拓展融資渠道,為陜西省制造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十二五期間,陜西省工業發展保持較高增速,但2014年以來,受經濟下行因素影響,陜西省工業發展環境發生較大變化,制造業內部結構調整明顯。從制造業金融需求看,呈現差異化、綜合化、國際化的新態勢,金融機構應緊密結合《中國制造2025》十大領域、建設制造強國的戰略任務和重點,從提升制造業創新金融服務水平、支持綠色制造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支持制造業重點領域突破發展四個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一、陜西省制造業發展特點
(一)發展基礎較好。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陜西省第二產業占比54.8%,高于服務業9.3個百分點,占比較2008年提高2個百分點。陜西省能源資源儲量豐富,發展能源化工行業優勢明顯,擁有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資源轉化、生產的項目,同時在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領域也具有一定優勢,陜西省天然氣重卡和混合動力轎車銷量全國第一,新能源汽車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擁有全國最大的飛機制造企業,是全國最重要的航天技術研發和生產制造基地。2014年,陜西省非能源工業產值增長16.1%,高于工業總產值增速5.3個百分點。
(二)能源化工占比較高。從制造業內部結構看,2014年,陜西省制造業中,總產值前兩位的分別是石油加工煉焦核燃料加工業和有色金屬及壓延加工業,合計占總產值的16.5%。如從工業全行業看,2014年,陜西省煤炭開采和洗選、石油天然氣開采、石油加工煉焦、有色金屬冶煉四大行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7.8%。制造業中能源化工占比較高導致陜西省制造業發展呈現較為明顯的周期性波動。
(三)轉型調整不斷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2015年上半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778.4億元,同比增長11.9%,增速高于全省4.6個百分點。其中,工業領域戰略新興產業增加值占76.2%,增長14%,高于全省7.7個百分點。從投資情況看,2015年上半年陜西省戰略性新型產業投資同比增長42%,其中,高端裝備制造增長121.6%,新能源、新材料增長均超過50%。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2015年上半年陜西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0.3%,高于工業增速24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比重的7.1%。
二、金融支持陜西省制造業發展情況
近年來,陜西省金融機構積極加大制造業信貸投放力度,加快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創新,提升金融服務綜合化水平,有力地支撐了陜西省制造業平穩發展與轉型升級。
(一)加大窗口指導力度。2015年,陜西省出臺了《關于金融支持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推陜西追趕超越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做好陜西省支柱產業和重大項目建設金融支持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做好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裝備制造業、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以及小微制造業的支持力度。
(二)信貸業務向《中國制造2025》傾斜。陜西省金融機構積極支持制造業發展,并在信貸政策、企業授信等方面向制造業特別是高端制造業和新興制造業傾斜。針對《中國制造2025》制定了營銷、業務指導意見,加大對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等十大領域及“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點制造企業和“走出去”項目的金融支持。
(三)金融創新不斷涌現。制造業特別是高端裝備制造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對金融服務的創新性要求較高,陜西省金融機構針對不同企業特定需求,研發推出創新金融產品,滿足陜西省制造業在研發創新、轉型升級等方面的資金需求。如利用融資租賃公司作為資金通道,將租賃資產產生的現金流證券化,通過信托計劃受讓租金權益,以信托方式支持企業資金需求。再比如針對制造業核心企業的原材料供應商提供商業承兌匯票保貼額度,緩解核心企業資金壓力,支持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加快了企業資金周轉。
(四)金融服務綜合化水平逐步提高。除利用傳統信貸投放、債券融資等資金融通業務支持制造業外,陜西省金融機構針對制造業多元融資需求,推出了“商行+投行”、“本外幣一體化”、產業鏈融資等服務措施,借助租賃、信托、產業基金等多種形式為制造業提供金融支持,同時通過內保外貸、境外人民幣業務等為制造業企業走出去提供融資。全國首筆融資租賃企業資產證券化項目也落戶陜西。
三、制造業金融需求出現新的變化
隨著制造業的創新發展與轉型升級,除了傳統的信貸資金需求外,還產生了一些新的金融服務需求,主要體現在對金融服務的綜合化、差異化、國家化的新趨勢。
(一)金融服務的綜合化。制造業屬于經濟周期比較強的企業,且多數制造業企業都屬于產業鏈的中游企業,上游受制于能源、電力、有色金屬的生產規模和原料供應,下游受制于房地產、汽車、鐵路、公路、用電企業以及終端消費市場的承載能力,制造業企業自身的議價能力有所下降。制造業企業不再大規模盲目生產,而主要發展跟單生產業務,因此對于金融需求除原有流動資金貸款外,信用證、保理、承兌等跟單業務更符合制造業企業的金融需求。同時,制造業自身在轉型升級以及新產品開發中,對銀行的固定資產貸款、融資租賃產品、并購融資等業務需求增多,對產業基金、非標、企業債等投資銀行類產品的需求也在加大。
(二)金融服務的差異化。不同規模的企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重點存在一定的差異。中小型的制造業企業由于抵押擔保能力較弱,在金融需求上對抵質押物提供的便利性、貸款的快捷性要求較高,但對資金價格的敏感度相對較低,同時,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中小型制造業企業資金周轉速度變慢,對中長期限的資金需求不斷增加。大型或制造業產業鏈核心企業抵押擔保能力較強,在金融需求上更關注資金價格和融資來源的多樣性,由于大型制造業企業融資較為便利,在期限選擇上,更傾向于合理搭配融資期限以降低融資成本。
(三)金融服務的國際化。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既是保持我國經濟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重大舉措,也是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增強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內容,還是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優化結構的重要手段。在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過程中,企業對跨境金融、離岸金融的需求不斷增加,對本外幣結算、匯兌、跨境現金管理、衍生品、并購等方面的金融產品及服務需求進一步提高,對金融機構在與產能合作的投資項目、技術研發、重大裝備國產化、兼并重組等方面的金融支撐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四、金融支持制造強國建設的政策建議
(一)提升制造業創新金融服務水平。金融機構應基于“產業鏈-創新鏈-資源鏈”的制造業創新鏈條,嵌入式提供金融服務,支持提升制造業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結合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和高端裝備創新工程等五大工程項目,加大對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建設的支持力度,通過“創新中心+配套產業”建設中長期貸款方式促進產業基地建設。加強對制造業創新制造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科技企業產業園區、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的金融服務。
加大銀行業機構與產業基金、投資基金合作,發揮其在推動技術研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及增強工業基礎能力方面的引導作用,優化融資、交易結構設計,提高制造業創新融資能力,緩釋融資風險。為制造業知識產權評估、收購、運營以及成果轉化提供嵌入式服務,通過財務及投融資顧問、綜合融資支持等手段滿足制造業創新金融需求。
提高“兩化”融合金融支撐能力。以支持智能制造為核心,加大對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裝備制造融合的集成工程的資金投入,重點支持成套裝備、工業機器人、高端數控機床、增材制造等領域的重大產品和成套裝備智能化。通過介入“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建設,推動建立“兩化”融合金融服務標準體系等手段,提升支持“兩化”融合的針對性。
加大對工業“四基”建設的金融支持。依托首臺(套)、首批次政府采購政策,支持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研發推廣。在有條件的地區建立支持制造業創新的專營機構,制定專項信貸政策,優化授信、審批流程,提供符合制造業創新需求的差異化金融服務。
(二)支持綠色制造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全面建立綠色金融發展體系。綜合運用多種金融工具和手段來推動綠色制造。推動建立激勵和鼓勵綠色制造、綠色金融發展的正向措施,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建立赤道銀行。推動、探索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票市場、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等要素的綠色金融發展體系。鼓勵金融機構建立綠色金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機制。
強化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金融支持。支持鋼鐵、有色、化工、建材、輕工、印染等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重點支持傳統產業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升級,加大對自主創新能力強、商業運作成熟、獲得政策支持、低耗能、低排放的企業的資金投入。支持對提高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有顯著帶動作用的工業示范園區、企業分布式綠色智能微電網、再制造產業等重點領域加快建設和發展。
優化制造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以推動制造業領域小微企業轉型升級為重點,繼續做好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進一步加強對科技型、創新型、創業型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各類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對授信、擔保、保險等業務開展集成創新,滿足科技型制造企業的融資需求。規范發展供應鏈融資、應收賬款質押、存貨質押、組合擔保貸款等,滿足自主創新型中小企業資金需求。銀行機構可通過發行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籌集信貸資金。
(三)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構建多層次、有重點的產能和裝備合作金融服務體系。政策性銀行和開發性金融機構重點通過銀團貸款、出口信貸、項目融資等多種方式,加大對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融資支持力度。商業性金融機構為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加快建設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完善人民幣全球清算服務體系,便利企業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合作和投資。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和金融機構通過發行股票、債券、資產證券化產品在境內外市場募集資金,用于“走出去”項目。發揮絲路基金、中非基金、東盟基金、中投海外直接投資公司等作用,以股權投資、債務融資等方式,積極支持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項目。建立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大型成套設備的長期制度性安排,對風險可控的項目實現應保盡保。鼓勵工程機械、鐵路、電力、民用飛機、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及其他大型成套設備制造企業采用融資租賃方式開拓國際市場,發展跨境租賃。
(四)支持制造業重點領域突破發展。加大對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制造業戰略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對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民用航天、智能綠色列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智能電網成套裝備、高檔數控機床、核電裝備、高端診療設備等創新和產業化專項、重大工程,金融機構應發掘和滿足項目工程實際金融需求,加大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有條件的金融機構還可增設產品研發中心。銀行業金融機構可通過創新信用模式和擴大貸款抵押擔保物范圍加大支持力度。
參考文獻
[1]金雪軍,鄭麗婷.推進金融業與制造業聯動發展[J].浙江經濟,2015,(24):52-53。
[2]王宇.用金融支持中國制造[J].西部金融,2015,(10):1-1。
[3]朱鴿,徐欣,胡均如.金融支持與中國“智造”的發展研究[J].現代金融,2015,(10):7-8。
[4]朱興龍.金融支持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進一步發展的對策研究[J].黑龍江金融,2015,(1):57-59。
[5]王中印,劉靜波,張獻和.促進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論壇,2013,(6):72-79。
Made in China 2025: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nancial Demand and Path of Financial Supporting
——A Case of Shaanxi Province
CHEN Tao
(Xi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75)
Abstract:Made in China 2025 is the first ten-year programme of the action for manufacturing power strategy, so how to increase the financial support to promot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a high end and meanwhile push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s the main problem that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ust face and think about in a period of time in the future. The paper takes Sha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Shaanxi province, summaries the current manufacturing situation in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puts forward thre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Made in China 2025, and brings the main path of the financial supporting to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four aspects.
Keywords: Made in China; financial demand; supporting path
責任編輯、校對:張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