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平
【摘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互聯網技術發展日趨成熟,在生產與生活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互聯網技術的大范圍應用使得我們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保護網絡安全成為人們必須思考的問題。論文結合筆者研究,從大數據時代下網絡安全問題探討,闡述了在此背景下強化網絡安全的主要措施。
【關鍵詞】 大數據時代 網絡安全 問題 策略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使得我們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在此背景下,網絡技術的大范圍應用一方面提高了人們生產與生活的效率與水平,另一方面如何有效保護網絡安全成為人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有鑒于此,探討大數據時代下的網絡安全問題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數據時代下網絡安全問題分析
1.1網絡化社會使大數據更容易成為攻擊對象
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使得社會網絡化程度日趨加深,現階段雖然其發展較短,但是大數據用戶群體數量龐大,一旦不慎就會影響數據的安全性。一些網絡用戶沒有保護數據安全的意識,從而使自身信息暴露,危及用戶的個人財產安全。現階段,大數據已與我們息息相關,不論微博、淘寶,還是GPS導航乃至物流快遞等含有個人信息。這些海量數據含有大量個人隱私,依托于云端存儲的大數據往往更容易吸引不法分子的注意力,其遭受攻擊的可能性大幅提高,攻擊方式也日趨多樣化。
1.2文件受到多方威脅
網絡環境下的數據存儲與處理量都越來越大,這就推動了云計算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用戶選擇將數據文件存放于第三方云端,尤其是一些包含個人信息的敏感數據文件。這樣一來文件本身的安全性就可能受到多方面的威脅。雖然在讀取文件時需要授權,很多用戶認為這種方式萬無一失,殊不知這種自身防護機制并不健全,存在的漏洞較多,會對數據、文件的安全性造成嚴重影響。一些木馬、病毒程序可以輕易攻破系統防護,造成文件數據的泄漏。
1.3海量與非對稱結構增加了數據存儲的難度
在大數據時代,一方面數據大幅度增長,另一方面數據的來源也更加豐富。這些圖像、視頻、語音等非機構化的數據在整個數據庫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加,因此傳統的存儲方式與存儲系統已經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雖然NoSQL數據庫為解決大數據存儲提供了有效的路徑,并且具備高拓展性以及高性能,便于管理的特點,但是不可避免的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如隱私管理模式問題、技術漏洞以及授權和保密等問題,都給整個大數據時代的數據存儲安全帶來了挑戰。
二、提高大數據時代下網絡安全性的策略
2.1提高用戶安全意識,保護數據安全性
要想確保大數據的進一步發展,就必須提高大數據用戶的合法權益。為此,筆者認為首要任務就是提高用戶的安全意識,確保其有意識地保護自身的數據信息的安全性。在一些需要用戶輸入信息的場合一定要謹慎,在確保個人信息安全的情況下再輸入。必要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數據進行加密,確保信息被竊取后也無法破解。數據的存儲與使用要分開保護,要有針對性地將數據信息進行備份存儲,從而全方位確保數據的安全性。
2.2進一步完善大數據存儲的安全
在大數據的背景下,數據信息呈非線性增長的狀態。這些復雜多樣的數據如果單一的存儲在一起,則可能導致數據存儲管理的紊亂,這將嚴重影響數據信息管理的規范性。目前,在大數據時代下的數據存儲都是以服務的模式進行的,而最為安全的模式之一就是使用虛擬化的海量存儲技術,該技術涉及一系列諸如數據的存儲、傳輸以及隔離等。其中,要想保證大數據存儲的安全,首要任務就是確保數據加密的有效性。根據需要,大數據在進行存儲時可以將其存儲于數據集的任意空間位置,然后借助加密手段對其進行保護。大數據上傳與下載的過程中,通過保護措施確保其安全性。除此以外,通過過濾與備份技術,科學、嚴密監控過濾器,一旦發現數據游離于用戶網絡之外,就可以自動阻止其傳輸。利用備份手段避免大數據在存儲設備發生故障等原因時丟失。
2.3做好網絡的隔離控制
有效隔離網絡,嚴控非法侵入可以保證數據信息的安全性。當前時期使用最為廣泛的就是防火墻技術,該技術就是將防火墻安置在數據的存儲系統之上。借助這一隔離技術,可以將網絡分為內外兩部分,只有獲得授權的數據才能訪問。這樣就可以對外界的網絡訪問進行嚴密監控與限制,防止非法入侵行為對系統的攻擊,保障網絡數據的安全性。
結語:綜上所述,在大數據時代下,網絡安全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此背景下,我們必須時刻意識到網絡技術給我們帶來的舒適與便利,同時也必須關注到網絡數據的安全。面對網絡安全方面出現的諸多問題,我們要積極面對,及時找到有效措施加以解決。只有這樣才能保障網絡數據的安全,推動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參 考 文 獻
[1]鄧坤.基于大數據時代下的網絡安全問題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 (18).
[2]趙振宇 騰林池 陳強 王浩宇.大數據時代社交網絡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24).
[3] 鄒陽.大數據時代下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問題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學術交流),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