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世人莫不知學習之重要。一翻開《論語》即可見人生至樂乃“學而時習之”。《格言聯璧》的開篇即說:“世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是啊,沒有學習就沒有當今之文明。是學習這項技能促使我們的先民在原始的勞動中總結經驗、傳承發揚、嘗試探求、不斷進化。從我們一墜地,即開始了學習。學習交流,學習思考,學習生存的種種技能。當我們可以自主地行動了,通過學習我們發現了夢想這種神奇的東西,而后便通過更加努力的學習去追求那種神奇。中國傳統社會的讀書人,用一生追尋君子人格,在求學問道之路上不懈地修行。讓我們借助《呻吟語》這扇門,去探尋明代學者呂坤眼中的求學之道。
無所為而為
勸學者,歆之以名利;勸善者,歆之以福祥。哀哉!
——《呻吟語·問學篇》
或許當世的很多人都難以理解古代很多滿腹經綸的大學者為何都選擇隱居去了。既然有學識,何不藉此謀得名利雙收,豈不比忍受清貧寡淡的山野生活之味要強百倍嗎?這就是一種極其功利的學習觀。儒家雖然提倡“學而優則仕”,但強調的是用自己的學識去影響當政者,使社會在良性的軌道上運轉。如孔子所言:“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只要讀書人有擔當精神,以所學為天下蒼生做出貢獻了,在朝和在野又有什么分別呢?以同樣的思維去看“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并不是告訴讀書人書中有謀得黃金屋和顏如玉的方法,而是說讀書品高之人即使身在陋巷,他們所獲得的快樂也是會等同甚至超過那些黃金滿屋、美人在側之人的快樂的。
一個人獲得名利不是壞事,但是只汲汲于名利之人定是俗人。讀書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所以呂坤接著說“無所為而為,這五字是圣學根源。學者入門念頭,就要在這上做。今人說話第二三句,便落在有所為上來,只為毀譽利害心脫不去,開口便是如此。”此番話早在孔夫子那里就感慨過:“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讀書不著眼于自身,總想著在他人、他物上用力,讀多少書也不會快樂。
見吾心是悟
悟者,吾心也。能見吾心,便是真悟。
——《呻吟語·學問》
電影《一代宗師》中講習武之人的三個境界是:“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人與天地自然對話,與人世百態對話,最終還是都要圓融到自己內心。當真有那么幾刻能靜下來認真地審視自己的內心,我想一個人才能真正地發現此前所見種種之中的玄機來,一個人也才會真正地成長。
老子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學習學了一大堆別人說的這樣那樣,到最后能知道自己怎樣的才是真的學明白了。而一個人活到什么時候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兒了,才算活明白。這就是一個明理見性的過程吧。《中庸》強調“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道不難尋到,遵循人之本性即可。然而麻煩的是我們的性早被丟掉了,當我們心底誕生了私欲的時候,天性即失去了。孔子贊頌堯、舜、禹三位圣人治天下其實也并無甚法寶,只不過是率性而為。因此《大學》開篇講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中的“明明德”就是讓天性(即明德、良知)再次發出光芒。所以我們再看神秀和尚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就是一個明明德的過程。然而“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講天性純然不須拂拭,也就無怪六祖慧能可以繼承五祖弘忍的衣缽了。
知是為了行
讀書人最怕誦的上古人語,做的是自家人。這等讀書雖閉戶十年,破卷五車,成甚么用?
——《呻吟語·學問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強調的是學習的知識只有應用到實踐中了才會快樂。“習”的甲骨文的形狀是雛鳥張開翅膀在鳥巢里反復練習飛翔。如果一個人學習知識后不能在生活中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知識永遠是死的,永遠無法張開翅膀飛翔。和別人談起學問來全是修身要道,一轉過頭去該說臟話還說臟話,該闖紅燈還是闖,這類人我們稱其偽君子可以,說他是死讀書也是可以的。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這一章孔祥語老師翻譯得極好:“一旦知曉天下至道,立即循道而行,一直到死。道是一生的追求,至死都要堅持。”子路更是可愛,所學的知識尚未都實踐的時候,他都害怕聽到新知識。只要我們所學到的,所追求的道是正道,就值得我們去立即踐行,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呂坤還有一個類比特別形象:“上吐下瀉之疾,雖日進飲食,無補于憔悴;入耳出口之學,雖日事講究,無益于身心。”是啊,聞道而不習之,與上吐下瀉有什么分別呢?所以學習既要好好地消化吸收,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還應做到知行合一。
我們每天真的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如曾子般提醒自己:“傳不習乎?”愿我們與書籍的每一次相遇內心都是山青水白般清雅,不要讓心被名利壓得太重,在知與行的互動中收獲學問大道沿途的鳥語蟲鳴,禾風稻香。